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背小花猫,大名叫喵喵,可是他粗心马虎,村里人称他“猫大哈”。一段时间后,人们把他的本名都忘了,很多人只记住他叫猫大哈了。猫大哈总得有工作。他想:“我干什么呢?什么事跟粗心没关系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当巡警,他认为当巡警只要随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中国人可能不知道郭立文这个名字,但却没有多少人不知道“哈慈”的。那种带磁性的、据传能促进水质发生本质改变,进而让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耳聪目明,健胃消食”的磁化杯子,当年曾火爆一时,几乎让中国人人手一只、须臾难离。这个东西的发明者就是郭立文。早先是哈尔滨锅炉厂的普通员工,后来“下海”并创建了红遍中国的哈慈产业的郭立文如今也学会引经据典调侃自己:不认识下蛋的鸡不要紧,认识“哈慈”,觉着这个“蛋”还不错就可以了。虽然如今哈慈杯和无数各领风骚没几年的时尚玩意儿一样风光不再,但郭立文的哈慈产业已从磁保健品大…  相似文献   

3.
《顽皮娃娃》2009,(17):22-24
“为什么哈呼呼不说话?”“为什么哈呼呼那么大?他们会举重吗?”“让汤姆布利柏去玛卡·巴卡家睡觉,然后再去唔西·迪西家睡觉,然后他又去小点点家睡觉!”“他们为什么都只说自己的名字?”“我也想住在这里面,好吗?”  相似文献   

4.
双峰话中有一个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哈”,在双峰话里表给予和被动。文章分析了“哈”的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给”以及双峰话的“拿哈”作了简单比较,归纳了“哈”的用法特点。  相似文献   

5.
下面是一组脑筋急转弯题,如果你在5分钟内全部答对,就大笑一声“哈——”;在4分钟内全部答对,就大笑两声“哈——哈——”;在3分钟内全部答对,就大笑三声“哈——哈——哈——”。  相似文献   

6.
哈节,京语称“艺殿耽”,意译为亭旦日,又称“唱哈节”,所谓“哈”、“唱哈”即唱歌的意思.京族信奉海神,是京族人民纪念祖先,敬奉神灵,祈求丰收的传统节日,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地名寻根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在蒙古语中意为“青色城市”。约成书于1608至1612年间的《俺答汗传》记载:“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1572年)召集举世无双的能工巧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这里的“呼和浩特”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哈me”就是“哈自己”,一个大千世界独一无二的自己! “哈”字最早源于闽南语,兴起于中国台湾地区青少年的流行语中,意思是“非常想要得到的”,近年来,人们对于哈韩族、哈日族早已司空见惯,他们盲目崇尚、追求、模仿日本、韩国的流行文化,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而“哈me一族”从不崇拜歌星影星哈雷彗星,因为“哈me一族”自己就是星!  相似文献   

9.
四川话中的“该是哈”问句表示问话人对所说的事实、情况、意见有一个看法或早有一定的揣测,发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求证,因此问话人往往期待对方肯定的回答。“该是哈”问句相当于普通话中表求证的是非问。文章对“该是哈”的句法特征、“该是哈”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以及“该是哈”问句三种形式之间的演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山, 蒙“乌拉”,维“塔格”,藏“日”哈“套”不一般。 河, 蒙“郭勒”,藏叫“曲”,维“达里亚”要记得。 泉, 蒙族唤作“布拉格”,维哈同呼“布拉克”。 水, 蒙“乌苏”,维哈“苏”,傣壮二族说“南木”。  相似文献   

11.
小小特警队     
每个班都有些爱打架的调皮男孩,他们常会给老师增添些不大不小的麻烦。我班就有这么一支队伍,而且还颇具规模:涛涛又高又大,仗着力气大是男孩子中的“王”;小胖子辉辉爱学武打动作,整天“哈、哈、哈!”;戴眼镜的柯柯拳头最厉害,谁不服他便拔拳相向……我曾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曾做小红花哄他们,也曾毫不留情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天门方言“V+起(哈)+趋向动词”结构中“起”和“哈”的不同语义、语用情况,并结合其他方言里的同类现象,探索“起”、“哈”的语法性质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3.
听妈妈说,小时候的我不爱吃饭,每次要外婆拿着饭勺,一边喂饭一边叫着“嘟,嘟,嘟.车来了”才张开嘴,让“车勺”进去。后来别说这个游戏,连小姨发明的“芝麻开门”也难让我张开“金口”。妈妈就拿来《婴儿画报》,大声朗读:“草地上有两个红苹果,一个小,一个大……”书倒让我感兴趣了,我专心地听着,“哈哧,哈哧”地张大嘴,  相似文献   

14.
可乐超市     
《特区教育》2010,(9):20-21
欢迎光临!我们大哈、小哈、合称“哈哈兄弟”,负责经营可乐超市。本期继续为你精选了许多开心笑话,快去选购吧。也欢迎你来信推荐那些让你笑不拢嘴的笑话。  相似文献   

15.
随着物质化水平的提高,“花钱买健康”如今已成时尚,一个“进补”的热潮悄然流行:补钙、补锌、补铁;补肾、补脑、补血……有的跟着“广告”走,“广告”说哈他补哈:有的跟着感觉走,自己觉得缺哈就补哈。乱补的结果,非但没补出好身体,还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6.
开心极限     
你哈我哈大家哈,哈出你的极限来!哈完了别忘了给“比Q”寄两则,让大家一起超越开心极限!  相似文献   

17.
快乐不褪色     
(一)晚上,宿舍内。“你怎么不刷牙?”“唉,你不知道,不是不刷,而是没牙刷。”“唉,唉,唉,你说清楚,倒底是没牙,还是没刷。”“哈,哈,哈……”每当想起,便窃窃自乐,此乃快乐之一。  相似文献   

18.
火焰娃娃     
假期,经过父母的允许,我们四个女孩离开了家,开始了新的生活——一、理发风波“‘小哈’,帮我洗衣,我请你吃东西!”“篮子”又想贿赂“小哈”帮她洗衣了。“‘篮子’,我帮你洗,不过——要伍元钱!”早知道阿雪不会那么好心的。“篮子”瞪了她一眼,继续对“小哈”进行“糖衣炮弹”地攻击。  相似文献   

19.
“两个三角”理论提倡语法分析的动静结合.以此为基础,对现代汉语新兴语气助词“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分布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对应着不同的语气意义.舒缓语气是“哈”最基本的语用功能,拉进距离和寻求认同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由此派生.另外,“哈”一般用于口语性话语,有年轻化、网络化的特点.以汉语方言为基础,现代汉语语气助词“哈”日益发展并迅速兴起.  相似文献   

20.
清代南疆的瓦哈甫土地制度周云一、瓦哈甫的含义及瓦哈甫土地在清代的简况。瓦哈甫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又称作“瓦克夫”、“吾克夫”。“原意为‘拘住’、‘冻结’。教法中指用于宗教或慈善事业的实产或资金。”“大部分教法学者认为属穆斯林公有。主要用于公益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