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辨的文学现象。就京派的流派特性甚至存在与否等问题的认识,在京派当事人、海派分子、左翼和后来的革命文艺理论家等不同人的眼里存在严重分歧。这种分歧其实是由于他们各自采取了审美的、地域的、阶级的、文化的不同立场造成的。在透视并辨正种种歧出之后,我们清楚地看出京派的文艺自由主义的流派特性。  相似文献   

2.
学界一般是从京派和海派二元对立的角度来解说京海派论争,其实,租界文化现象才是论争的原发点和问题的核心.租界的文化风气和文化规则,构成了京派文化的"他者",一定程度上规约了京派的文学理念和京派文化身份的重构,京派的文化品格在与租界文化的对象性关系中得以展开,京派对海派恶劣品性的批判,从反面确证了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30年代文学现代化的商业化生存语境,揭示了商业化倾向对30年京派文学的影响和制约,及京派在商业化语境中的文化坚守。商业化的约束及京派面对商业侵袭所作的文化反拨,使京派文学呈现出既有别于左翼又不同于海派的特殊风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辨的文学现象。京派的能指和所指常常滑动不定,有的甚至否认京派的流派特征。现代学界也也远未能达成一致。观念的歧出,乃是因为不同的人从诸如审美的、阶级的、文化的等不同的视角看待京派的结果。"京派是否存在"、"以怎样形态存在"乃是一个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相矛盾的历史问题。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们透过种种偏于一隅的视角,经过对民国相关文献的钩沉磨洗、检索阅读,对京派的原生形态作了一个勾勒,揭示、界定、描述了作为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京派史实。  相似文献   

5.
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文化和上海文化的巨大反差,深刻地影响了两地的文学艺术形态。不同的文化形态,可以说是京派和海派的母体。上海文化的洋化程度较深,这使海派的文学选择明显带有先锋性;京派的文化选择既是平民,又是贵族的。与此相对应,是京派小说家以高品位文人而自居为“乡下人”,而海派作家的文化角色则是“敏感的都市人”。在审美追求上,京派重乡土民俗,海派重洋场声色。京派使自然人性带上浪漫情调的神性,海派使现代都市性意识蒙上死亡的阴影。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由于海派和京派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不同,因而他们的艺术追求也迥然各异。海派文学明显地带有商业化特色,京派文学则具有超政治的艺术情趣。而那些提倡自由文学的中间派在国共两党的激烈对抗中理想终成梦呓  相似文献   

7.
在京派、海派文学研究的独创领域内,吴福辉的学术能力和价值真正得到了证明。这与他拥有上海、辽宁和北京三地的生命体验直接相关。《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一书,已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研究的奠基著作之一。他的文学史研究在扎实开掘原始资料的前提下,文化视野宽大、多向度,注重文本细读,有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他的文学、文化批评的书写极具个性,流动、曲折有致,是分析的,又是概括的,是历史的,也是关的。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动时期,“京派”就产生在这样的年代里,它在与“左派”、“海派”的共存与斗争中,显示其独特的文学追求,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京派”作家的研究,也是蔚为大观。本文以“京派”作家的心态为突破口,探寻这个文化群体的特点。当然,人的心理结构本身是复杂且矛盾的,探求作家的心态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揣度性,本文只能做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发展进步,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以来,城市文学也就逐渐被搬演阐释,不同的城市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叙事场域中占据了极大比重. 事实上,最早期的城市文学在今天依然具有极深刻的烙印,那就是以张爱玲等人为主导的海派文学以及老舍等人主导的京派文学.这两大流派一南一北,时至今日都仍然影响着读者对城市的认知,而整体叙事下的城市场...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科层制学校转变为学习型学校,本质上是学校文化的整体变迁。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和系统思考是学习型学校的精神基础,而科层制学校秉承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外在控制理念以及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学习型学校的规范性行为准则、宪法秩序、具体的制度以及器物安排,都不同于科层制学校。  相似文献   

12.
文化选择与文化定位一直是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在社会转型加剧的背景下,学校文化路向的迷失与选择的困惑越来越显著。学校文化路向的叩问旨在展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选择危机,应该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自主性,确立主导性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使命;学校文化的重建与选择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与现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价值体系;学校文化的发展应清楚地认识自觉与自然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力求将学校文化自然地融入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3.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学校精神的表征,是凝聚师生员工精神意志、规范师生员工行为、影响师生员工价值取向的重要精神力量。"正则、修能、追远"校训蕴含着"公正平等的民本思想、修德储能的理想追求、继往开来的高远志向"等丰富内涵,关乎为人、为道、为学,凝炼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职教特质、办学追求和理想,呈现出植根本土文化、彰显职教特质、透视终极性价值观等三个鲜明特色。学校应从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人文环境等三个方面加强校训的建设和践行。  相似文献   

14.
专著<现代学校管理之文化学研究>抱着一种文化自觉的态度来关注学校全面管理问题,构建出了学校管理的文化学模式.全书运用组织文化理论于现代学校管理,关注文化的教育意义,同时也关注教育的文化价值,更突出了一个中心--学校管理是为了校园人以及学校的发展.在总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校管理最新实践的基础上,为新世纪学校管理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学校文化建设:一种专业的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已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如何理解、提炼与表达学校文化,已成为每所学校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学校文化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试图以一种学校文化建设的专业视角,探讨学校文化应"如何理解"、"如何提炼"、"如何表达"这三个核心问题,旨在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记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每个社会和时代都借助文化记忆的凝聚力维系身份认同。学校仪式是文化记忆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在存储文化传统、强化集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以及引导正确的文化行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现实情景中,学校仪式出现外表形式化、内容空泛化、价值导向媚俗化等问题,表明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彰显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价值,遵循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逻辑,并对学校仪式进行动态重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动机”是典型的心理学派术语,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并备受关注。随着语言学习和教育研究领域发生“社会文化转向”,“投资”这一经济学概念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补充和发展了“动机”这一概念。两派论战多年,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学派盛行的“动机”概念与社会文化学派倡导的“投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差异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希望对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学校文化认同、组织文化氛围与教师满意度对学校效能影响效应的假设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学校文化认同、人本导向的组织文化氛围对学校效能具有显著影响效应;第二,学校文化认同、人本导向的组织文化氛围对教师的内在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效应;第三,教师满意度在学校文化认同、人本导向的组织文化氛围到学校效能之间未发现起中介作用.这一研究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学校文化对于学校效能的影响效应,对提高学校的文化领导力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学校文化的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校长的价值观念与角色行为。研究影响学校文化重塑的因素以及优秀学校文化指标,为校长提供具体的策略建议,有利于学校文化的重塑。  相似文献   

20.
终身学习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过程,它对我国的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从教师素养和学校文化氛围两个方面分析终身学习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