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以珠海斗门佛家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斗门佛家拳对当地尚武风气的影响、对武德的重视程度以及与醒狮活动的内在关系,从而指出具有斗门当地特色的传统武术佛家拳对当地民俗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对佛老"异端",大加排斥,其反佛道思想在诗文中均有体现。韩愈的涉佛道诗令人注目,绝大部分诗作贯穿着韩愈辟佛倡儒的信念,或多或少表达了他排佛斥道的态度,传达出明显的反佛道特点。下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永京拳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发展困境。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视角,运用文献、访谈等研究方法,发现永京拳正处于人亡拳息、人去艺绝的濒危状态,亟待挖掘保护,建议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加强对永京拳的保护力度,促进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莫家拳诞生于岭南民间武术运动鼎盛的时期。它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一是与创拳伊始莫氏家族辉煌长兴有关,文兼武备是家族实力的体现,"莫家拳"藉此开宗创派;二是莫家拳扬名海内外,广州林荫堂、林仲伟父子贡献不可磨灭。林荫堂先生是第一个将莫家拳传进广州的高手,林仲伟教授在此基础上将莫家拳进一步发扬光大。莫家拳传承人纵向传播的同时,继承者们利用所学的拳术同时糅合其他拳派在横向上进行了改造、创新,从这种层面讲,也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5.
夏旭峰 《考试周刊》2014,(66):108-109
畲家拳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担负着延续畲族文化的历史任务。然而通过调查表明,畲家拳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传承中基本处于空白。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畲族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发挥引导与桥梁作用,使传承人走进学校宣传与传授畲家拳;同时,福安市少数民族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传承的作用,把畲家拳、畲族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中,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使畲家拳传承和学校体育教育双赢。  相似文献   

6.
客家拳是近代广东武术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广泛流传于粤东潮汕地区.通过调查发现,客家拳存在着潮汕脉络缺乏梳理等历史遗留问题,面临着竞技风格同化、理论研究滞后等诸多现实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武术观等理念下,提出客家拳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武术界,与女性有关的且为稀有拳种的拳派主要有4个,"五枚拳"作为其中发展势头较好的一类深受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客家地区女性的欢迎,从创始之初就深深地扎根在了闽西客家一帯,目前已经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从"五枚拳"的历史渊源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现状,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五枚拳"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对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状况,学界看法颇为分歧。此一阶段,儒道释三者鼎立,互相斗争又互相交融,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当中。儒学在这一阶段虽处境困难,却没有停息,主要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发展,并且通过对儒释相关内容的摄取,而最终为宋明理学的辉煌时期得到来奠定了坚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连城拳”是孕育于我国客家地区拳种,是传统武术的奇葩。文章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连城地区“连城拳”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至2012年连城地区“连城拳”呈波浪式发展状况;2000年以前习练人群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状况,中年习练者居多,2000年以后中年习练者急剧下降,女性学员参与练习。“连城拳”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城镇化进程促使传承者流失;传承方式单一落后;理论支撑体系不完善;动作内容单调,缺乏观赏性;文化生态环境改变,缺乏保护自觉性;保护措施未形成长效机制。为“连城拳”的传承和发扬,促进“连城拳”的发展,提出了政府主导、扩大宣传、与教育和旅游及文化相结合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教科书一年级汉语上、下册和七年级汉语上、下册(试用本)教材是延边教育出版社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已于2003年9月开始试用。该教材体现了时代性、实效性、灵活性、宽泛性和民族性等诸多特点。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把握好教材的特点, 对搞好汉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梅州客家拳派是广东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梅州客家拳派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围绕“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阐述客家拳派的发展策略建议,为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学习本民族语言,又包括学习汉语文。《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明确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内容、标准和评价等方面。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汉语文的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汉语文素养。创设良好的汉语文教学环境,对实现汉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达玛禁佛运动的根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王朝最后一位赞普达玛在位期间发动了第二次禁佛运动,标志着吐蕃王国的佛苯之争达到最高潮。本文试通过分析佛苯之争和吐蕃王国的统治基础,探究达玛禁佛运动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内家拳在明清时期形成并不断发展,其主要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中华武术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战略思想的拳法,能够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内家拳因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徐牧 《考试周刊》2012,(32):25-26
由于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语在语篇衔接手段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英汉语篇衔接的基本理论出发,以指称照应、替代、省略三个英汉语篇衔接的差异为切入点对英汉语篇衔接进行了对比,认为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四川丹棱石佛湾、佛儿崖两处石窟均有五十三佛和二十五佛造像,为9世纪上半叶的作品,前者有开成二年(837)、三年(838)的造像纪年。画面中心雕一佛二菩萨的,据《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为药师、药王、药上,据《无量寿经》则为阿弥陀、观音、势至。四川地区的五十三佛和二十五佛造像是南北朝造像传统的延续,与三阶教的流传无关。  相似文献   

17.
论北魏灭佛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反佛的第一次,较之以后的三次反佛,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日最为严厉残酷,长安地区的各寺僧侣大部被杀;二乃起因最独特,主要是政治原因,包括少数寺院僧侣可能图谋造反;三为当时朝廷与佛门间的经济矛盾最小,全境的僧尼敷只占北魏全国人口约1/400;四即灭佛持续最久,长达十四五年;五为结束得最突然意外,灭佛决策者太武帝竟遭太监宗爱谋杀,灭佛也就人亡政息了.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北魏灭佛及后三次"法难"事件的整体把握与诠释.  相似文献   

18.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是部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这种文化选择也深深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儒家思想立足于“礼法纲常”,其应对的是世俗世界的等级秩序与相互关系,而佛教思想则立足于“缘起性空”之说,其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最终解脱.因此,儒佛的不同向度与不同关切在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中表现为既融合又斗争的微妙关系.通过对宋儒李觏的“反佛”与“亲佛”纠结的个案分析,不仅可以展现古代儒者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冲突,同时也可以此来观察作为古代儒者“精神妻妾”的儒佛二教的对立与融合关系.可以说,古代儒者展现的儒佛纠结关系,在一定意义上颇似于中国古代家庭的“妻妾模型”.  相似文献   

19.
今荆门地区与佛教结缘始于汉末,高僧安世高自北方南下曾取道纵贯今荆门地区的荆襄古道。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从荆门经过的僧人的增多,该地区的佛教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道安僧团的南下,不仅提升了荆襄古道传法的交通枢纽地位,还增强了荆襄两佛教中心对荆门的辐射效应,并直接促进了佛教在荆门地区的传播。荆门道教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作为道教主体思想的道家学说在此地流传至少已有二千三百多年。汉晋时期,太平道、五斗米道在荆门均有传播,南北朝时期,道士在荆门炼丹的事迹于史有征。随着佛教、道教在荆门的传播,该地的岁时节俗深受影响,不仅有的传统节俗发生变化,而且还出现了新的宗教节日。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鹰爪翻子拳在北京市推广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鹰爪翻子拳的文化内涵、健身价值、技术特点、光荣历史和传承人的丰富经历等,并提出了鹰爪翻子拳在北京市推广的优势、策略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阻力,意在为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与推广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