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痛苦地思索着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一思考与他对死亡的沉思与领悟是分不开的,《伊凡·伊利奇之死》把“死亡之思”推向了一个高峰。小说通过追踪一个临死的人的心理历程来逼问“生”,坚决的否定了传统知识论意义上的“死亡”,以极其哲学的方式揭示了“常人”对于死亡的掩盖,以及本真性的向死存在对于洞见和理解真实生活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好邻居日记》是多丽丝·莱辛继《老人与猫》之后,又一次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生活的关注,通过对以赫蒂和莫迪为代表的老人们孤苦无依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表现了多丽丝·莱辛对人性的哲学思考,即人在年老之后,尽管对很多事情无可奈何、甚至力不从心,但是他们渴望爱与被爱仍然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文拟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从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种伦理关系出发,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伦理道德,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被爱融化,人通过被爱来重新认识自我,人在社会中将爱传递,这是一种爱的回归,是作者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异化”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主题之一。许多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描述了现代人的这种异化感,揭示造成人的异化的种种因素,唤醒人们对它的认识。波特在《开花的紫荆树》里通过刻画异化的劳拉揭示了一个异化女性的生存困境,并运用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分析了劳拉与他人的关系的异化以及劳拉自我的异化。没有信仰没有爱失去自我,劳拉生活在与他人隔绝、充满绝望和死亡的精神荒原里,成了异化的“物”。  相似文献   

5.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贫病交困的晚年,用全副心力酝酿写成的。他以先前看见的一个年轻军官弑父为情节核心,塑造了老卡拉马佐夫和他的三个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志趣和生活倾向的儿子:老卡拉马佐夫纵欲贪婪,大儿子德米特里粗野率直、狂暴任性;二儿子伊凡对社会抱着犬儒主义的怀疑嘲弄态度,小儿子也就是作者的理想人物阿辽莎却真诚地相信爱可以战胜一切邪恶。  相似文献   

6.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操心、他人、沉沦、畏、死亡以及良知等概念的分析,表现出了他对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关注,其关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探讨走向本真的存在的道路,为人类从沉沦中返真,超越沉沦状态寻找出路,以实现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自由、和谐。  相似文献   

7.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操心、他人、沉沦、畏、死亡以及良知等概念的分析,表现出了他对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关注,其关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探讨走向本真的存在的道路,为人类从沉沦中返真,超越沉沦状态寻找出路,以实现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自由、和谐。  相似文献   

8.
改编自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同名小说的电影《时时刻刻》充满了浓重的死亡倾向。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自我超越,作为生命终结的死亡也是生命的自我超越。影片中的四位主人公通过亲历死亡、逃避死亡、直面死亡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顿与迷惘,收获了"比生命更多"的意义,彰显了生命的自我超越本色。  相似文献   

9.
在霍桑的《红字》中作为叛逆者形象而永垂文学青史的海丝特·白兰,为什么在离开波士顿很多年以后又重返那曾使她受尽苦难与耻辱的地方,重新佩戴上红字,继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本文不认为这是作者为宣扬其宗教观和道德观而添的蛇足,通过对海丝特思想上的矛盾性和性格上的双重性所作的细致分析,本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正象当年海丝特留下是为了爱,七年后计划出走是为了爱,后来与珠儿出走是因为爱人的死亡一样,多年后的回归同样是由于爱,或者说是对“自我欲求”的完全彻底的肯定。这是无法超越时代的海丝特性格和思想内在地决定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并不遥远的从前,有一位年轻的国王,他英俊、富有,在打败了宿敌伊凡后,他变得无可匹敌。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他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虽然伊凡的军队也不可小觑,但没有他那么有钱。国王并没有选择与伊凡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后者感到恐惧,进而不惜花大价钱来武装自己的军队。最后,伊凡花掉了所有的钱,才意识到已没有办法打败英俊的国王,于是,他选择和国王合作。  相似文献   

11.
爱米丽·迪金森是著名的美国女诗人。她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埃默斯特,终生未嫁,一直过着默默无闻、隐居的生活。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敏锐的观察和理智的思考创作了1775首诗,为世界诗坛添上了新的一页。她的诗作涉及面极广,主要包括:爱情、自然、死亡、永生与上帝。死亡与永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不断地探索,藉以求得答案。然而,爱米丽对于死亡与永生的探讨却达到了非常的境地。在其创作的1775首诗中约600多首都涉及死亡与永生。在这些诗中,她试图向世人表达肉体所体验到的死亡,探求死亡的秘密及意义。通过死亡,探求死亡的结局。人死后是否还有生命的存在?如果有,它又是如何?如何才能获得到这种永生?爱米丽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非病态,实际上她是在寻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真谛以及获得永生的途径。爱米丽一生曾亲眼目睹亲朋好友一个个相继谢世;1851年,爱米丽的四位儿时伙伴突然患病身亡;  相似文献   

12.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哈姆莱特的经典思索。突然想到,唐婉带着深爱不得抑郁而死,陆游带着深爱苟活到八十多,究竟谁更爱谁,谁更凄苦?现今的爱恋已经无法直接达到"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程度,于是沉醉唐婉和陆游用一生诠释的深爱。生存还是死亡,我没有答案,我只有艳羡和感动,一种爱,到了这样的程度,仙去者该无悔,苟活者也该为自我一生的思念而无悔。  相似文献   

13.
11岁的"食品推销员"在美国.打工和做义工是学生们两项重要的"必修课"。打工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而义工是义务为社会服务.没有报酬。伊凡11岁,在公立小学上五年级。一天,伊凡对父母说,他要参加学校童子军组织的食品推销活动。伊凡的父亲是美林证券公司的高级分析师.母亲经营着一家服饰公司,对投资、经营管理非常在行,他  相似文献   

14.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位与外部世界和他人格格不入,内心充满冲突,生活在自我世界的囚徒.她是社会和历史的殉葬品,她在两种来自男性的定义中顺从,反叛,失去自我,从最初的"屋中天使"异化成了"魔鬼".试图从社会,他人和自我三个方面入手,揭示爱米丽的异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博尔赫斯一些小说多侧面呈现了永生和死亡的共通主题,探讨永生和死亡的形式和关系意义:客观永生消解了一切意义,死亡赋予生存以意义;主观永生意境可在瞬间达到甚至通过身死而达永恒,荒谬、命运的死亡在自我选择的死亡追求下也被赋予意义。此主题重视时间体验的描写和思考,作者让主人公在客观和主观的、永恒和瞬间的、过去和现在的时间体验中,对永生意境与死亡、生活生存、信仰进行领悟和意义追寻,在荒谬内坚持体验自我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果给爱下一个定义的话,惟一能够概括其全部含义的词就是“生活”。你一旦失去了爱,也就失去了生活。所以,在开始一天生活的时候提醒自己去爱他人,努力去发现世间美好的事物.从你对外界的人、事的爱中,你会找到可爱的自我。  相似文献   

17.
《人体艺术家》不仅是一部以爱、死亡和丧失为主题的小说,还表达了唐·德里罗对现代人主体性困境的担忧。目前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雷的死亡、塔特尔的出现打开了劳伦自我封闭的入口,帮助劳伦完成自我的重构,因而雷、塔特尔的存在具有强烈的伦理意义。实则不然,通过分析《人体艺术家》中空洞、流浪、空白的人的生存困境,发现劳伦与雷、塔特尔和房东的情感历程是她暂时摆脱孤独的方式,这是她以放弃独立本体的存在为代价的。并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源是自我感的丧失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光有爱还不够:帮助孩子构建自我》[法]克洛德.阿尔莫著,王文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内容简介:儿童并非天生就拥有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也无法独自发现人类生活的法则。成长的过程即构建自我的过程,为此需要成人的帮助,而教育正是构建自我的主要支柱。因此,爱孩子决不能只限于舐犊情深。用感情来涵盖父母之爱的观念对孩子、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严重后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理想主义的核心就是平等博爱精神,具体表现为"不以暴力抗恶"和"全人类普遍的爱",是善良、爱和自我牺牲.它是评价生活的道德标准和生命的意义所在."托尔斯泰理想"实际上是人类对美好的生活的企盼,只是由于有了它,尘世生活才获得了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短篇小说<舞会以后>表现了托尔斯泰对"人"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20.
从自我认同和情感依恋两方面需要论述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机制,它与爱完全不同。作为青少年阶段特异而合理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是对偶像的认同和依恋,而非偶像崇拜。不要轻易完全否定偶像崇拜,应在肯定其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正面意义上,发现问题并善加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