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1936年4月加入大公报上海版后,一直到1966年大公报北京版停刊为止,前后三十年,都在大公报编辑部卫作,虽然不是大公报的上层干部,也参与过一些重要的事,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就自己的亲身经历,原也打算写几篇回忆录,作为研究大公报的参考资料,现在尽先写出这篇香港版的回忆录。 1937年底上海沦陷后,交通隔离,报社正有大批国外订购的卷筒白报纸,积压在香港、广州,无法内运,报社派我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凭借时效性强的新闻专电在桂林新闻界独树一帜.当时,桂林市地区的通讯社较多,包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际新闻社、工商通讯社(附设于国际新闻社)、救亡通讯社(附设于救亡日报社)等.  相似文献   

3.
周太玄在主持香港《大公报》期间,撰写社评和专栏文章,教育报社成员,借助报纸进行统战工作,在《大公报》的转向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四不方针的提出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大公报》是唯一历经百年仍在出版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中国独立报刊的杰出代表,1941年,《大公报》与《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朝日新闻》等报纸一样,获得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奖章,后来联合国又推选《大公  相似文献   

5.
蒋瑞森 《新闻世界》2013,(3):113-114
《大公报》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份历经百年仍在出版的中文报纸。从它诞生到发展,一直所秉持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我们现今新闻事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一别香江44载。没走到香港大公报十几层大楼跟前,我远远就看见繁华的街道上空,向外突出的大公报招牌。大约有几人高的“大公报”三个字,好像用红色霓虹灯组成,入夜会更加醒目。这真和我1945年在此当记者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了。那时,在一座破楼上,一共才三间打通的小房。报馆全体三四十人,上上下下都挤在一起。白天经理部办公,晚上让给编辑部,三四人合用一张桌子。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人们照样精神焕发地出报。记者们天天外出采访,晚上交稿。我们大概每天或隔一两天交一篇稿子,效率不低。我记得因为地方太窄,两位同事、燕京大学新闻系的学长谭文瑞(80年代人民日报总编辑)和  相似文献   

7.
香港《大公报》在中英谈判期间刊发了59篇社评,对香港市民作了大量的解疑释惑工作,充分发挥了舆论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新闻漫画成为我国报刊上一种重要体裁。它夸张幽默,同时又能尖锐表达对时事的观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漫画相比,我国新闻漫画的本土性体现在中国时事的新闻内容和中国风格的艺术形式上。中国办报时间最长的报纸《大公报》是解剖新闻漫画本土性的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9.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卓有影响的一家大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1926年,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接办后,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励精图治,使该报名噪一时,并于1941年在重庆获得美国密苏里学院新闻奖,这是国际新闻界授予中国报纸的一个很高的荣誉.此后《大公报》江河日下,大际的《大公报》先后停刊,原有的《大公报》,仅剩下香港《大公报》一家,开始了新创业史.  相似文献   

10.
不止一次听到有人为《大公报》1949年以后在中国大陆新闻版图中的历史性中断而感到惋惜.其实,透过纷纭的表象,深入历史的内层,可以发现在当代中国大陆的新闻实践中,《大公报》所代表的那种新闻传统是形断而实续的.  相似文献   

11.
熊英 《新闻界》2013,(13):66-69
抗日战争中创办的《大公报》汉口版,依靠丰富多样的广告表现形式、规范的广告经营组织制度、分层细化的广告价格策略、与"四不"主义编辑方针相统一的广告经营理念,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报纸的成功发行,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报业广告经营经验,显示出《大公报》人杰出的报业经营才能。  相似文献   

12.
13.
《大公报》是一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在报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研究价值。今年正值《大公报》创刊110周年,本文对于百年《大公报》的历史演进过程做了粗略梳理,进行了关于《大公报》的学术史回顾,介绍了《大公报》的基本情况,历史及现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的研究空间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展示《大公报》这份百年大报的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梳理了《大公报》副刊(津版时期)的学术研究状况,选取《大公报》中文学艺术方面涉及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对《大公报》副刊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藉此开拓出一种研究的新模式,以弥补文献信息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大公报>(桂林版)是抗战的产物.1939年,新记<大公报>成立了桂林办事处.原驻粤办事处的王文彬,在广州沦陷前撤退到桂林,负责桂林办事处的各项事务.1941年3月15日创刊<大公报>(桂林版),每天出版一期,每期共四版.头版通常刊登广告,创刊之初曾刊登过一部分社评;第二版刊登社评、重要的国际和国内新闻,每逢星期一还专门刊登星期论文;第三版刊登专论文章、长篇连载通讯、桂林本市新闻、短评和部分国际新闻;第四版刊登副刊、广告和其他省市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桂林版)的言论选题注重新闻性,以宣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重要宗旨,善于从小处入手,重点关注了美国、前苏联、英国、日本等主要参战国家的战情局势以及国民政府的战时外交、宪政运动等选题.特别是对国民政府的舆论监督比《大公报》(重庆版)更为自由和开放,成为《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的主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7.
撰写《新记大公报史稿》之前,吴廷俊同志曾化四年时间通读了新记公司时期的全部《大公报》,并作了数百万字的详细摘记,大致把握了《大公报》的思想脉络。但是报社内情往往无法从报纸版面上反映出来,他还得虚心地向《大公报》旧人了解和请教,并广泛搜集有关《大公报》的史科和回忆文章。到了动笔撰稿的时候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难怪写书成了他游刃有余的乐事。我浏览这部书的感觉,仿佛在聆听老朋友娓娓而谈,作者谈起当年《大公报》的往事,可谓历历如数家珍。由此而悟出一条治学的真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术成果偏爱勤于学习、勤于思  相似文献   

18.
香港地处华南边陲,连九龙新界在内,方圆不过一千多平方公里,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各省相比,不过是弹丸之地,但在中国新闻史上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近代化报刊的孕育、诞生和发展,都和香港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化报刊和最早的一批日报当中,就有不少是在香港创刊的。鸦片战争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曾经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报刊、抗日救亡报刊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报刊活动的重要基地,是这些报刊和形形色色敌对政治力量报刊进行较量的战场。这里曾经涌现过一大批有影响的报刊,涌现过  相似文献   

19.
范长江,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无产阶级新闻战线上的杰出战士. 从1935年5月到1938年10月,范长江在<大公报>社工作达3年之久,发表文章共150篇左右.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20.
《大公报》1926年复刊后非常重视新闻图像的使用,但报馆缺乏专职摄影记者,只能寻求外援,而照相馆作为早期专业摄影机构,自然成为报馆的合作对象。由此,报馆获得新闻照片以飨读者,而照相馆也借此获得了免费广告的机会。从1926年到1937年,共有31家照相馆为新记《大公报》提供了234幅新闻照片,这些照相馆也成为报馆重要的新闻生产者。照相馆为新记《大公报》提供的新闻作品主要包括对政要人物、外交往来的影像报道,以及借影像宣传航空救国和倡导体育运动等。照相馆参与报馆的新闻生产,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双方共同愿景的构建和新闻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