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把视听读有机结合起来──《司马光》教学设计彭柯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二册第9课《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讲述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水缸里,司马光急中生智,举石砸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这篇课文图和文联系紧密。教学时,要注意图文...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六年制小语第二册)是一篇配有插图的讲读课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插图理解课文,可分以下三步进行:第一步,看图认人、初知课文。课题叫《司马光》,以人名做题。可插图中有诸多的人物,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看图,找出谁是司马光,并说出理由。教学第一步,要求学生观察司马光砸缸时的神态和动作,让学生理解司马光沉着、机智、果断的性格。第二步,图文结合,激发思考。结合看图,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思考。1.当一个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以后,其他小朋友怎么样了?“慌”是什么意思?小朋友为什么慌?  相似文献   

3.
一、观察中感知美语文课本中,配有众多的插图,它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助手,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契机。如:《司马光》,其中有一幅插图。图上画着许多许多小朋友(包括司马光),我是这样利用插图进行教学的:师:这些人中哪一位小朋友是司马光呢?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插图质疑怀远县找郢乡前巷小学程开会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二而第九课《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其文确是一篇好教材,但其插图似有不妥,现提出供大家讨论。图意简介:花园的一角,有树木和假山,假山下有一只大缸被砸破,一个小朋友被水冲出来,...  相似文献   

5.
《司马光》(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0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为什么司马光在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时候,他没有慌呢?课文里没有直言,但是从他举起石头,使劲砸缸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活动:小朋友掉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探索。如教《司马光》这篇课文时,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问题。于是,我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以激励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下面是此课的教学片断:生:老师,司马光砸破了缸救了孩子是一件好事。但是,这样损失太可惜了,能不能不砸破缸就能救出小朋友?谁能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师:这位同学提出问题很有创意。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讨论,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即使说错了,老师也会认为你是动脑筋、爱发言的学生。生:司马光把缸推倒,就可以救出小朋友…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司马光》一课图文并茂,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请看两个教例:例一,《司马光》一课教学后,教师问:除了“砸缸”救落水儿童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学生说出了如下几种办法:①喊来小朋友把缸推倒;②找木棒把落水的小朋友拉出来;③喊大人来把小朋友拉出来;④快去找救生圈。例二,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抓住“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一句,引导学生发出如下议论:①有的东西外表好看,但不实用;②有的东西外表不好看,也不实用;③有的东西外表好看,又实用;④有的东西外表不好看,但实用。以上两例是否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张光鉴先生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应具备的…  相似文献   

9.
师 :小朋友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 ,你们最佩服司马光的什么?谁能从课文中找一个句子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迅速翻看课文 ,小声交流)生1:司马光没有慌。生2:司马光没有慌。生3:司马光没有慌。师 :其他小朋友赞成吗?生 :(齐答)赞成。师 :面对这危急万分的事情 ,从什么地方能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呢?生 :(读课文)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使劲砸那口缸。师 :请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司马光如果慌了 ,能这样做吗?生 :如果慌了 ,那石头就搬不起来。生 :如果慌了 ,手就抖个不停 ,就没有法子使上劲。生 :一慌 ,浑身就…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千古。司马光采用的思维方式是:要使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不被淹死,就得把小朋友和水分开。一般人想的是“人离开水”,要把小朋友从水里拉出来,可是缸高人小,他们无能为力,而司马光却想到了“水离开人”的方法,砸破缸让水流走,使缸里的孩子得救。他使用的是逆向思维法,又称颠倒法。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9课)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急中生智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教学这篇课文,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外,还应该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所谓求异思维,就是以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为中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个小朋友,他听了爸爸讲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便与小伙伴把家门口的缸推倒了。爸爸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干?他说:“我这是做试验!爸爸说司马光从小就聪明,我看不见得。如果聪明,他就不该  相似文献   

13.
一、谈话导入,了解出处 1. 古代有不少聪明的小朋友,你能说出他们的故事吗?(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有趣得很,这些小朋友好像是约好了在同一个年龄,展示自己过人的才智,我们或许可以把它称为"七岁现象".曹冲称象是在七岁,司马光砸缸是在七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文中的王戎,当时也正好七岁.  相似文献   

14.
1.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课堂中发展个性 学问学问,应该在问中学,学中问。充满问题的课堂呼唤学生问、学生议、学生辩的积极探索境界。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沉着、机智的品格后,一学生问:“水缸那么大、那么硬,而司马光那么小、那么弱,为什么要用砸破水缸的办法来救小朋友呢?”学生的突然提问让我怔住了,但我随即想到课后思考题正好要求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这正是延伸讨论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是北宋哲宗时的宰相,从小就很聪明,有一次,他同邻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料有个小男孩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正当别的小朋友一个个急得呆若木鸡的时候,司马光突然捡起一块大石头,把水缸砸破.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光》是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本中的讲读课文。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多种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完成了教学任务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第二自然段时 ,我设计问题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师 :“他”指的是谁 ?生 :“他”指的是司马光。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第一自然段刚介绍了司马光。师 :你真棒 ,能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教学第三自然段时 ,我又这样设计问题 :师 :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 ,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 ?…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学习之友》2012,(5):26-27
你跳的不是司马光的缸 好不容易学完拼音,老师终于讲故事了!她说古时候有个司马光小朋友,为了救掉进水缸的伙伴,他将缸砸烂,成功解救同伴。  相似文献   

18.
正儿问:"妈妈,你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我想听。"于是我跟他讲起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小男孩儿名叫司马光,一天,他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捉迷藏。有一个小朋友很调皮,爬到一个装满水的大水缸上面,结果不小心掉进去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语试用修订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共有五篇课,即《人有两件宝》《乌鸦喝水》《小猴子下山》《司马光》《六个孩子七个坑》。其中《人有两件宝》和《六个孩子七个坑》是新选的课。这个单元还有一个口语交际的内容,即“错在哪里”。下面就这一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我读到刘洪波的《无趣的教育》一文,竟把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司马光砸缸》的课文,视为今天“无趣的教育”的一个例证。他说:“司马光砸缸固然机智沉着,但吓哭了也是正常反应吧,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更是正当做法……何况如果司马光砸不破那口缸,又会如何呢?”(见《中国青年报》2001 年 7 月 9 日) 按刘洪波文章的观点,司马光砸缸的举动一般,且“无趣”,果真如此吗?这里不妨剖析一下:1.当小朋友掉进缸里爬不出来时,司马光能临险不惧,冷静处之,此种气度和心理素质是非凡的;2.司马光遇到危难时,能急人之急,急中生智,突破常规,立即想出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