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了《和氏献璧》一课后,我感触很深。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一块宝玉,它的出现、隐没曾牵动无数人命运的沉浮。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2.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将相和》“和氏璧”,这块宝玉相传  相似文献   

3.
《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识大体令人称赞,廉颇的勇于改错成为佳话,他们的爱国情操千古传颂。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们身上的其他美好情操。一、诚信之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并且说:“如果他(秦王)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到后来,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谁拥有它,意味着谁就拥有巨大的财富。而诚信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勇敢赢得了这一宝贵财富,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与认可…  相似文献   

4.
<正>新闻追踪新闻一:和氏璧即将落户秦国本报讯秦王宫新闻发言人在昨天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闻名天下的宝贝——和氏璧即将落户秦国。据介绍,几十年来一直下落不明的和氏璧日前在赵国出现,被赵王赵何(即惠文王)收藏。秦王嬴稷(即昭襄王)得知消息,提出用十五个城池交换这块宝玉,赵王不敢拒绝。目前护送和氏璧的赵国访问团已经出发前来秦国,不日将到达咸阳。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第五期刊登了董国振、章智二同志的《楚国的和氏璧是怎样跑到赵国的》一文,文中说明了楚之和氏璧遗失之因,及赵如何得和氏璧的经过。作者注明材料源于冯梦龙、蔡元放的《东周列国志》。对此,我想谈谈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将相和》一文有这样一句话 :蔺相如说着 ,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句话是一个求异思维诱发点。这个思维点可以诱发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抓住“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 ,还是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去诱发学生。这样问 ,能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议论。他们会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 ,如果不撞 ,秦王就叫手下的人来抢 ,和氏璧就落到秦王的手里 ;有的则认为这是蔺相如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 ,因为他摸透了秦王爱璧的心理 ,可以用撞璧来迫使秦王以城换璧……当学生对问题看法不一的时…  相似文献   

7.
和氏璧作为战国时期的玉雕精品,在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对和氏璧的玉材及产地,学界多有争论。但从文献记载、历史区划和材质特征等进行考证,和氏璧当为南阳独山玉。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卞和献玉”后,“和氏璧”被楚国奉为国宝收藏着,然而发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  相似文献   

9.
千百年来,人们从不曾怀疑过和氏璧故事的真伪。近来笔者反复阅读《和氏璧》一文,疑窦丛生,现提出来以供探究。第一,故事中说,卞和在楚山中得玉璞后首先献给楚厉王,但核查史书,楚国历史上根本没有厉王。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1.精心选择发问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完璧归赵》(小学语文新教材第六册)一课中,当蔺相如发现秦王并无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便先用计将宝玉取回,然后对秦王说: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教师可在这里设问: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在当时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1.精心选择发问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完璧归赵>(小学语文新教材第六册)一课中,当蔺相如发现秦王并无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便先用计将宝玉取回.然后对秦王说:"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教师可在这里设问:"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在当时情况下,蔺相如会不会真的去撞?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将相和》中讲到的“和氏璧”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璧玉,秦王为了得到它,愿用十五座城市交换,而蔺相如为了保护它竟不惜性命。那么这块“和氏璧”究竟是何宝贝?为什么称为“和氏璧”呢?据古书《韩非子》记载,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住地荆山上找到了一块罕见...  相似文献   

13.
漫说“和氏璧”的下落●张功“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未雕之朴玉)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两只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  相似文献   

14.
玩毕归赵     
第一幕“报……”“什么事呀?大清早的!”此时已是8:15了!不对,是辰时一刻了!Now,在与周公恋恋不舍的赵王睁开了“惺忪”睡眼问道。“是……”还未等士兵说完,胡太医大叫道:“大王,您的眼睛怎么这么红呀?肯定是体内虚火上升,待臣为您调制几味药……”赵王摆摆手:“没什么。只是寡人昨夜梦到赵国要有血光之灾。”那个士兵急忙拍马P:“大王神算,秦国派人来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我们的和氏璧。”赵王暗想:“十五座城换一块和氏璧也挺合算的,只是那和氏璧可是王后的嫁妆。一头是老大一头是老婆,俺可咋办呢?”(背景资料:当时是战国时期七国纷争,…  相似文献   

15.
“完璧归赵”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这和氏璧本是楚国的,怎么不是“归楚”而是“归赵”呢?事情得从头说起。和氏璧是楚人卞和献给楚文王的无瑕美玉,制成璧后,因是卞和所献,就取名“和氏璧”。当时玉工说:“此玉置暗处,自然有光,能却尘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百步之内,蝇蚋不入。”可谓“至宝”。楚国之爱可知。楚威王时,相国昭阳伐魏有功,楚王将和氏璧赐给了他。昭阳每每随身携带,不轻易示人。一天,昭阳出游到赤山,众人到山下潭边的楼上饮酒。酒席间,宾客请求看和氏璧,  相似文献   

16.
又被爸爸逼去读教科书了,唉!我拿起语文书,漫不经心地读起来:《将相和》……读着读着,我心里不禁冒出一个想法:蔺相如太莽撞了!不信?你去读读《完璧归赵》,蔺相如开始的确动了一下脑筋,知道秦王根本没有诚意,但后来他居然威胁秦王,说什么再走几步就把自己和和氏璧撞在柱子上!他有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佩服,但就不能想一个好办法让两国共同拥有这块璧吗?  相似文献   

17.
教学《将相和》一文,我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从不同纬度预设了本课的难点:理清课文思路,抓住人物特点,生成价值取向。一、激趣设疑,理清课文思路课前首先出示了《和氏璧》文配画故事,读完后,学生兴趣盎然,我趁势设疑:《将相和》一文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几个小故事,你愿意了解吗?学生怀着极强的好奇心读完课文后,引导他们说出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学生通过整体感悟,很快了解了课文内容。接着,再次向学生设疑: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最后一部分就是讲了这个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前两个故事?学生通…  相似文献   

18.
《中文自修》2022,(7):37-38
<正>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辩证看待。随着时间的沉淀,有些事物的价值的确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到。中国古代有一个和氏璧的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一开始没有人知道石头里面藏有美玉,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厉王到武王再到文王,石头终于被凿开,和氏璧的价值终于被人们知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时间流逝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课堂再现:师:我们已经理解了故事内容,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你想评价谁?说说你评价的理由。生:我觉得秦王贪财,知道赵王有和氏璧,他就要想方设法得到,还许愿拿十五座城来交换。  相似文献   

20.
《将相和》是一篇好教材,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字词语句及篇章的知识,而且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我是这样教的: 围绕课文重点讲。“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是围绕秦、赵之间的矛盾写的。教学这一段时,我提出了五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秦、赵两国之间为什么发生矛盾?(事出有因,故事是从“和氏璧”引发出来的)2.秦、赵两国间发生了什么矛盾?(秦国巧取豪夺,赵国不忍割爱)3.谁能解决秦、赵两国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