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山东宋金政一、民工潮大流动,标志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自八十年代中期始,神州大地上流动的民工潮一浪高逐一浪。并且每到岁尾年初,成群结队回乡“奔年”或离家上路的民工汇成浩浩荡荡民工潮。于是民工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乡镇企业已吸收了1亿多劳动力,农村还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在这2亿剩余劳动力中,有5000—6000万人处于流动状况,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农村至少还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需要安置,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递增。在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工潮”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农产品“剪刀差”的拉大和农业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各种限制政策的取消,导致“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形成“民工潮”。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有组织的仅占8.7%。这种无序流动的状况,加大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地区间供求平衡的难度。同时,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压低了行业基础工资,造成城镇失业、下岗职工特别是年龄偏大者再就业困难。为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就业问题,市(地)就业管理部门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  相似文献   

4.
农民问题的实质,说到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问题。“民工潮”的兴起和高涨,是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阶段性产物。“民工潮”的无序和无度,给我国城乡经济健康运行带来负面效应,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实和潜在就业压力以及转移路径的深入剖析,阐释了农村城市化消解“民工潮”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民工潮的形成条件分析入手,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民工潮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根据实证分析原则,客观地评价了民工潮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所造成的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影响,认为政府对民工潮应采取“导”的方式,而不是“堵”。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很不一致的基本国情,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转化与分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及从根本上解决民工潮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成因分析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姚梅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寻找就业机会,涌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势态。自90年代以来,这种流动速度和流动规模高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流动到乡以外地区的农村劳动力80年...  相似文献   

7.
二元经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从现象上看,"民工潮"只是一个怎样对待进城做工的农民的问题,其实它的内容要深刻得多。"民工潮"植根于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只要这个过程发生了阻滞,非农产业不能为从...  相似文献   

8.
“民工潮”中的村民自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形成的“民工潮”对农村村民自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分析了“民工潮”给村民自治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消除“民工潮”对村民自治消极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从农村涌入城市,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民工潮”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规模逐渐扩大,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人。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受教育权利亟需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当春节一过,中国大地上都会涌现出一派壮观景象:数百上千万农民工身带行装,南下北上东进西闯,浩浩荡荡,蔚为壮观。这举世罕见的“民工潮”,似乎已成了我国一道不可或缺的独特风景线。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迅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它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满足了城镇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90年代,形成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主要有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均资源占有不足、二元经济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八个方面的原因。河南省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经济法规、政策应注意农村计划生育、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教育等四个重点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民工潮”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进而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和思路,尤其是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民工潮”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进而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和思路,尤其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马建富自80年代起,我国农业劳动力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了跨产业、跨空间的流动。面对这一新的社会经济现象,教育尤其职业教育如何为之服务呢?本文试图从当前...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民工潮”,且“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愈益明显。这些家庭的学龄子女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群体,  相似文献   

16.
“民工潮”与实施工业化、城市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潮”实际上是一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开发就业。我们应把转移和吸呐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实施工业化战略的主要逾容。为此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中西部确定为我国中近期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点;保持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推进;保持城乡工业化的协调推进。正确实施城市化战略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又一重大举措。我国城市化应选择一条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很多,由于湖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北省农民增收的意义更加重大。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北省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转移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自1989年春爆发了百万民工下广东的“民工潮”,“民工潮”一词就成为中国大地上极为敏感的问题.“民工潮”现象的存在意味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长期积累已经达到了极限——农民开始自发地进行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因而,就“民工潮”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一、中国农村劳动力使用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本来有限且继续大幅度减少的耕地资源已吸纳不了农村劳动力日益增长的供给.目前,在农村近九亿人口中,人均耕地只有1.6亩,而按照建国初期劳均耕种10亩左右土地的标准,我国14多亿亩耕地的数量,只够1.6亿农村劳动力耕种,而目前农村劳动力达4.3亿人.在乡镇企业消化1亿劳动力,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消化5000万农村劳动力后,我国农村仍有1.2亿富余劳动力无事可干,就是说,农村存在28%的隐性失业大军,当他们在农村被推出土地,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后,就大批量地涌入城市,形成了“民工潮”.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劳务市场的开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或跨地区流动,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急剧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无疑是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目前的情况下,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转刑时期。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此,引发了中国特有的令世界瞩口的“民工潮”。农民工米剑城市后,只有橄少数将其木成年的子女带到身边,更多的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