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一直受人关注,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教师权威类型的差异对学生自由的获致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要在尊严下重塑教师形象,在宽容中促进学生的自由,做到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合理调适,以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西方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历史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是权威与自由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如何协调教师权威和学生自由的矛盾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热门问题。对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概念澄清和演变溯源有利于认识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处理,为师生民主关系的确立寻求途径。  相似文献   

3.
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实现教育过程中的师生民主与学生自由就必须对教师权成进行审慎的分析和合理的把握。教师权威即教师所拥有的使人信从的力量,教师权威不同于教师权力。自由不意味着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并非相互排斥。教师作为管理者拥有权威能保障绝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自由,教师作为引导者拥有权威能增强学生获取自由的力量。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树立合理的教师权成以确保真正的学生自由。  相似文献   

4.
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基本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关系.合理的教师权威与适当的学生自由是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矛盾与冲突的一种途径;同时,适当的自由也给了学生勇敢探索知识的空间.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统一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基本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关系。合理的教师权威与适当的学生自由是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矛盾与冲突的一种途径;同时,适当的自由也给了学生勇敢探索知识的空间。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统一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自由     
自由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作为教育教学中的引导者,教师同样需要自由。教师自由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由发展。以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为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三种自由,即教师与教育教学各要素关系中的主体自由,主体关系中的社会自由.教师与自身发展中的个性自由。  相似文献   

7.
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基本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关系。合理的教师权威与适当的学生自由是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矛盾与冲突的一种途径;同时,适当的自由也给了学生勇敢探索知识的空间。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统一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教师自由     
自由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作为教育教学中的引导者,教师同样需要自由。教师自由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由发展。以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为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三种自由,即教师与教育教学各要素关系中的主体自由,主体关系中的社会自由.教师与自身发展中的个性自由。  相似文献   

9.
自由是人的天性,教师作为具有理性和判断能力的成年人,在一定范围内,同样也应该拥有免于外界强制的消极自由和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积极自由。在现实中,教师经常面临着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缺失的困境。究其原因是教育制度束缚、社会观念偏差、管理制度滞后和教师内在动力不足。为了保障教师自由,教师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全社会范围内则应当形成对教师的正确认识,同时政策制度也要为教师自由的获得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是理性与自由的结合体。教师理性是教师在其具体的教育教学专业生活中持有的生存态度、思考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师自由包括教师个体的生命自由和教学生活中的教学自由。教师理性是教师自由的体现,是教师自由的界限。教师的自由及其实现是以理性为依托的。教师要以理性争取自由,以自由促进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消解说”是关于教师权威问题的一种尚欠明确和欠系统性的认识,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如:“消解”之含义不清,对于权威与民主、自由的关系认识不全面等。正确看待教师权威消解状况,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教师权威存在的基础及其具体表现。事实上,教师权威的实际运行基础并无本质性的改变,“消解”也并非一种根本性的变化,消解论者所指的教师权威消解实质上只是指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负面消解影响及表现,故不全面。  相似文献   

12.
声乐教学中师生相依的艺术与策略从师生平等、教师内在权威、教师信任和鼓励等角度,阐述了师生和谐教学交往的关系,它是声乐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权威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成长在真正权威的保护下得以连续,自由在真正权威的庇护下得以成长,精神在真正权威的维护下得以丰满。教育中的权威内聚着教育的价值,诠释着教育的精神。只有在真正的权威下,个体才能获得信任,自由得到形成和净化。雅斯贝尔斯对教育中权威与自由的论述、分析,对于我们今天教育中的教师权威和学生的自由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课堂语言“冷暴力”给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从有效教学的视角来看,其危害主要有:降低教师自身威信,削弱教育影响力;挫伤学生学习兴趣,影响自我效能赢;容易引起师生冲突,导致课堂“突发事件”。消除对策主要有: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人本”思想和多元评价,激发教师成就感,建立教师心理疏导机制。  相似文献   

15.
Change across wider English society in the 1960s was characterised by a managed and relatively consensual social liberalism. There was a discernible cultural shift toward greater personal and sexual freedom. Within education in England, a revisionist approach sought to exte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a wider constituency, in particular incorporating the sometimes disaffected and unskilled working class. This context presented new challenges for 1960s teacher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pupils. Through the 1950s and 1960s, English cinema portrayed England’s changing teacher–pupil relation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nature of change in teacher–pupil relations, with particular regard to its impact upon teachers’ authority. English cinema’s representation is located within English societal change in the 1960s in relation to youth culture, education and attitudes to authority.

Several themes are identified. Teacher status appeared to contribute rather less to 1960s teachers’ authority and teachers’ personalities rather more. 1960s teacher–pupil relations were somewhat volatile. Relationships began to take place beyond the school gates. Films depicted greater diversity in teachers’ strategies to maintain their authority, with some teachers making concessions to pupils to preserve harmonious relations. A more prominent approach was teachers’ still more firm imposition of traditional discipline, attempting to hold back the tide of increased pupil hostility in classrooms, which more frequently featured the particular challenges posed by girls.

The analysis has relevance beyond England and beyond the 1960s. It explores the variety and fragility of teacher authority, highlights the pressure that maintaining discipline places upon individual teachers and recognises the appeal of classroom conservatism.  相似文献   

16.
陈群 《中学教育》2009,(5):50-55
当流行文化越过学校的围墙,与学校制度文化相遇在学校场域的时候,初中生型塑了何种亚文化?本文的研究视角选取了阿切尔的文化二元主义分析框架,并借鉴其形态生成之观点,求证了两种文化竞争互斥下生成的初中生亚文化价值取向特质,并对此折射出的教育领域的危机:教师的道德权威身份逐渐淡化、信任体系与公共领域发生转移、教育者在价值引领中的地位缺失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陈群 《中学教育》2009,(4):50-56
当流行文化越过学校的围墙,与学校制度文化相遇在学校场域的时候,初中生型塑了何种亚文化?以上海五个老城区的五所学校的低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开展了相关研究。选取了阿切尔的文化二元主义分析框架,并借鉴其形态生成之观点,求证了两种文化张力下生成的初中生亚文化在生成形态上具有分数、表现的取向、引领时尚的取向以及追求形式的取向等特质。  相似文献   

18.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的道德方面的力量和威望,它受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影响,受法律保护,而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德性是教师真正拥有道德权威的关键。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对学生顺利进行德育的保障,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无形的力量。当代社会要求的变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身德性的失落使得教师道德权威备受挑战,这需要教师自身、教育有关部门、政府三方合力去应对。  相似文献   

19.
范兵 《中学教育》2010,(6):9-11
历史上各种思潮不断赋予师生关系新的内涵。广为大家所倡导的教育民主化又给予师生关系以民主的内核,与此同时,教师的权威式微。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时应厘清民主与权威的关系,重视教师合法权威。  相似文献   

20.
师生互动中的教师公正问题蕴含在中西方古代的公正思想的探讨中,其中,以苏格拉底、孔子等人的有关论述最具代表性。近代学者对于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对师生互动中教师公正的实现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现当代,学者把师生互动中的教师公正研究全面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