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由农劳向非农劳转移的大潮。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聚集地的珠三角地区,目前因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易就业,通过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远程教育在这方面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和基础,但目前这种优势未能体现。针对这一现实,本文提出了建立协调运转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培训体制优化培训环境和注重针对性增强培训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宋桂言 《职大学报》2006,(1):124-128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增强其就业能力,是实现稳定转移的关键。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3.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趋势。通过对转型时期铜仁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掌握铜仁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职业教育视为推动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提升、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给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议题和挑战,本文尝试从观念、政策、师资、产教联合等方面破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以期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提升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人口职业技能水平,服务于当地产业发展,做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生计模式可概括为"农业生计模式"农业兼非农业生计模式"和"非农业生计模式"三种。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新渠村的家庭生计模式经历了从以牧业为主到以种植业为主,到多元化发展的历程,生计模式的变迁是村民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生计模式变迁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农业的集约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需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导村民转向非农生产,增加村民的非农收入;另一方面,要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向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转变,农村需要引进农业技术人才,也需要政府的扶持。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问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农民工双重身份、劳动力转移不彻底、土地不能大规模集中使用,使劳动力资源与工农业生产专业化相背离,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的产业大军,阻碍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创新土地、社保制度,树立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思想,改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使农民工彻底变市民,从而整合劳动力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以湘西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及发展困境为切入点,以宏观视野、中观视野、微观视野的多层次视角为突破口,分析研究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路径,希望借此对丰富世界民族传统文化宝库,繁荣湘西地区经济,促进人民安居乐业、构建和谐湘西起到一定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自然及历史原因,该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相对较缓慢,严重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体制等滞因素,提出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发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民族地区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其中高校公共环境教育尤为重要。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环境教育,主要可以选择以下五个路径: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教学大纲、计划;大力加强师资建设,设立公共环境教育教研室;挖掘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加强学科渗透教育;关注现实问题,提高环境教育实效;加强横向合作,推进公共环境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良好的环境,借助旅游发展可推动全面发展,但旅游开发条件一般较差,旅游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开发模式和发展路径。广西环江文雅村所在地天坑溶洞旅游价值独特,并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开发潜力大。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注意地方与外部要素的整合,通过外部资源地方化,实现地方生产,外地消费,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民族旅游产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势在必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对现行职教体制的严峻挑战。只有从观念、机制到操作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革,职业教育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与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与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地域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可行性以及路径路进行全面的探析,认为地域民族传统体育必须与现代体育相互借鉴并规范其规则,同时更要强化自身的娱乐游戏性是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生态较为脆弱。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贵州民族地区要顾全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为保护生态环境放弃发展经济的机会,这就需要国家对这些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进行生态补偿。从当前对贵州民族地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现实出发,分析建立及完善贵州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立法进程,使对贵州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有法可循;建立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和生态补偿规范;加强专项支付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使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泰国的泰语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支系。依据分布地区和方言的不同,人们习惯把泰国泰人分为北部泰人、中部泰人,东北部泰人和南部泰人。这几大主要分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课程变革是文化变迁在教育领域的表现,文化的变迁使课程变革成为需要和可能。本文以文化发展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为线索,分析了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交流、冲突、融合、变迁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影响,进而从文化角度分析内蒙古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即文化交流中的"失衡"、文化冲突中的"妥协"、文化融合中的"迷失"以及文化变迁中的"碎片化"等,这些问题都是阻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变革进一步深入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课程文化自觉理念为指导,促进内蒙古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财政转移支付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使贫困地区能够达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准,实现标准均等化。目前,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要明显低于全国整体水平,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仅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也能有效地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但是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的非规范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其在贯彻执行中产生了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性、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民族习惯法缺乏体制保障,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以及在审判过程中的适用有限,导致其在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中往往无法发挥作用.应通过明确民族习惯法的适用标准、系统汇编、立法与程序确认以及培养民族地区法官对习惯法的适用等途径,为民族习...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动力素质过低是玉溪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玉溪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才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玉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村级文化资源,要为农村文化的发展制定目标,增强村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要积极引导返乡民工加入农村文化建设,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要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新农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民族农村地区的特点,建设特色农村文化。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是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供给不足,变迁的形式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变迁的困难在于二元模板所致路径依赖,变迁的阻力在于体制内阶层的排斥与制度创新主体缺位,变迁乏力是因公权力者的有限理性.整合政府责任、克服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倡导体制内阶层包容、共享理念,彰扬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蕴涵,培养制度创新主体的自觉意识,消除搭便车者的消极心理,在制度框架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资源总量既定时实现效用最大,既需要政府推动制度创新的政治决心,又需要整合阶层利益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