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外国教育史学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史学史是教育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的教育史学史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外国教育史学史研究方面,更如同凤毛麟角。①为此,笔者想就外国教育史学史研究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对该问题有兴趣的人士关注,并进行共同探讨。 一、研究外国教育史学史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有生命力,要想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必须面对所谓“意义”或“功能”一类问题,外国教育史学史亦不例外。人们在谈到历史学的功能时,一般都要强调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包括历史学的认识功能、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下面,笔者将主要从外国教育史学  相似文献   

2.
追求简单     
在有些学校,只要你到里面走一走便会发觉,原本要在“复杂”之中求“简单”的教育教学,如今却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简单了。例如: 教育思想日渐庞杂。校园的墙壁上、大道旁、草坪上,“学会××”的口号比比皆是,应有尽有。有间教室里挂有4块条幅,每块4句计16句,皆为“学会××”,其中有一块是:“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扫地,学会骑车。”真可谓“学”无止境。  相似文献   

3.
胡适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写道:“自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外国也有学者提出杜威的教育思想远播国外,而其“最大的影响在中国”。在现代中国,作为教育理论重要派别的“活教育”理论就是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对此,陈鹤琴曾直截了当做过说明。他说:“活教育并不是一项新的发明,它的理论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界权威倡导过。当作者从1914年到1919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时,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  相似文献   

4.
投稿须知     
《外国教育研究》于1974年创刊,1985年正式公开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系全国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月刊。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SWIC)来源期刊。本刊重视对当代外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刊载论文的主题包括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国际教育,外国教育思想.理论和思潮,外国教育改革前沿动态,外国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公民与道德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农村教育以及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等,并且以“东北亚区域教育研究”为首要特色栏目。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古已有之,渊远流长的。从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到今天的美国精神教育;从孔夫子设教授徒,“礼”“仁”和“中庸”,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政”(军政、训政和宪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以往人类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6.
《云南教育》2004,(8):24-24
为提高韩国的教育质量和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于2002年7月15日发布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新举措,具体方案如下: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国际社会的理解”教育。自200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指定10所“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进行试点,同时要求各市、教育厅积极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2.为中小学聘请大批英、日、中外籍教师,到2007年达到5000人,使现有的10060所中小学平均每两所学校拥有1名外籍外语教师。3.积极引进外国优秀研究生和优秀教授来韩办学、任教。4.支持高等院校进一步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自2003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史上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教育本土化运动——“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它是对19世纪末中国“新教育”制度模仿移植外国教育造成的中国新教育外国化的反动。“新教育”运动是循着国势渐微——教育不良——移植模仿这一自然逻辑思维展开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主张立足中国国情,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各类教育“立交桥”的逐步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从内容与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关于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外国教育史学科面临着两种不利局面:一方面,在现行高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存在着将外国教育史的学科地位“弱化”的逆流;另一方面,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也正处于高原状态。外国教育史学科因而陷入了困境。对此,外国教育史学界应本着中国化、现实化、科学化、国际化的精神,通过突破陈旧的研究观念,精选学科内容,改进研究方法,加强组织管理四条途径来进行有效的纠治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中国近代教育家、民主主义战士,毕生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和教育事业,以普及人民大众的教育为奋斗目标,积极创立并倡导生活教育理论,先后开展了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运动,领导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被外国学者颂为“新中国的教育之父”,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11.
李丽 《培训与研究》2006,23(10):93-95
裴斯泰洛齐是外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践“爱”的教育的教育家,他的家庭教育情感化和学校教育家庭化的理念是其教育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本文系统阐述了裴氏的“爱”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张颖 《中国德育》2006,1(12):85-86
近年来,我发现“德育教育”的提法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时有出现,在一些“教育基地”的门口,也挂有“××学校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的牌子。思来想去,我觉得“德育”与“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将两词连用并不妥当。大家知道,所谓德育,就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如果再称“德育教育”,那就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的教育”,按照这种说法,智育就可以称为智育教育,体育就可以称为体育教育,美育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外国教育史》教育中摆正了“古”与“今”二者的比例关系,同时,充分认识教育史中的“东”与“西”位置,正确理解在教育史中产生的历史人物的影响与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并谈了作者在教育实践中的效果与体会。  相似文献   

14.
法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至少有两个动力 ,一是培养本国人才的需要 ;二是希望借助发展远程教育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 ,在世界教育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因为它没有像美国MBA那样吸引人的文凭 ,私营部门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方面的发展也不是那么令人瞩目。而法国发展远程教育又有至少两个优势 ,一是如法国教育协会主席弗朗索瓦·布拉蒙所说的 ,“外国大学生所追求的并不仅是文凭 ,而是一种补充教育 ,一种接受欧洲教育的经历 ,能够被他们国内的学校和劳动部门所承认。”二是为使外国学生在法国的留学更圆满 ,法国在经费上予以相当的支持 ,比…  相似文献   

15.
中国研究生教育已有93年的历史,其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模仿、学习、借鉴外国研究生教育模式与适应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过程。旧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在学习外国研究生教育模式过程中融合了他国多种模式的特点,带有多国模式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从早期的苏联模式到当前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教育模式,既是时代的产物、现实的要求,也是学习借鉴外国模式的结果,在当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及其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以及培养模式的变革和重构。  相似文献   

16.
相关题录     
朱小虎.面向未来的参与能力——PISA“素养”概念的发展.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  相似文献   

17.
库森是法国的比较教育学家。库森认为教育比较的目的在于“借鉴改进”,他研究外国教育体制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外国经验来解决法国的社会问题。库森重视教育比较的“实证调查”方法,他在研究过程中非常强调考察成功的实践经验,总结教育比较的“因素考察”内容。库森对比较教育科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进行研究比较时组织材料所遵循的程序;二是总结了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比较内容;三是试图给出一种理想化的对比标准。库森比较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体现在教育比较的“理想”化标准,不够现实。  相似文献   

18.
比较教育历来重视对影响教育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早在一百多年以前,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就指出:“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并且制约和说明校内的事情。”他告诫比较教育学者,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德育》2012,(12):4-4
李斌在《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10期撰文指出,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学的价值教育出现了从“绝对主义道德”到“去道德化”的钟摆运动,这一现象与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沉浮兴衰的历史有着相似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与一位出国留学人员闲聊中听到这样一句话:“你要想真正地了解中国,除了深入的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外,最好能站在外国看中国。”这位留学生的话,也许有些偏颇,但他“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观点却是很有道理的。由此,我联想到古人苏东坡观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变幻莫测的神奇景象,并非因庐山有什么“魔法和变形之术”,而是苏东坡不断变换角度观察的结果。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们教育工作者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多数人来说,基本是站在教育看教育,站在教育看经济,站在教育看社会,看的对象虽然有所不同,但看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