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为人们所公认.或者以“发胖式”的分析代替学生对课文的真切感受,或者以考试为目的机械训练的“题海”湮没学生.或者让学生“美读”而学生只读了一两遍就不书声琅琅了,或者教师用尽招数让学生“感悟”而学生终感玄妙……有人因为语文课水分大称它是“豆腐课”,又因为它能伸缩,说它是“弹簧课”。我认为形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缺乏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学生作的第一读,感触最深的是“人”、“”分离。翻阅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学才情,学生从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究其缘由,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3.
作为学生作的第一读,感触最深的是“人”“”分离。当我们将作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他们的作,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  相似文献   

4.
启事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作文教学重语言、轻文化,重技巧、轻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思想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5.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学生作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  相似文献   

6.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  相似文献   

7.
赵百灵 《教育与职业》1995,(7):23-23,22
为了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专业水平,使他们成为一代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木大试就影响学生专业教育与成才的心理因素进行初步探索,以利于尽快消除心理障碍。一、传统观念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阻碍专业教育与成才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千百年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通过学生的父辈、祖父辈为响着学生们。造成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毕业后找机会改行,决不做伺候人的“厨子”,为他人做嫁衣裳的…  相似文献   

8.
反省我们的作文教学,从小学到初中,似乎很少重视“人本”,短视和功利性.使师生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立竿见影的“文本”。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翻阅他们的作文,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使学生的作文形成了一种新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假、大、空现象。  相似文献   

9.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和“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地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思维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索民城 《农村教育》2006,(7):120-121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心灵锈迹斑斑,精神家园荒芜萧索。我每当批阅作文时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和不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只有将“人”和“文”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实现做人素质与作文水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和“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人格已经人为折损了。翻阅作文,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一致的“精神套路”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一味宣扬“立意要新”的衡量标准。 在作文教学中“立意要高”这…  相似文献   

12.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究其缘由,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籍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究其缘由,大致有三: 其一,一味宣扬“立意要高”的衡文标准。其二,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其三,淡薄角色意识的话语趋同。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我们不能只是大难,而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  相似文献   

14.
成尚荣先生说,“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每个教师都是‘这一个’或‘那一个’,都有独特性,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同样的教材可以有千百种上法,可以调整顺序、单元重组,可以几套教材并用,只要符合学情,尽可以大胆地加、减、乖、除。像郑州的单浩老师,“胆敢”要求学生一个半月背完整册书,学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相似文献   

15.
师生之间的矛盾主要滋生在双方互动频繁的课堂教学中。其表现为:认真负责的老师因为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作业等诸多顽皮、恶劣表现而大为恼火,大耍“权威”,或者怒斥之,或者愤而推之教室之外,甚至会出现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等严重现象;受“委屈”的学生或者“我行我素”,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教师的角色定位在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而且还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来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现代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思想上的朋友和知己,是学习上的伙伴,是培养学生的“能工巧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写“下水文”的感受叶圣陶同志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写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这话是很有刘理的。教师只有自己“下水”,亲自写一写,才能有切实的感受,指导学生作文才能恰到好...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就提出了“教师下水”一说。叶老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重取“信”忌施“威”罗荣惠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要注重取“信”,切忌施“威”,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有了威信,学生就尊敬你,拥戴你,教师的要求也就成了学生们的自觉行动。如果把威信误解为“我说你听,我说你做或者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得听...  相似文献   

20.
“后劲生”现象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客观存在。可以说,每个学校每个班都有,或者曾经有一定比例的“后劲生”。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智商和情商低于正常儿童的学生是“后劲生”。这样的学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调查研究,测定为4%,我国学者测定为6%,或者更多一些。造成“后劲生”普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良影响,还有教师对“后劲生”转化工作做的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