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出版发行研究》2006,(9):78-78
本刊讯收录吴建民先生近年来重要文章与演讲的《外交与国际关系》一书,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本书以“与世界共同分享中国”作为基本核心,展示了作者任外交学院院长三年来关于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的理论思考,也记载了一个驻外大使多年亲历的种种外交事务。吴建民先  相似文献   

2.
正每次开学对新生讲话的时候,吴建民都强调学生要有梦想:"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不就是做点事嘛。要立志,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做一点事,要使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生活得更美好,这是一个外交官崇高的梦想。"外交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个人只要当一次大使,他就永远是大使,这个倍受尊敬的称谓会跟随他一辈子。吴建民自1994年任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起,前后9年,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及  相似文献   

3.
几乎每个周五,都会有不相识的人打电话给我,询问周末是否有齐鲁大讲坛开讲。这个才诞生了一年多的讲座沙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齐鲁晚报读者的精神家园。2010年8月1日,齐鲁大讲坛首场讲座在山东大厦影视厅开讲,受邀前来的著名外交家、国际展览局局长、前驻法大使吴建民,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记者韩阳)9月8日,外交家吴建民的新书《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在北京正式出版。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了吴建民近年来所发表的重要文章和演讲,反映了作者关于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的理论思考,记录了作者曾作为驻外大使的特殊经历和体验,旨在向读者传达中国“和谐外交”的理念。本书中既有作者回顾20多年来驻外生涯、与各国领导人交往的经历,又有作者关于“交流学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接触、沟通和交流的学问”、“交流也是生产力”的精彩理论论述。从本书内容可以看出,吴建民先生将外交学放到更加广义的…  相似文献   

5.
1949年南京解放前后,正是吴建民备考中学的时候。此时的他也不过10岁的少年,但父亲的斥责,母亲经常对学习好的哥哥的夸奖,对吴建民来说还是起了激励和敦促的作用,他也逐渐比以前更用功一些了,所以他经过努力考进了南京二中。  相似文献   

6.
1971年,在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当时32岁的吴建民作为第一批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亲身经历了中国重返国际大舞台之初的喜悦和新奇。之后,吴建民先后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任职三秘、二秘,参赞,七年的经历又让他有幸见证中国代表团重返联合国后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宏 《中国广播》2014,(9):95-100
本期请各位欣赏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2009年获得广播学院奖(RadioAcademyAward)银奖的作品《一场车祸的剖析》。这个节目在2009年的欧洲奖评选中也位列前五,2012年和2014年的国际广播特写会议期间,都有专家在讲授广播特写创作技巧时以此作品为例并播放这个作品。笔者以为,除了创作手法的可资借鉴外,这个作品的主题挖掘以及作品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8.
现任天津市文联主席的冯骥才,是当代著名大作家.他创作的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曾经感染了国内众多的读者.特别是他写的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通过对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相.但是,由于他的疏忽,这篇作品的出版和再版,却为他惹来两场著作权官司.这两场官司,前一场他没输,最近的一场,却意想不到地输了.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3日,北京某报在有关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介绍会议筹备情况的报道中,在涉及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内容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述形式。一是:"吴建民表  相似文献   

10.
《吴建民传》记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时年仅10岁的普通少年,在党的培养教育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下,成长为魅力外交家.并创造出卓尔不凡业绩的经历。从中可以了解一些外交大事的内幕,了解许多著名政治人物是如何在历史中起作用的。本文摘自赵启正为该书所作的序言,本刊有删节。  相似文献   

11.
黄汉林 《新闻窗》2009,(1):11-12
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的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前一个奖是评文品——新闻作品的质量;后一个奖既要评参评者的文品,更侧重于评参评者的人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两个奖每年评选一次,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出版市场、翻译作品选材、翻译作品质量、出版营销以及读者反馈等维度,剖析葛浩文在出版场域中积累的各类资本及其转化机制,探究其如何利用资本转化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与接受。葛浩文翻译作品的海外传播实践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南,有助于深度理解文学作品在海外出版传播过程中的运行轨迹,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擘画出一条明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名人与题目     
摄影作品点睛的艺术摄影作品的标题,是构成摄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主题、强化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不好的标题,甚至会抵消作品的感染力,令人有味同嚼蜡之感,而一个好的标题常常成为点睛之笔。《天津日报》曾发表过一幅题为《寻故居》的作品,这是一幅以天津市城建飞速发展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作者通过一群鸽子在一幢幢高楼前飞翔,显示出该市城建风貌。《寻故居》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主题,鸽子的“故居”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这里,作者没有直接说出什么楼房建设如  相似文献   

14.
资深外交家吴建民曾任驻法大使和外交学院院长,退休以后,以丰富的政府外交阅历为底蕴,以从事外交50年的经历为基础,活跃于各国的公共外交舞台上,以卓然的交流艺术向世界说明中国,于温和之中近乎透明地捍卫中国形象。《公共外交札记》一书,  相似文献   

15.
《灰商》     
曹建伟 《出版参考》2005,(8S):24-24
该书细致讲述了一个商贾家族的三代和六十年的发迹与传承,是一部深刻地挖掘与反思生意场漫长演进的长篇巨著。同时,这部作品深刻地探寻了生意场的某些深层次的本性和价值观,以及商贾阶层的本性和价值观。该部小说纵跨六十年时空,描绘了一个商贾家族的三代传承,故事以祖辈的一场生意争夺开始,并且在家族内部和外部埋伏下了深刻的恩怨,然后又以孙辈的一场生意争夺结束。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一个是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见《中国记者》2013年第1期第43页)。在当前的“新媒体格局”中,微博和主流媒体,分别是这两个舆论场的代表性媒介。  相似文献   

17.
《风暴眼》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这部小说是围绕着一个年近八旬、双目失明、中风瘫痪在床的富孀而展开的,也就是在这张病床前上演了一场钩心斗角,争夺遗产的活剧。女主人公亨特太太的一生经历了从最初的贪婪、自私到后来的自我否定、自我反省,直到最后经历了那场大自然的暴风雨之后的自我实现,灵魂的升华。本文试图分析亨特太太在她灵魂升华之前所经历的斗争与挣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强化精品意识,多做精品节目不但是广大电视同行的共识,更是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提出的要求。一、精心策划。早期的策划工作也就是创作的开始,题材的筛选,节目的定位,创作的角度,作品的表现手法都需要在这个阶段确定。因为一个好的策划是一部成功的电视作品的必要前  相似文献   

19.
孙秀娜 《新闻爱好者》2011,(16):135-136
《风暴眼》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这部小说是围绕着一个年近八旬、双目失明、中风瘫痪在床的富孀而展开的,也就是在这张病床前上演了一场钩心斗角,争夺遗产的活剧。女主人公亨特太太的一生经历了从最初的贪婪、自私到后来的自我否定、自我反省,直到最后经历了那场大自然的暴风雨之后的自我实现,灵魂的升华。本文试图分析亨特太太在她灵魂升华之前所经历的斗争与挣扎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周海燕  谭超 《新闻记者》2012,(10):56-58
缺少正常的沟通才特别危险问():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最早提出两个"舆论场"的观点。最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祝华新在一次会议上再次提出,在中国的舆论界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即以党报为代表构建的一个舆论场和相对而言以微博、博客及网上论坛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你曾经是新浪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