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规范学生的言行,大多数学校都制定了繁琐的校规,有的班主任还补充制定了更详细的班规,这种条款极细、处罚极严的"保姆式"管理,与素质教育的宗旨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背.有道是"强人之所不能,虽令不从;禁人之所必犯,虽罚必违".规则过细、过死而学生不认同,规则就等于没订.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如果连吃饭、走路的细节都加以硬性规定,那只会培养出循规蹈矩、毫无生气、死啃书本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直观教学是使学生生动具体地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是学生认识事物的感性基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但若用之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加强对直观教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直观教学问题很早就在教学论中提出了。许多教育家对它作了深入的探讨。我国战国后期的教育家荀况提出: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假如我们愿意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培植一种真正的、确实的、关于事物的知识,我们便得格外当心,务使一切事物全都经由观察与感官的知觉去获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放也。”又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王氏认为,以往的构境方法有两种,即“造境”和“写境”,这两种方法应该结合。王国维的这一“构境方法论”是他的“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专题讨论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山温端政同志主编,王树山、巫建英二同志副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俗语大辞典》中收有俗谚“老将知而耄及之”。其释义曰:“知:同‘智’,聪明,智慧。耄(mao):糊涂,昏乱。人老了,积累了经验会聪明些,但糊涂却跟着到来。”并援引“《左传·昭公元年》:‘谚所谓“老将知而耄及之”者,其赵孟之谓乎!为晋正卿,以主诸侯,而侪于求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神怒民叛,何以能久’”?作书例。笔者以为此说有错误,兹申述鄙意如下:如果这条俗谚里的“知”同“智”作“聪明、智慧”解,全句作上述解释的话,则是违背形式逻辑矛盾律的。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认为:“在同一议论中,对于同一对象的思想不能自我矛盾,不能既肯定同时又否定,肯定与否定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见复旦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组编《形式逻辑》第1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人老了积累了经验会聪明些,但糊涂却会跟着到来。”这一说法之所以违背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是在于在同一议论中,对于同一对象(人老了)既肯定“会聪明些”,又肯定“糊涂会跟着到来”,(肯定“糊涂会跟着到来”,就是否定“会聪明些”。)因而违背了矛盾律。在“人老了会聪明些”或“人老了糊涂会跟着到来”这两说中只能肯定一说不能同时肯定两说,因为两说中只有一说是真  相似文献   

5.
二、中国的第一代留学生教育 在洋务教育活动中,留学生教育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机电工业是我国最早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的产业部门。当时,福州船政局与延聘的洋教习所订的合同的期限只剩一年,沈葆祯主张在合同期满后,选派学生出国留学,以期精益求精。“以中国已成之技术,求外国益精之学,较诸平地为山者又事半功倍矣”。1873年末,沈葆祯又正式奏请派员出洋留学。他认为洋匠期满离任后,中国生员“能就已成之绪而熟之,断不能拓未竞之绪而精之”,为了“日起而有功,循序而渐进”,“当选学生之天资颖异,学有根底者,分赴英、法两国,深究其造船、驶船之方,及推陈出新,练兵制胜之理,速则三年,迟则五年,必事半而功倍”。并说“中国仿造皆其初时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官厂艺徒虽已放手自制,止能循规蹈矩,不能继长增高。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新闻写作培训班上讲课时,不少通讯员问我:稿子写好后应向何处投?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投向《中国培训》。缘何?别无他,因为《中国培训》在尊重读者方面,做得比较突出,他们的“三必”作风赢得了普遍赞誉。一是“必寄刊用通知”。本来寄“刊用通知”是一种惯例,然而今天却很难接到刊用通知。其原因是发刊用通知,报刊社必增加人手、增加开支、增加邮寄费。其实发刊用通知虽给报刊社增添了麻烦和负担,但却密切了同读者的关系,双方沟通了感情,读者从中了解了信息从而增加了订刊的份数或邮购了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7.
是谁湖涂了?     
斯文 《科技文萃》2001,(3):186-187
五年级的小学生有点糊涂了:学校为了争取评上“文明学校”,关照学生,上级领导来开座 谈会时要如是说。例如,当被问到学校有没有乱收费、有没有体罚时,只能说“不”。在模 拟座谈会上,有的同学讲了几句真话,就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小学生在信中说,老师一方面 教育我们“一生一世做真人”,一方面却要我们在荣誉面前说假话。“我们真的被搞糊涂了 ”。 学校的老师也有点糊涂了:学校自然是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培养学生从小说真话、做真 人。然而,学校能否评上“文明学校”确实关系到今后的发展。试想,倘若能评上等级,上 级领导和学生家长就会认为学校办得好;由此,学生来源就会越来越多,办学条件就会越来 越好,对于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就会越来越有利。于是出现了“统一”学生思想的做法,甚 至于让学生说假话。老师真的也糊涂了。 学校的上级领导也有点糊涂了:开展种种评比活动,设置种种评比条件,原本就是为了激励 和促进各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 可是,有些学校为了评比,竟不惜弄虚作假。于是,面对评比活动,上级领导真的也糊涂了 。 写到这里,笔者也糊涂了:不知究竟是谁糊涂了?  相似文献   

8.
朱红甫 《教学随笔》2007,(11):24-25
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学生精炼严谨。苏轼曾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清人王筠也是这样主张,他说:“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蹦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之英。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这是符合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有这么一段话:“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虽然指的是古典诗词里写景状物的虚构,但推演出去,以之解释小说艺术中的虚构艺术,同样说得通。虚构不是绝对自由的,“必从自然法则”,否则便不可信。这“自然法则”,在小说艺术里  相似文献   

10.
机场谋杀案     
糊涂探长自称“糊涂”,那是因为他谦虚。其实,他一点都不糊涂,破起案来堪称“神探”。不信的话,随我去看看。  相似文献   

11.
丙、助词“之” (一)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之”字作助词经常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词—名词,组成“定→名”的偏正词组。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例:(定语标﹏号,中心词标。号)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助词“之”所联系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领属性和形容性两种。有人还主张有“同一性”,其实仍可归入“形容性”之中。所谓领属性定语,就是中心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对定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则含有隶属的关系,除例(1)外,再如:  相似文献   

12.
在班级管理中,有的班主任对学生教育喜欢下判断,“非此即彼”,十分强调教育的清晰性,认为只有给学生灌输一种确切的、心满意足的答案.让学生记住了,才算达到教育的目的。其实,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对于那些具有模糊性、随意性特征的实际问题,则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以明晰的评判,而是要用“亦此亦彼”不确定性的“糊涂”理论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感悟自行解决,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糊涂艺术”,不仅可以使班主任避免陷入繁杂琐碎的事务堆中,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糊涂”理论,不少优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作了探索和实践,并能成功地运用,其经验和做法有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误区一:无原则的爱--溺爱   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解释.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性情莫先于父母.皆因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相似文献   

14.
《华章》2008,(1)
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张履祥说:"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在逐渐地提高。汉代大思想家王充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张履祥说:"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对于一个世界观正逐步在形成的学生,如果不把品德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中有两种糊涂方式:一是假糊涂,即清楚问题糊涂教;二是真糊涂,即湖涂问题清楚教。本文就这二种教学方式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一、清楚问题糊涂教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可能出现的错误,如果只从正面反复讲,对错误之处进行教学辨析、归类、评讲,其效果不一定好,讲过之后,学生往往会重犯错误。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充分暴露错误的过程,学生不能获得错误的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假糊涂”方式:根据学生易忽视、易错误之处,佯装“不露声色”地讲错,待出现问题,再和学生一起去分析错误的原因,纠正错…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有姓氏可查的人物有九百八十位之多,其中知识分子的数量占的比重虽无确切估算(因为标准不一致),但居其他人物之冠是毫无疑义的。而且如毛宗岗所说:“三国人才之盛,写来各个出色。”为什么罗贯中能够避免“虽使绘两人亦必彼此同貌,即使唱两调亦必前后同声”的拙丑,而能创造“参差错落,变化无方”、“一人有一人性格,各个不同”的美学境界?作者那个“暗盒”里到底藏看哪些神奇莫测的奥秘呢?  相似文献   

17.
史俊艳 《西北职教》2009,(10):29-29
“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最早体现在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所主张的“乐之者”就是一种快乐学习法,即学习源自兴趣,而兴趣源自快乐。北宋教育家程颐进一步提出寓教于乐,适时教学,他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乐学必见意趣,否则索然寡味,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教育的目的便不可能达到。  相似文献   

18.
彭薇 《成才之路》2009,(28):I0012-I0012
近日两条新闻耐人寻味:一条是某市两所中职校将“尿检”列入学生体检项目,为的是查学生“早孕”;一条是湖北省推出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办法,其中规定。未经允许,偷看孩子短信、书信、邮件属违法。两条新闻乍看全无关系,其实有着共同的指向,即教育是否以尊重孩子为前提。推行“尿检”的两所学校也许是出于好心,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自尊自爱,但对所有学生一概推之,其实是在怀疑和否定他们,有学生说“感觉践踏了自尊”。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这种方式不可取.反而会演变成。好心伤害”。  相似文献   

19.
先叙述什么是高等数学教学的艺术,什么是高等数学教学的“糊涂”艺术.再用设计问题串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表面装“糊涂”,实际上不“糊涂”,以求得科学与教学艺术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一般的教职工而言,中小学校长见到的事情比较多,处理问题的机会也比较多,好像应该精于大局,明于事理,总观全体,比常人更精明,糊涂也应更“难得”一些。但是,中小学校长也是人,也会遇到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情,也会有糊涂的时候。有时不糊涂却应该糊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