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骥 《新闻三昧》2007,(1):29-30
《新闻三昧》的编辑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写一点有关渤海二号事故的新闻得奖这件事的回忆文章,大概认为这件事还有一些宣传的价值,我也只好"遵命"了.  相似文献   

2.
本人属牛,1997年是本命年。这年出现两件与“牛”相关的事:一是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十年庆典,我随我省王亨君、李安两位一道被评上“金牛奖”;二是我校培养科技编辑方向研究生十周年,历  相似文献   

3.
作家最好不要多谈自己的作品。但接到《共和国与我——100位作家说50年》一书的组稿信,让撷取自己最难忘、感触最深的事反映出自己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我就不禁立刻想到我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来了!这是一段真实的经历。在我是一件付出极大艰辛和半生精力的事,是一件曾使我最倒霉最无奈的事,也是一件使我最后获得了一些光彩的事,这样的事自然使我难以忘怀。因此决定写一写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4.
从6月12日开始到6月底,由于长时间连降暴雨和特大暴雨,我区发生了抚河全流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这期间,我作为我区灾情专题资料片主要制作人员之一,与大家一样,度过了一段高度紧张的日子,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灾情资料片,我原在新闻部工作时也制作过。但今年的制作与往年大不相同。一是随着灾情的发展变化随时制作,因而前后共制作了十版;二是既要剪辑画面,声像合成,还要撰写解说词。而这两大项任务,都是由我主持、主笔进行的。我们是6月16日中午接到台里任务的。这天下午,即着手将已有的画面素材剪辑在一…  相似文献   

5.
退休以后,闲来无事,每天除了陪老伴逛逛街、买买菜外,发微博成了一大爱好.清晨起来,用过早餐,别的事情不干,先得打开电脑,发几条微博,这已成为习惯,坚持多年,乐此不疲. 为啥如此喜欢微博?因为,小小微博,给我带来大大快乐. 一是发现之乐. 我的微博,绝大部分属于转载.虽然也有原创,但数量不多,十之一二而已.为何原创不多?因为:一,个人经历有限,没啥有趣故事.二,在下脑子愚笨,缺乏深刻思想.说白了,我就是一搬运工,将别人的精彩内容,加以转载,奉献给网友.  相似文献   

6.
虽然这是一件只发生在几个小时的事,却叫我总也忘却不了。只要想起那事,我就感到好惊奇:我们竟然被农民“抢”了一回哩。早几年,曾听说过农民抢“财神”的事,可我们并不是“财神”呀!这样的事,在我上十年的记者生涯中还是头一回碰上,以后恐怕也难碰上了。那是去年11月25日的事。这天傍晚,我们在江西上高县农村采访时,路过这个县敖阳镇敖山村,只见一伙人正围在一幢屋子前议论着什么。这是一座规划得很好的村子,一条公路从村子中间穿过,公路两旁是清一色的两层砖瓦房,一字排开,十分整齐。我们是步行,一人拎一个采访包、挎一架照相机。当我们从那一伙人旁边经过时,只听见有人说了一句:“咦,象是记者呢。”很快,这些人就向我们围过来。  相似文献   

7.
整理者:一个人做一件事容易,而坚持几十年执着地做一件事.那就不容易了.我面前这位头发已渐渐发白的女性,几十年来就忘我地做着一件事.那就是为史量才竖碑立传.她,就是上海一名普通退休女教师庞荣棣.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翻阅了过去的采访记录本子,找到了我同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宋万有的谈话记录.这是1954年冬天我在黑龙江省采访时的事.谈话是在马车上进行的.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你是哪一年复员的?"我问."五二年."宋万有答."在部队上待了四五年,乍回到农村还习惯吗?"  相似文献   

9.
林萧 《中国广播》2007,(3):37-37
近些年,随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节目广受青睐,广播电视节目中以“我”为由头来说事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某台一位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感谢替自己上节目的另一位主持,并说了一点自己出差的感受。但后来受到了一位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对听众的不尊重,“在广播中要少拿个人说事”。由此我联想到如何看待说“我”,如何把握说“我”的尺度,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衡量一个主持人节目高下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徐鲁 《出版科学》2006,(4):15-17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年前,1996年秋天.1996年前后,我正在协助徐迟先生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先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先生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一是严老的第一本童话集<南南同胡子伯伯>,是在1941年被人从延安带到重庆,由设在重庆的"美学出版社"印行的,当时徐迟先生也参与了美学出版社的编辑事务.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初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徐迟,在燕京大学英文系借读期间,悄悄地、却也是十分狂热地爱上了同系的一位美丽的女生--一位当时也已经有诗作发表的女诗人,她英文名字叫"玛格丽特",本名严文庄,是严文井先生的堂妹.  相似文献   

11.
爸爸: 我好久没这样叫了,好久了.张开口都是陌生的,好像有一个长久的死寂的冬天,把这两个温情的字眼淹没了.从我的八岁到我的十八岁,我都没有开口叫过.整整十年. 十年.我一想起都觉得这是如此漫长的时间.如此漫长.回首凝望的时候感觉怎么也望不到头.  相似文献   

12.
且行且修行     
2005年研究生毕业离开校园后,我就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对外合作中心,从事编辑工作.没过多久,领导考虑到我学习英语专业出身,安排我继续编辑工作,同时兼做版权贸易.我边干边摸索,从开始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略有所知,这一干就是近十年.回顾十年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这是一段修行之旅,一路走,一路思考,一路修炼.  相似文献   

13.
某部一位通讯员将单位领导的一篇理论文章传真发到我手中,一看开头.写了一段300多字的“编者按”,把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提纲挈领地拎出来.强调其观点十分重要云云。这事让我甚是纳闷:写“编者按”完全是编辑的事。通讯员怎么越俎代庖干起编辑的活了?说实话,此举让我大为不悦,这不只是低估了我做编辑的职业道德.也低估了我的智商.  相似文献   

14.
慧不如痴     
我见过一个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学历又高,拥有国外的硕士学位,他一度是我最看好的未来接班人选之一,但这件事始终无法如愿。他做任何事,都能快速上手,表现杰出。但问题是刚熟悉一件事,他就开始想下一个职位,他的期待与要求,总是比主管快。基于人才培养,许多次我也按照他的意愿,提拔升迁。甚至我还一度自责,是不是我的反应慢了,以至于让一个有为的年轻人浪费了太多的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国内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大事.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没有多少亮点,难忘的事也不多."平平淡淡"四个字,就可以概括我的这一年.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长征胜利八十五周年,这些天我忙着整理平日积累的相关剪报,看着看着,一段往事浮上心头. 1991年9月间,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刊登了一组题为"革命征途中·十日谈"的文章.在9月26日的该栏目中,登载了一篇老红军回忆长征途中二三事的文章,标题为:《行军锅·破棉衣·皮带块》.这篇催人泪下、令人过目不忘的革命回忆录,作者署名周太平,是一位15岁参加长征的老红军.当我看完这篇让我深受教育的文章,便剪贴了下来并珍藏着.  相似文献   

17.
认为档案部门"弱势"也好,"优势"也罢,都有道理,关键是选择了什么样的标准,这让我想起了两个真实的故事. 之一:十多年前,我们县新调来了一位常务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在县里算是个热门的职位,既管钱,又管人.一般来说,一个乡镇党委书记能够提拔成副县级已经不容易,而要再过渡到"常务",还需要经历一到两个职位,起码几年的时间.一般来说,如果某人调任了"常务"一职,属于政治上进了一步,工作上得到重用,不说可庆可贺,至少不算一件不好的事.但是,我县新来的这位"常务",却是满肚子的不高兴,因为他原来就职的是省辖市的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对组织上这样的安排,他认为一没提拔二没重用.  相似文献   

18.
《我好想爸爸妈妈》这组照片荷赛获奖之后,网上有同行表示对这组照片"看不懂",也有人觉得这是"摆拍"的。我觉得,有质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当时我纯粹是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个纪念。之所以选择用了教室背后那些已经用了十多年的玩具做背景,或许是因为,这个画面与我自己童年记忆中的场景比较像吧,尤其是那个木马。虽然是些冷冰冰的铁艺玩具,却存储了孩子们的童年岁月。  相似文献   

19.
严文井先生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我正担任老作家徐迟先生的工作助手,协助他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20.
“我觉得你年轻时候拍的照片比后来要好……”这是在“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开幕那天,杨绍明对我说的.其实,这个问题我自己也知道.原因是什么?我想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就像共和国成立后所走过的艰巨历程一样,新闻摄影自身也经历了一段坎坷的道路. 新闻摄影的根本任务是拍摄新闻,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他所拍的新闻照片,能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是衡量其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如果几年几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