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郭沫若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泛神论只不过是它的一个独特的表达方式或命名而已。本文从“五四”时期郭沫若对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传统哲学的主动追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神合一”的泛神论两方面着手论述,并对这种泛神论特征作了概括,最后就近几年有关郭沫若的论争作了相应的解答。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展以后,在当时新诗创作方面,郭沫若的《女神》是有着巨大影响的一部诗集。对于这一部诗集,在我们的文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全国解放以后的文学研究中,一直是极为重视的。但由于这一诗集能涉及的泛神论的思想影响问题比较复杂,事实上一直没有获得很好的解决,因而就不能不妨碍了对于这一诗集——特别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篇章深入的精确的理解,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评价。而这,理所当然地也就妨碍了我们对于《女神》中所表现的当时作者的思想成就和战斗业绩,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评价。本文的写作,即试图在这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众所周知,《女神》是郭沫若长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的“郁积”在五四革命浪潮激荡  相似文献   

3.
“五四”期间,郭沫若一度倾心泛神论,他那以泛神论为思想内核的诗作《女神》,表现出浓烈的反叛传统的色彩,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新化运动。郭沫若的泛神论哲学一方面致力于正本清源,直探中国儒家化的本质,赞赏中国传统化精神;另一方面主张吸收西方科学化,表现为融合中西的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留日时期开始接触泰戈尔作品,他的泛神论思想和早期诗作的表现形态均与泰戈尔的影响有关。“五四”后期,由于郭沫若思想的发展变化,泰戈尔的影响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5.
“泛神论”,十六、六世纪产生于西方,是一种认为万物皆神的哲学思想。新文化的伟大旗手郭沫若早期创作中颇受“泛神论”影响。对如何评价“泛神论”在郭沫若早期思想中的作用与地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女神’其实就是泛神论的化身”。(按栖:《论郭沫若的诗》)第二种观点认为:“泛神论”只是影响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一种因素”,它在思想上不占主要地位,而是处在不断削弱和逐步消亡的状态之中。(顾炯《郭沫若(女神)的创作思想》)笔者认为两种说法都有偏见性。第一种说法夸大了“泛神论”…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郭沫若的爱情诗集《瓶》开始重视,出现了不少评论文字,这是可喜的。但是,论者们中的一些意见,却是不怎么公允的。楼栖在《论郭沫若的诗》一书中关于《瓶》的论述,是出现较早、影响颇大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泛神论在诗人前期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泛神论既是诗人创作《女神》的指导思想,是培植诗人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温床”,甚而至于把《女神》完全与泛神论等同起来,说《女神》就是泛神论的“化身”。为要  相似文献   

7.
1913年,青年郭沫若23岁时首次留学日本,至“五四”运动爆发的五载时间里,他在思想上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为主流的发展性思想,虽然1915年9月时他的确接受了泛神论思想,并表现为社会进步积极因素与消积因素两在思想上并存,使其发展性主流思想最终未能在此间呈现出大的突破性飞跃。但他这种发展性思想明显为他在“五四”运动后的思想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其后的创新、创作奠定了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小说创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在中国革命的思想文化建设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是杰出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和伟大的鲁迅都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我国新文学的奠基者。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诗歌和戏剧的成就最大,但小说创作的成就也不可忽视。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五四”以来的文学宝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试就郭沫若小说创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比较文学复兴期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比较文学复兴期研究概述徐志啸除鲁迅外,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批著名作家都曾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对此,研究者们。对他们一一作了剖析与比较。《郭沫若早期文学观与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一文认为,郭沫若的“文学无目的”思想,与西方泛神论及康德、叔本华美学思...  相似文献   

10.
六十年前,北京天安门前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民主运动,促使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历史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政治革命,又是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1915年9月,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进行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宣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个口号,向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思想展开猛烈的进攻,揭开了五四文化革命的序幕。当时所谓“民主”,系指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所谓“科  相似文献   

11.
林纾的翻译小说在当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几乎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五四时期的文学巨人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都曾说自己受到“林译”小说的很大影响。林纾不经意间获得的惊人成功说明他无意中迎合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时尚。因此,要了解当时的文化时尚,对“林译”小说进行分析考察无疑会是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从《三叶集》看郭沫若与泛神论的联系郭沫若为什么会接受泛神论,似乎早成定论,其实,在今天看来,仍有重新探讨的必要。笔者认为,郭沫若“拿来”泛神论,不是作为改革社会的思想武器,而是作为“诗人的宇宙观”;他接受泛神论的根本目的,在于诗的创作。和《女神》同时产生的《三叶  相似文献   

13.
在郭沫若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争论得很厉害:就是郭沫若与泛神论的关系。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受过泛神论的影响,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可是,当深入分析具体问题时,分歧和争议就产生了。例如,郭沫若的泛神论的思想来源、泛神论在郭沫若世界观中的地位、它的特点和作用、它对郭沫若创作发生的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就此谈些看法,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14.
泰戈尔是个丰富的存在,其哲学思想和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坛上的影响都是复杂的。本仅选取“第一个”向泰戈尔学习的郭沫若与“最善学”泰戈尔的冰心作一比较分析,试图论述他们接受泰戈尔思想的不同向度:前主要是“泛神论”,而后主要是“爱”的哲学,并试图从他们的童年、性格、气质以及相应的心理定势方面找出内在的原由,以求触及这种种复杂性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化革命运动的一翼。它同“五四”文化革命一样,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劳。毛泽东同志曾对这个革命运动,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说:“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还有领导作用。在‘五四’以后,这个阶级的文化思想却比较它的政治上的东西还要落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至多在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个盟员,至于盟长资格,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上。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相似文献   

16.
泰戈尔是个丰富的存在,其哲学思想和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上的影响都是复杂的。通过对“第一个”学泰戈尔的郭沫若与“最善学”泰戈尔的冰心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二者接受泰戈尔思想的不同向度:前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宇宙观泛神论,而后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人生观“爱”的哲学。这可以从他们的童年、性格气质以及相应的心理定势方面找出个中原由。  相似文献   

17.
泰戈尔是个丰富的存在,其哲学思想和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坛上的影响都是复杂的。本仅选取“第一个”向泰戈尔学习的郭沫若与。最善学”泰戈尔的冰心作一比较分析,试图论述他们接受泰戈尔思想的不同向度:前主要是“泛神论”,而后主要是“爱”的哲学,并试图从他们的童年、性格、气质以及相应的心理定势方面找出内在的原由,以求触及这种种复杂性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早年深受泛神论思想的影响。他多次说他在年青的时候,对于人生问题搞不通,一个时期相信泛神论,“或者可以说我本来有泛神论的倾向”,因此,在其初期诗歌创作中,泛神论思想是很浓厚的。他的《女神》、《星空》等诗集对此有明显而强烈的反映。例如:  相似文献   

19.
1913年,青年郭沫若首次留学日本,至"五四"运动爆发的五载时间里,他在思想上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为主流的发展性思想,虽然1915年9月时他的确接受了泛神论思想,并表现为社会进步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两者在思想上并存,使其发展性主流思想最终未能在此间呈现出大的突破性飞跃。但他这种发展性思想明显为他在"五四"运动后的思想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其后的创新、创作奠定了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建国后十七年新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郭沫若作为有着五四背景的“左翼”知识分子,其私下的思想言论与时代的政治内容似有断裂之处,这为今天的人们在多个层面解读郭沫若提供了可能。但是,如果深入到郭沫若政治心态的内部,我们将会发现,作为有着五四“自由主义”思想背景的“左翼”知识分子,其政冶价值取向恰恰是理性和信仰层面双重选择的结果。其盲从与崇拜也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心态之中。因此,对断裂的颠覆性解读,就可能不仅误读了郭沫若,而且,还将导致对近现代史上中国政治文化走向的肤浅化理解。这显然是对历史的悲剧意蕴缺乏深刻领悟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