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始终与器材的不断改革、更新有着直接的关系。乒乓球器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球台与球网,球,球板与覆盖物。虽然球台的面积、球网的高低、球的软硬和大小都曾经对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是球拍特别是其覆盖物的发展变化,对现代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00,(3):43-43
乒乓球的历史已证明了:武器促进新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武器的革新。这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目前世界乒乓球技术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更强的旋转,各国的器材商纷纷从底板、海绵、胶皮,甚至胶水方面下功夫以求改进其器材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厂科技人员针对胶皮的革新提出快、粘、轻的全新概念。  相似文献   

3.
论乒乓球运动的“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际乒联通过的决定,从2000年10月1日开始,在世界乒乓球比赛中使用直径40厘米的大球。大球与原使用的乒乓球相比,直径增大了2毫米,球的重量增加了0.2克;此微小的变化使球速下降13%,旋转下降23%,回球率提高30%。于是,乒乓球界响起了“21世纪进入了大球时代”的呼声。如何适应大球、如何搞好大球的训练、针对大球训练的研究接踵而来,乒乓球器材商也加紧提高击球速度和旋转球拍研制。已经使用了110年的小球为什么会退出历史舞台,新世纪乒坛的重大变革更深层的意义在哪里,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际乒联通过的决定 ,从 2 0 0 0年 1 0月 1日开始 ,在世界乒乓球比赛中使用直径 40厘米的大球。大球与原使用的乒乓球相比 ,直径增大了 2毫米 ,球的重量增加了 0 .2克 ;此微小的变化使球速下降 1 3 % ,旋转下降 2 3 % ,回球率提高 30 %。于是 ,乒乓球界响起了“2 1世纪进入了大球时代”的呼声。如何适应大球、如何搞好大球的训练、针对大球训练的研究接踵而来 ,乒乓球器材商也加紧提高击球速度和旋转球拍研制。已经使用了 1 1 0年的小球为什么会退出历史舞台 ,新世纪乒坛的重大变革更深层的意义在哪里 ,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1   简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乒乓球的速度越来越快,旋转越来越强,这对乒乓球器材的质量及规格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了赶超世界一流球拍的技术生产技能,推动中国乒乓运动的发展;“金棕榈人”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发扬了向新产品要效益;向高科技求生存的指导精神,生产出一种快、粘、轻的世界一流的反胶皮和套胶——“拍里奥”CJ8000(极品)乒乓套胶。 强烈的革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方余平 《体育师友》2010,33(6):23-24
旋转是乒乓球项目重要制胜因素之一,在乒乓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如何判断、制造和控制旋转一直是难点问题。目前主要通过对方接触球的动作、球标、来球落台后弹起的角度与速度的变化来判断来球旋转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简讯     
中国乒协器材委员会会议在沪召开 1月29日,中国乒协器材委员会会议在上海召开,国内20余个乒乓球器材厂家出席了会议。中国乒协副主席、国家体委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姚振绪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会议还修改了器材委员会的章程,并明确了今后器材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一是要配合中国乒协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二是要和中国乒协一起解决好与国际乒联的接轨问题,也就是说,要加强对乒乓球器材厂家的宣传和服务,使国内的乒乓球产品尽快打入国际市场。会议还传达了国家体委关于加强体育器材设备审定工作的通知,并通报了国际乒联和国际乒联器材委员会的近况。 目前,新一届中国乒协器材委员会机构已经产生,其组织是: 主任:于斌(国家体委乒乓球  相似文献   

8.
现代乒乓球运动中几乎所有技术都要借助于摩擦。制造旋转时,球拍与球之间的摩擦主要是静摩擦和滚动摩擦,它们的作用效果互不相同。静摩擦不但使乒乓球产生旋转,也使乒乓球产生平动;滚动摩擦则不利于乒乓球运动中制造旋转。静摩擦与滚动摩擦都是随时间变化的量,且两者的大小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有关乒乓球运动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乒乓球运动的知识,分析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乒乓球技、战术的不断改革创新,都离不开乒乓球器材的变革以及规则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乒乓球基本功训练,在整个乒乓球训练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乒乓球运动员的基本功训练,对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乒乓球运动技术高峰,延长运动寿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乒乓球运动员的基本功,是指乒乓球运动员为了达到一定运动水平所必须具备的相应的基本技能和基本体能。基本技能:主要是指技术质量、变化能力和适应能力。它包括击球的准确性、速度力量、旋转及落点;速度、力量、旋转、节奏、落点的主动变化能力;适应对方速度、力量、旋转、节奏、落点的变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规则进行了修改,新规则的实施给乒乓球运动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新规则的实施给相持段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对运动员进行技、战术训练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并使之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中,使意识培养和技、战术训练紧密结合并有效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第48届世乒赛竞赛情况的分析,结合国际乒联实施新规则带来的技、战术新变化,论述了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我国乒乓球运动训练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新规则实施后乒乓球接发球段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规则进行了很大的修改,给乒乓球运动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新规则实施后,接发球段的竞争更加激烈。笔者认为,对运动员进行技、战术训练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并使之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中,使意识培养和技、战术训练紧密结合并有效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世界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今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危机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思考与分析,再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应转变认识,改变心态;国际乒联应完善规程,全球推广;其他各国应加大力度,精心培育的世界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乒乓球界相关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对2000年以来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规则的改革进行梳理,分析乒乓球规则修改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策略,旨在为中国乒乓球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年以来,主要从器材、技术、赛制三个方面进行乒乓球规则改革,促进了乒乓球项目的竞争性和观赏性,世界乒坛格局呈多元化发展。面对新规则带来的变化,中国乒乓球队应正确把握制胜规律,对新规则加强针对性训练,对规则变化进行科学决策,积极创新技战术打法,依托科研保障团队,为科学训练提供支撑,从而保持中国队在世界乒坛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6.
张兆龙 《精武》2012,(13):87-87,90
乒乓球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承担着为国争光、振奋民族精神的重任,有着其他项目所无法比拟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乒乓球的历史使命开始逐渐退去,将会越来越回归到自身的本色层面。此外,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一家独大,也引起了国人对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反思。文章在综合分析各方观点和客观环境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运动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第一位世界冠军以来,乒乓球运动就逐渐成为我国的优势体育项目,尽管国际乒联一直在修改规则,海外兵团不断壮大,在奥运会、世锦赛等重大比赛中,中国队几乎总能包揽金牌。分析了中国乒乓球霸主地位形成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一些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中国优秀乒乓球人才国内、国外流动方向、范围、规模等方面的研究,探究我国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的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1)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始终以垂直流动为主要方式;(2)优秀乒乓球人才在国内、国际流动的区域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趋势;(3)优秀乒乓球人才资源丰富与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急需相矛盾、脱节;(4)优秀乒乓球人才职业转换的跨度、范围增大,自主性流动趋势增强;(5)优秀乒乓球人才的流动促进r乒乓球运动全球化整体的发展与提高,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世界文化的全面交融.  相似文献   

19.
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开展至今一直受到学生喜爱,目前山西各个高校普遍开展乒乓球课,以山西5所高校的乒乓球选项课为研究对象,分析乒乓球选项课的现状,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教学改革、教学发展等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以1988—2016年中国乒乓球奥运会夺金运动员的年龄结构为出发点,对我国38名奥运会夺金运动员的年龄结构、训练年限及参赛年龄进行深度分析,旨在探索影响我国奥运会夺金乒乓球运动员年龄结构的因素,为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乒乓球奥运会夺金运动员的年龄结构呈递增关系,男子运动员增长的幅度大于女子运动员;激烈的内部竞争机制促使奥运参赛年龄结构的成熟化;竞赛规则的改变对夺金运动员的年龄结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科学化训练和体育价值的体现与奥运参赛夺金运动员年龄结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