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保华 《中国教师》2004,(11):34-36
近来在论坛上拜读了不少仁兄关于“师道尊严”的争鸣,或痛砭时弊,或建构新论。于是,仔细询查,在商友敬的《教育古文选/<礼记·学记>中,找到“师道尊严”的本初含义,却发现与我们通常的理解大相径庭。原文是,“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中“严”被解释为尊敬之义。依此而解,“师道尊严”盖指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如此,我辈当拍掌称快。可惜,我们常常断章取义,把它改得面目全非来迎合自己的需要,特别是在封建势力的围剿中,在文化侏儒的威淫下,在批孔斗师的潮流冲击后,“师道尊严”更是名衰气竭。如今来谈“师道…  相似文献   

2.
一、对“师道尊严”渊源的梳理 “师道尊严”这一词语大家都并不陌生,但究其源乓,它到底是由什么时候产生的,相信不会有太多人羽晓或者说深入的了解。在中国古代“师道尊严”一司最早见于古代早期的一部教育著作《礼记·学记》,乇巾有这样一段话:“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荩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师道尊严"是支配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理念。尽管历经时代变迁,但"师道尊严"的传统在现代仍然对教育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师道尊严"的表述最早出自《札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即在学习活动中,尊敬教师最难做到;只有教师,受到尊敬,他所传之道  相似文献   

4.
要当好一名教师,仅仅“传道、授业、解惑”还难以让学生“信其道”,还必须与他们交朋友,成为他们的知心人。这就需要教师勇敢地抛掉师道尊严,与学生拉近感情距离,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重新阐释了"师道尊严"的含义,即将中心由"师尊"转移到"道尊"上;从平等原则、自主原则、参与原则、宽容原则等四个角度出发论述"师道尊严"下的师生关系,提出"师道尊严"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对重塑教师尊严和知识尊严、对我国教育民主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官会林 《班主任》2005,(9):27-27
"师道尊严",亦作"师严道尊".<礼记·学记>里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道尊严"本谓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或道理才能得到尊重.后多用以指为师之道的尊贵、庄严.  相似文献   

7.
正师道尊严这一古老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实践者,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在莘莘学子面前,教师的尊严就是富有魅力的人格标杆,是一面传道授业的胜利旗帜。西汉学者戴圣在《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为人师表需要教师拥有尊严,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同样需要教师拥有尊严。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表现为教育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新型师生关系理念主张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民主的。作为教师要坚定不移的摒弃“教师中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发扬教育民主,强化服务意识,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学生。  相似文献   

9.
一、树师道之尊严中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目前公认的师道尊严的由来起源于《礼记·学记》中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  相似文献   

10.
敬爱的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提出“尊师爱生”的口号,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它与旧社会的师生关系有着原则的区别。中国封建社会曾有“师徒如父子”之说,并将“师”抬高到与“天地君亲”齐位的地步。这似乎是尊师了,岂知封建社会的“师徒如父子”正是用封建的“三纲五常”约束学生必须学习“孔孟之道”的手段。“尊师”正是为了“重道”,即重“孔孟之道”。没有封建的师道尊严,孔孟之道就不能禁锢人们的头脑,所以,“天地君亲师”,抬高的乃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孔孟之  相似文献   

11.
论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以“教”为出发点来定义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尊严的维护,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师塑造的对象。所以师道尊严有时候异化成一种以等级、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本文试以“学”为出发点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助学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作为教师应淡化“学生纯粹是受教育者”的心态,自觉履行“助学者”角色。  相似文献   

1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重视教育、振兴教育的根本在教师。我国现有1300多万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师,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依靠力量。人民教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将关系着这支队伍的生存、壮大和发挥出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尊师重教:拔乱反正,给教师正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把师与天、地、君、亲并称。《礼记·学说》也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散学。”然而,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教育史上对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性认识 ,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两者都具有可借鉴之处 ,教育者应该学会在动态中把握学校的师生关系 ,并应分清“师严而道尊”与“师道尊严”之间的本质区别 ,辨清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和正确认识教育中的惩罚  相似文献   

14.
“亲其师.信其道”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经验总结。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们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错误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建构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师生关系的历史回顾 由于我国教育脱胎于漫长的封建教育,师道尊严思想源远流长。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至高至尊,在人伦关系上将师与亲并列尊为“五伦”,即天地君亲师,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师道尊严、事师如父的父子型传统师生关系。这一关系和理念滥觞于先秦儒道等各派思想家的论述,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教育家以道德说教的形式加以确认,成为师生关系的普遍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当务之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不容置疑。但是几千年来封建文化思想影响的旧师生关系,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而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往往成了师道尊严的反衬,这种旧式的师生关系一直钳制着教学的发展。素质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呢?一、尊重学生的选择泰戈尔有句至理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作为教师,对…  相似文献   

17.
教与学的关系辨析固镇县教委盛丽娜关于教和学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论最具有代表性。“教师中心论”者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作用,所谓“师严然后道等,道尊然后民知教学”;持“学生中心论”者则认为,既然教育的...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2007,(7):39-41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非常重视教师威信,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今天,我们该怎么看教师威信和“师道尊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一、在破除“师道尊严”的前提下,重建教师权威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权威是一把“手术刀”,“使用它可以进行最细致的、难以觉察的手术,但它也可能剌痛学生”。当前,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师道尊严”的逐渐破除,教师权威也日益受到质疑。但师道尊严与教师权威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20.
命题者的话     
“严师”有两层含义。一指尊师重道,《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慌民知敬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