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神学美学视野中的现代美学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美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危机很大程度上也是现代性之危机的一个表征。要认识这一危机的根源,就必须回复到美学诞生时的具体语境之中。现代美学是启蒙思想摆脱中世纪基督教意识形态运动的组成部分,但这种运动的附带结果是导致神性的失落,进而导致美学与理性主义缠夹不清。对康德美学的误读和误认,使得现代美学总是在康德的体系中摇摆,无论是审美主义还是反审美主义都是这一误解的结果。因而,若要对现代美学的困境有充分认识,回到现代美学这一命题提出的思想背景,引入神学美学的视野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自然在康德美学中至关重要,它一方面保证了康德有机整体自然观念建构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康德鉴赏判断的实现。它是康德美学从经验美学走向先验美学的契机所在,同时也是理解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标举的无功利、无利害美学对后世美学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席勒、斯宾诺莎等人都受到其美学思想的熏陶。但是,无功利美学思想在后现代不再被重视。因为后现代主义美学强调大众文化审美,关注审美活动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强调审美思想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后现代主义审美从审美内容到审美体验完全不同于康德所谓的“理性美学”及“自由王国”,是对康德美学观的颠覆。  相似文献   

4.
项征 《文教资料》2010,(7):97-99
审美自由论是康德经验论美学的重要理论。康德从审美的无利害性、共通感、普遍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四个契机,论述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主体审美经验的自由活动,他从四个契机出发.把审美活动的自由.从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体验.引申到人的本体性能力上来,想象力活动及审美超越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确证,是人的本性自由的直观表现,体现了人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以自由感的形式出现。自由感为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在心理经验层面上的实在性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自由感作为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康德以前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不过,是康德第一次提升了自由感的理论内涵。自由感是指人们在审美经验中体会到的自由愉悦,但又与感官的快感和道德感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即与客体对象实际存在无关的无利害感。这种无利害的自由感在康德美学中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游戏和天才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6.
游晓霞 《大学生》2015,(5):62-63
刘凯复旦大学美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从事美学研究。除发表多篇美学论文外,还参与撰写了6本美学史相关书籍,主持了两个与康德相关的美学科研项目:"审美与自由的会通——康德美学中自由问题研究"和"康德美学时间性问题研究"。刘老师讲授的"西方美学名著导读"课,因其条理清晰,旁征博引,思想独特,颇受学生欢迎。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750年以后的事。当时,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了第一本叫《美学》的书。在美学史上,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以范畴的地位,认为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  相似文献   

7.
回眸自王国维以来的百年汉语美学历程,神学美学的叙述在三次美学热中的缺席耐人寻味。通过对百年汉语美学历程的反思与追溯,初步揭示神学美学在汉语学界缺席多年的历史与文化困境,进一步探讨神学美学在当今汉语美学语境中生成的现实与前景,并认为神学美学将会成为汉语美学叙事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阐释3位代表性神学思想家的美学思想,旨在提倡宗教与审美两因素的结合。加强 神学美学的研究,不仅是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也为陷入困境的当代美学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 路。  相似文献   

9.
康德美学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就是要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一出发点奠定了康德美学的历史地位,是对美学的独特洞察,但同时也使康德美学带有了历史局限性,又是对美学的一次盲视。  相似文献   

10.
姚文放先生的新著《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眷注于“批判”的思维方式,以美学的新话语和新视野,去考察当今的审美文化,将批判的美学和美学的批判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诞生了当今中国意义上的学术批判和文化批判,是为美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学理性质的批判意识构成了《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的一个鲜明的理论特征。众所周知,康德最早为“批判”这个概念规定了分析、推理、考察、反思等哲学内涵,使其提升为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沿循着康德的“批判”的思维路径进一步前行,它着力于…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叶,在社会与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中国现代美学家,在译介和传播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借鉴康德、席勒等美学家的思想,创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不仅对美育的根源、性质和津梁作用作了深刻阐述,而且还对美育的独立地位、特质和实践进行了辩证探讨,实现了从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康德美学思想体系是康德思想大厦的基石之一。在《判断力批判》理论著作中,其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维度厘清了审美判断的界定:从质上讲,康德美学思想认为鉴赏判断的审美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是经验与理想审美的二元构成;从量上讲,审美不凭借概念而属于普遍令人愉快的,是目标与过程美感的统一体;从关系上讲,美的判定仅仅是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从方式上讲,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必然是建立在人都有“共通感”这个前提上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宏观角度观察古希伯来文学的美学价值,强调从该民族一神论理念入手,观察其美学思想的必要性,指出这种独特神学思维产生了该民族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许多重要特征:把古代民族狭隘的心理拓展到普世意义的平台,并且在审美欣赏、悲剧精神与喜剧观念上显示了对人类美学思想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神学与美学的相遇发端于"两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两者的契合空间与悖论同时存在,并在神学美学体系中得以彰显。C.S.路易斯的神学美学思想为神学与美学的会通提供了极佳的注脚。他将神学语境下的审美问题指向人类自身,并借着对爱的诗性言说,使神学与美学的会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美学家和美育实践家。他全面吸收了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康德美学思想的精华,提出并论述了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对文艺进行中西方比较,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较早的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艺术的起源。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学说,并反复加以论证。他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对中国美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艺理论深受康德以来的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这不利于文论的建设与发展。在形而下转向的背景下兴起的审美人类学,以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研究广大民众的审美需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有可能超越浪漫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语言哲学成为哲学主潮.置身在这一文化语境中的每一种美学思潮,都必须选择自己"语言论转向"的道路.苏珊·朗格沿着康德-卡西尔所开创的审美自律的道路,综合了表现主义、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理论成果,构建起了符号论美学的理论大厦,其中既有有益的启示,又留下了值得深入思考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康德美学的贡献就在于使西方传统美学中的理性与感性两大美学流派统一在一起,纠正了前期美学思想各执一端的缺陷,指出了一条新的美学思想的道路,为德国古典美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审美活动)与人生(生命活动)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美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诸多美学家都涉及或探讨过这一问题,朱光潜更是以“人生艺术化”学说及其相关论点予以回应和阐发,从而开辟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综合中西文化和审美思维后的理论再创造,并成为其人本主义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通过这一命题,朱光潜美学毫不吝啬地宣扬人性的高贵,肯定审美经验的共同人性基础,并追求超越人生的崇高境界。其“人生艺术化”理论即是以知-情-意的人生统一体为出发点,最终指向真-善-美的价值同构(幸福)。因此,向康德式的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与共同人性的无限逼近,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和先验之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