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的研究早已为学界所关注,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关于驻外公使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目前还未有人研究.笔者认为,晚清驻外公使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他在清朝末年的官场上数度浮沉,却始终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的中西文化思想,并希望以此开拓愚昧腐朽的清政府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3.
马一 《兰台世界》2012,(3):29-30
晚清驻外公使杨儒与张德彝均为辽宁铁岭人氏,分别代表晚清持节外洋的传统人士与新式人才,从此二人的外交轨迹,即可窥知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4.
晚清著名公使郭嵩焘与薛福成均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其《伦敦与巴黎日记》《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反映了我国早期驻外使官对西方图书馆的接触和认识。研究和比较他们的图书馆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图书馆观念的形成以及图书馆史研究的深入。参考文献20。  相似文献   

5.
1876年,清廷第一任正式驻外公使郭嵩焘赴英谢罪,成为中外瞩目的外交事件。《万国公报》对此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报道,同时转载推介郭嵩焘的出使日记《使西纪程》,使其禁而不绝,逆势流传。《万国公报》充分利用媒介话语的优势,塑造了一位“星使冠冕”的郭公使形象,在“举世谤议”之中为郭嵩焘赢得了宝贵的舆论支持。这一案例深刻揭示了近代报刊作为重要的媒介工具,逐渐嵌入晚清帝国的政治肌体,在深刻影响政治人物个体命运的同时,也推动了晚清社会的转型和嬗变。  相似文献   

6.
晚清遣使早期,"洋务"与"外交"尚未剥离,驻外公使大多选自擅办洋务的开明士绅,而擅办洋务者又以来自洋务幕府、海关道台、总理衙门居多。这些投身外交事业的洋务精英可谓以洋务立世,以洋务入仕,亦以洋务出使,借此实现由外行到内行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尚磊 《档案天地》2007,(2):20-20
1875年.英国人马嘉理到云南“探险”.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杀.是为“马嘉理事件”。英国政府借机滋事.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烟台条约》。随后,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派大员亲赴英伦“道歉”。1875年8月.清政府无奈之下任命原福建按察使、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郭嵩焘为“谢罪”使臣。后来。清政府又命郭嵩焘出任驻英国公使。这样,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在这样的无奈与尴尬中产生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了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字体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了公使库刻书的经济效益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荫桓(1837-1900),字皓峦,广东南海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他在1886年至1889年三年多时间里,担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在任公使期间,张荫桓非常关注华侨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华侨子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李景文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143-146
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内容、字体、成本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公使库刻书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公使库刻书活动对宋代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莲英 《历史档案》2014,(2):114-117
张荫桓1886--1889年担任驻美国、西班牙(早期译为日斯巴尼亚,简称日)、秘鲁三国公使期间,非常关注华侨子女的教育,并采取积极措施创办中西学堂①,为海外华人教育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驻外机构的类型主要有三类:一是驻外外交代表机关和领事机关;二是驻外企业;三是驻外新闻和民间机构。目前,各方面对这些驻外机构的称呼比较混乱,为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分离出企业本部的驻外机构(办事处、子公司等)越来越多,围绕企业驻外机构的资产和各项工作也形成了大量档案资料,与企业本部档案工作相比,驻外机构档案工作存在档案意识淡薄、管理不规范、制度空白多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1企业驻外机构档案管理现状  相似文献   

14.
驻外记者是报社的一支重要报道力量,做好驻外记者工作十分重要。近半年来,由于大家的努力,驻外记者的精神面貌与过去大不一样;工作质量和水平与过去大不一样;记者通联部组织指导工作的力度和水平与过去大不一样。大家充分认识到驻外记者作为报业集团的窗口、形象、大使所肩负的责任,按照党委的要求,自觉在编委会组织领导下,团结奋斗,积极进取,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作为驻外记者如何搞好新闻报道,我觉得有三点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驻外记者是报社的一支重要报道力量,做好驻外记者工作十分重要。近半年来,由于大家的努力,驻外记者的精神面貌与过去大不一样;工作质量和水平与过去大不一样;记者通联部组织指导工作的力度和水平与过去大不一样。大家充分认识到驻外  相似文献   

16.
不知内情的人总是误认为驻外记者,尤其是新华社驻外记者,是一桩乐趣横生的美差。你看,这些记者因工作之便,可以周游世界,饱览异国他乡的奇风异俗,名山大川。其实不然,驻外记者是一个苦不堪言,且具有一定危险的差使,新华社记者邵云环捐躯南联盟便是一例,笔者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了十几年,体会颇深。  相似文献   

17.
不知内情的人总认为驻外记者,尤其是新华社驻外记者,是一桩乐趣横生的美差。其实驻外记者是一件苦不堪言、且具有一定危险的差使。  相似文献   

18.
李建国 《今传媒》2011,(6):127-128
中国的重要通讯社和媒体都在境外设立了分社或记者站,大批驻外记者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承担着繁重的工作,随着国内受众对国际资讯全方位需求的逐渐增加,要求驻外记者成为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多功能复合型"记者。具体说来,驻外记者有三项基本任务要完成,一是采访发稿,二是调查研究,三是广交朋友。为完成这些任务,驻外记者须从多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姚立 《中国传媒科技》2003,(3):13-13,25
<正> 说起驻外记者的酸甜苦辣,有一点令我感受颇深:那就是科技的发展使驻外记者的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发稿来说,如今的记者恐怕很难想象20年前国外记者站的工作状况了。笔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曾三次驻外工作,亲身经历了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20.
前文提要:本文的第二章《驻外记者的基本功》,谈到了一个驻外记者的“基本功”应当包括政策观点和新闻敏感、调查研究、学会写各形式的新闻报道以及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几个方面。只有这几个主要方面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做一个好的驻外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