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体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用“自我”、“他者”的观点来审视当今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是文化自信视角下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的题中之意;以“他者为镜”才能审视“自我”,进而认同并建构“自我”;武术的民族性文化身份认同必须秉承中西会通的精神.研究旨在为武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世界体育文化坐标系中形成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职前体育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对“我是谁”即专业身份的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职前阶段教师的专业身份并不稳固,因此应帮助其建构作为教师的专业身份,从而获得自我认同感。本研究在理解职前体育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建构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建构理论和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影响专业身份建构的因素包括关于教师专业身份的前概念、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实习期间的体验。提出应培养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信念、调整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提供专业身份建构的协商平台、创设职前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从而帮助职前体育教师建构专业身份。  相似文献   

3.
文化身份一直是处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发展的华裔文学的永恒主题。本文通过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及流变过程,阐明跨文化视野下族裔文化身份的历史延续性和时代建构性。  相似文献   

4.
阿迪契耶有"尼日利亚的托尔斯泰"之称,是一位值得深度挖掘的作家。她对阿契贝思想的传承以及宏大的移民书写使学者可以从身份认同角度对其作品展开分析。本文从身份认同角度对《美国佬》中不同人物进行梳理并得出结论:由于全球化和原乡记忆以及西方文化价值的入侵和传统文化的割裂,小说中人物大都处于非此非彼的跨界身份状态。  相似文献   

5.
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被誉为印度当代最畅销的英文作家。他弱化小说中人物种姓、宗教等文化身份,明确人物的经济、社会身份,展现了在经济改革和全球化背景下,印度当代青年对新的身份认同方式的吁求。  相似文献   

6.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的流散写作,使其在欧美社会备受追捧并被广泛阅读。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这一承担着中美文化交流和传播重任的作品被引进到“故国”文化根源地——中国时,本应得到同等关注的汉译本却受到冷落。中国译者在翻译《女勇士》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译者的意识形态都是影响其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这也决定了汉译过程中构建出来的是强势的“异域”美国文化、弱势的中国文化主体和隐形的译者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人物的精神空间入手考察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主题,运用空间理论、身份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通过麦卡勒斯的三篇作品研究其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的关系:《婚礼的成员》中的精神乌托邦与人物的身份构建,《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两性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神童》中的梦想空间与身份认同.人物身份的认同、消解或重新建构在作者搭建的精神空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  相似文献   

9.
谭恩美在其小说《喜福会》中,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以及两代人在父权社会和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兼容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自我认识。作者通过对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挖掘了形成华裔女性自我身份危机的最大根源,使读者意识到,只有消解了东西方的文化对立,才能重新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0.
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和身份建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体育与音乐的交互环境中个体认同与群体认同的相关转化问题。从体育与音乐的文化相似性和异质性入手,分析体育音乐聚合关系的形成基础。得到以下结论:①体育与音乐的聚合形式为体育音乐高聚物和体育音乐低聚物;②建构了体育音乐聚合物与身份认同的互动模式,着重分析体育音乐聚合物作为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的介质,通过动员和调试两种力量实现了群体认同与个体认同的互动;③身份认同的非稳态是维护和重构身份认同的内因,青少年是体育音乐聚合物的动员对象;④表征为古典音乐的体育音乐聚合物维护了固有的身份认同,而表征为流行音乐的体育音乐聚合物重构了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全球化的视域中,自我认同抗拒性建构的新视角促使自我认同的理论研究从总体性层面做以深刻的内省。这种新的认同实质上就是文化主体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争取自身自主性、独立性并由此参与界定世界文化和世界历史的问题。同样也正是这种认同的抗拒性建构,文化才会在全球化中保持着自己的丰富性和发展性。这种认同的建构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主体对现代性的不适从内部结构张力方面进行了调适,使得文化的认同开始走向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运会奖牌榜的政治战略与国家身份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运会奖牌榜寄寓国家的崛起与荣耀,具有政治制度、经济崛起、国家身份、世界力量、文化优越等多元象征意义,是诸国致力占据的要地.分析诸国力争北京奥运会奖牌榜优势地位的媒体政治对话过程,揭示隐藏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动机要素,对诸国力争奥运竞技话语权和国家身份/认同的行动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使精英竞技的"软权力"建构充满理论涵义和禀赋实践前景.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身份与语言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既可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又可以建构使用者的文化身份。《环球时报》英文社评主要用译借词和意译词表达中国当代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词语表达符合英语的语构规范,但语义上呈现的是中国特有的事物。中国英语是跨文化传播中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与资源。  相似文献   

14.
魔幻化是20世纪50—70年代拉美文学的突出特征。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崛起,文坛的魔幻化倾向愈加普遍和鲜明。魔幻化与文化杂交过程中作家文化身份的演变有着内在的关系,显现出了世纪之交世界文坛发展演变的现象之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外来的异质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和互动中,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均发生转型演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本土化和民族性将占上风;受此影响,作家在创作中极力突出民族特色,但又因自身文化身份的模糊对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同以往的诠释,魔幻化倾向由此而生;魔幻化在发展中民族的文化转型和民族新文学的建构中是否具有规律性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5.
学生通过网店创业进入真实商务活动情境,开展电子商务实践活动.部分学生在网店创业过程建构了自我的商业经营者身份,明确了自我的网商职业方向.而部分学生创业后曼明确了自我的学生身份,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在创业活动中的重要性.创业活动促进了学生自我身份的建构与对自我职业能力的探索,同时,创业情境学习使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面临挑战,提出了对创业学生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农民,不仅仅作为一个职业的称呼而存在,也代表着一种身份符号,这种身份代表的是一种"二等公民"。当然,"二等公民"并不是他们自古就有的,这种不平等是人为建构和附加的,农民在不知不觉中被贴上了"二等公民"的标签。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农民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其中,农民权利尤其是农民平等权问题更是研究的焦点。本文对于农民的"二等公民"身份的演变路径进行了研究,从传统农民对于平等的追求,到现代农民被建构的身份,解析了农民与公民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反思现代社会对于农民的剥削是一种与现代精神不符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译者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权力的角度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会发现权力和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权力决定着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译者的文化身份又借助翻译反作用于权力。此项研究意在唤醒人们构建文化身份的意识,以促进文化更好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学语篇尤其是小说,与日常交际话语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小说人物在不同的语境下会做出不同的语言选择,因此构建的身份也是动态变化的。基于语用身份论,以《长日留痕》中的管家话语为语料,考察管家语用身份动态建构类型、管家身份建构的语用策略以及语用功能。研究发现:第一,管家身份建构包括话语身份和非话语身份;第二,其语用身份的建构是通过凸显策略、偏离策略和认同策略实现;第三,管家建构的多样身份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施为功能和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文学身份认同研究多从作品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出发,实现从"对抗"到"融合"的完美模式,这种针对女性群体的单一主题研究,并不是身份认同的终结。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角度,以小说《喜福会》为研究文本深入探索华裔美国女性从最初的身份困惑,到追寻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认同,进而实现国家身份的建构历程。这种研究范式不仅可以消弱西方社会中存在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而且对全球华裔的文化身份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哈金的两部作品《等待》和《自由生活》的主要华人形象,由处于中国文革时期边缘化的停滞落后形象转型为容身于美国社会的华裔移民新形象,对比分析了两种华人形象具体的异同点,揭露了哈金作品中华人形象转型背后的意义,即哈金作为作家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消解和作为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建构的变化,并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移民的文化身份是一种在异质文化中不断从冲突走向融合,并摒弃了二元对立的更为开放性的、包容性的杂糅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