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间修撰之《兴化县续志》载录了元人王道生所撰之《施耐庵墓志》,该墓志提供了《水浒》作者施耐庵行状之确切证据。但是,因该墓志面世时间远离作者的时代,由此质疑之声不绝如缕。本文就反对者提议的"质疑"点一一辨析,借助语源和典章故实等佐证该墓志文本并无违背其他文献史料之处,反证《施耐庵墓志》之可信无疑。  相似文献   

2.
以隋《张贵男墓志》为依托,结合隋《张盈墓志》《张轲墓志》以及《梁书》《周书》之相关记载,考定后梁明帝萧岿之皇后为张缵之女,正史有关张绾父子之记载有可补之处,推定隋邯郸县令蔡府君出自济阳蔡氏。纠正了端方考《张贵男墓志》的一些谬误。  相似文献   

3.
中唐时期颇负盛名而后世湮没无闻的文士卢载,正史无传,生平事迹长期付诸阙如。依据洛阳近来新出土的《卢载墓志》及其妻《郑氏墓志》,并结合载之堂兄《卢嘉猷墓志》,基本爬梳出卢载家族世系及仕宦经历、家室子嗣、士林交游等多所考释;同时,结合传世文献对卢载的诗文、著作等生平学术成就的勾勒,还原出历史畛域中真实的中唐文士卢载。  相似文献   

4.
在一九六九年《南齐刘岱墓志》石出土之前,《吕超静墓志》石是存世的惟一南齐墓志石;而鲁迅一九一八年六月所撰《南齐吕超墓志跋》(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鲁迅全集》第七卷)则是考证《吕超静墓志》的一篇权威性论著。这篇跋文以史志互证的方法,由墓志所载郡名、岁名,考定其绝对年代为南齐永明十一年。这一论断与另一金石家范寿铭所撰跋文不谋而合,纠正了此前张拯亢以墓志时代为隋朝的误断,从而确定了该志的珍贵价值。鲁迅的跋文又根据墓志所载干支,推算出墓主的卒、  相似文献   

5.
《中原文物》2011年第1期集中刊出唐《史司马第三孙墓志》、隋《刘度墓志》、隋《张须陀墓志》,为历史、语言文字、书法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第一手材料,但志文释读存在脱、衍、误等诸多错误,有必要对照墓志拓本予以校正,以利该项材料科学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导语】蒲城碑林有一个著名的隋代墓志,叫《苏孝慈墓志》。在中国书法史上,隋代的书法作品有这么几个代表:一个是河北正定的《龙藏寺碑》,一个是陕西的《苏孝慈墓志》,还有一个是《董美人墓志》,但《董美人墓志》碑石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苏孝慈墓志》就是从陕西蒲城县的苏坊乡出土的,所  相似文献   

7.
北魏《宇文善墓志》拓片存于郑州市华夏艺术博物馆,墓志内容不见于各种出版物。现誊录公布墓志全文,并从墓主人的世系和生平两个方面对墓志进行解读,为深化北魏史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8.
《麴举墓志》录自《考古》一九七八年第三期曾忆丹《洛阳发现郑开明二年墓》,录文收于《唐代墓志汇编》,本文对该志文进行校读。  相似文献   

9.
《洛阳新获墓志》收录墓志183通,其中隋唐墓志115通,占全书总数近三分之二。这一百多通墓志,大致反映了隋唐书法基本面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隋唐墓志的书法价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订正了前人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10.
《五代韩氏墓志考》中两碑《韩传以墓志》和《韩悦以墓志》的释文,存在一定的因未通典故、未识字体导致的讹误。本文结合原拓及历史材料纠正讹误,分析错误原因,避免以讹传讹,以使这两通材料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11.
藏石于千唐志斋的唐天授三年《李文疑墓志》文字错讹、衍脱极多,与墓志严肃凝重的文体特征不合;墓志中郡县关系混乱;志主官阶品级不明;志主名讳、世系和子嗣等重要信息缺失。应为一通伪志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乣邻墓志》(即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碑刻的原石拓片为据,抄录、校正墓志全文;为存志文原貌,另成校勘记一篇,附原石拓片照片。  相似文献   

13.
正《五代墓志词汇研究》由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周阿根教授独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墓志是学术研究最为可靠的"同时资料"之一,国学大师王国维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五代墓志词汇研究》在全面收集、校理五代墓志文献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河南洛阳市出土唐《卢昂墓志》为范阳卢氏世系和志主的仕宦经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记载了安史之乱时志主襄助将军鲁炅保家卫国的壮举,以及为官期间泽被一方的政绩。《卢昂墓志》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共时资料。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水浒》作者是否施耐庵,由于历史上留下的可靠记载太少,因而成了学术界聚讼纷纭的悬案。对于明王道生《施耐庵墓志》的真伪问题,学术界亦一直未有确论。有的同志曾对此进行考索,认定了其可信性,也有的同志虽然就《施耐庵墓志》的格式和内容方面进行考证,对其真实性提出了怀疑,但还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来否定它。我们认为,明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纯系伪作。现谈谈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后的一些粗浅看法,就正于专家学者们。  相似文献   

16.
随着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墓志的语言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汉语大词典》编纂之初,就运用了不少墓志材料。近年来,新出墓志整理成果丰硕,它对大型辞书的编纂与修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贰南京》收录解放后入藏南京市博物馆的出土墓志305方,这些墓志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可为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与修订提供丰富且真实的语料。论文以《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贰南京》为语料,对《汉语大词典》12条例证方面的疏漏与不足提出了补正意见,以期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和汉语词汇史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元桢墓志》,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十一月刻。正方形,高宽均为67厘米。楷书,17行,行18字。1926年由河南洛阳东唐寺门出土,为目前所发现的魏墓志中最早的一块。墓志是北魏书法的重要形式之一,以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志为最多、最好。这些墓志精品埋在地下千余年而湮没无闻,直到21世纪初  相似文献   

18.
北魏《元桢墓志》是现今看到最早的元氏墓志。《元桢墓志》风格苍厚古朴,潇洒爽利,灵活多变又不失古意。点画用笔外圆内方,棱角分明,点画多为三角形,偶有圆形出现;结体取势左右开张,整体字形多取斜势,跌宕多姿。它引领了"洛阳时期"魏碑的中期式样,开创了北魏"邙山体"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邢台学院学报》2016,(2):20-22
《李仲胤墓志》的出土为研究李仲胤本人及其家族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可靠材料。根据墓志可知,李仲胤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其人属赵郡李氏东祖房一支,其家族在李仲胤之前可能已经迁居柏仁县;墓志有关李氏婚姻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世家大族的门第观念,关于葬地的记载则为考察当时房子县的辖区范围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墓志是指埋于墓中、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一种石刻。墓志具有证史、纠史、补史作用。《裴义暹墓志》补充了北周裴玑家族的世系,揭示了唐高祖李渊初举义旗、夺取绛州时一段不为史载的真相,具有重要的补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