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当代的"批判佛教"思潮对佛教教义进行审查,提出了"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和"本觉思想不是佛教"两大议题.对这两大议题进行反审查的可能进路是:一是审查"批判佛教"将"缘起论"设为佛教的"基本教义",然后以此为"佛教标准"来判断"如来藏思想"和"本觉思想"不是佛教是否恰当?二是退一步,权且承认"批判佛教"将"缘起论"设为"佛教标准"是正确的,然后在这个大前提下来审查"如来藏思想"和"本觉思想"是否违背了"缘起论",是否是佛教?审查的结论是:无论在哪一条进路上,"批判佛教"的两大议题"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和"本觉思想不是佛教"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针对中国佛教如来藏、本觉思想的批判已经形成一股风潮,其中,内学院吕澂与日本"批判佛教"是批判最为彻底的两个代表.吕澂归宗瑜伽唯识学,将受如来藏、本觉思想影响的中国佛教诸经论统统判为"伪经伪论";日本"批判佛教"则认为如来藏、本觉思想带有一种"基体论"、"实体论"倾向,因而是反佛教精神的"非佛教".回应批判,不仅需要在义理层面论证如来藏、本觉思想的"合法性",也需要将义理之辨与立场、方法论以及现代性的反省结合起来.同时,以"批判"为契机的中国佛学自身反省也应该成为回应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既有前宗派时期的格义佛教类型,更有宗派佛教义学建构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证义"佛教类型.日本批判佛教论,作为后宗派时代佛教思潮,由于缺乏历史与文本的双重解读,并未真正如实地评判如来藏-本觉思想在中国宗派佛教创建中(即"证义佛教"阶段)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对唐代沙门法藏等人如来藏缘起论的阐释建构,没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印顺与欧阳竞无在<大乘起信论>的分歧,反映出二人的如来藏思想的差异.欧阳竟无站在玄奘一系唯识学立场用体用简别的方法解读和批判<大乘起信论>,印顺从融通真常系和唯识系的角度回应欧阳竞无的观点,并重新解释<大乘起信论>如来藏的含义.他们的分歧集中在熏习的含义以及真如与如来藏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在与婆罗门教的对抗中发展起来的,二的共同源头都是奥义书,佛教原本是反本体的,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的需要,又不得已使用本体论的方式,佛教本体论可以直接上溯到奥义书的本体论思想,奥义书关于“梵”的哲学,对于从部派佛教“心性”的讨论到大乘佛教关于“如来藏”、“佛性”和“阿赖耶识”等的讨论,有着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翱在其《复性书》中提出性善情恶的观点,并以寂然不动的入静之法来去情复性、回复本有的善性。佛教的如来藏思想、《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思想、天台宗的"性具善恶"及"一念无明法性心"、禅宗的"自性即佛"及"无念为宗"、梁肃的"复性明静"思想,都有复性思想,都对李翱的复性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道德经>研究领域,对<道德经>的佛教解读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在佛教思想领域,对<道德经>内容和使用方式的探讨虽然不绝如缕,但也始终没有从理论的高度对<道德经>与佛教思想的异同做出分析.为尝试弥补这一缺失,谨以隋代吉藏<三论玄义>和明代憨山<憨山道德经解>为主要参考资料,按照佛教分析理论的传统架构,从见地、修持、行为、结果四个方面,对<道德经>与佛教思想的异同做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根本佛教”或佛教的“根本精神”的追求是日本佛教学术界自近代以来的最显著的思想特征之一。这一思想特征也表现在当代“批判佛教”思想家的佛教论述中。如松本史朗对缘起说的再解释、对原始佛教的再构筑就既是其“批判佛教”的理论原点,也是其“批判佛教”的理论归结点。松本史朗从时间性的“突变”的角度规定缘起说,是对日本佛教界从空间性的“相依”的立场把握缘起说的传统立场的反动,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方法论上也有开拓意义。但单纯从“时间性”出发理解缘起说,如同单纯从“空间性”理解缘起说一样都是片面的。松本史朗虽然对基于文献学的客观主义学问观持否定态度,但建立在个体信念基础上的学问具有多大的客观性同样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9.
江南佛教在中国佛教向海外弘传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最显和最典型的即是江南佛教对日本佛教的影响。日本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三个时期里,日本佛教宗派的形成、教理教义的变革、新宗派的兴起等都与江南佛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观音和文殊这两种菩萨信仰来分析中国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这一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这一分析,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大乘佛教的理论特色和实践趋向,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本质与发展走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佛教修行实践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不仅书画艺术高超,学术思想丰富,其佛道之缘以及禅学思想也受到社会广泛的注意。当然,郑板桥的禅是一种乱禅。他喜游禅林,广泛结交佛道高人,但他并不入佛道;他讲佛理,讲道学又讲儒家之道,所以他既想出世又想入世;他特别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但又想经世泽民,常怀干一番大事业的英雄之志。当然,郑板桥三禅虽乱,而儒禅在他的禅学体系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12.
佛教兴盛于印度奴隶制发展时期的"列国时代",衰败于其封建时代.然而在中国,它却高度发展于汉魏之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形成这一强烈对比的原因有三其一,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达,更需要得心应手的思想统治工具,而主张逆来顺受的佛教则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不谋而合.其二,中国有着成熟的封建统治者,对政教关系能处理得恰到好处,可放手发展佛教.其三,中国有着发达的封建文化和社会思想,使富含深邃思想的佛教能与之互相促进,并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一生受到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学界一般认为苏轼是信奉佛教的居士。本文通过对苏轼作品以及宋代笔记小说等史料的分析,证明苏轼不仅不是居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排佛的。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一生秉承禅宗精神,绍演禅宗法脉,中兴禅宗道场,重理禅宗规约,为近现代禅宗的中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唐代佛教与史学之间彼此互有影响。佛教充实了历史撰述的内容。影响了史家的思想,尤其在历史笔记中有丰富的反映。传统史学也影响了佛教史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在援佛入儒的过程中 ,朱熹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为解决从“理”到“物”的难题 ,朱熹援取佛家学说 ,提出“理—分殊”说 ;朱熹提出“格物致如”理论 ,使传统儒学哲理化和神学化  相似文献   

17.
佛学管窥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学的理论为指导,参照世界几大宗教,从历史的角度,对佛教对人的主体关怀,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佛教的组织与制度,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此外,佛教哲学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讨论了其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与佛教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唐代世风及柳宗元一生活动的考察,认为柳宗元与佛教徒交往,替他们撰写各种文字,都是带有非常明显的世俗功利目的的,是求自闻、求自适、助教化,而并非仅痴述佛教教义、仪式,柳宗元好佛的目的主要是用佛。  相似文献   

19.
佛学片论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学的理论为指导,参照世界几大宗教,从历史的角度,对佛教以人的主体关怀、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佛教的组织与制度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此外,佛教哲学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讨论了其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