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是当代相当有影响力的美国华人女作家.华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使汤亭亭的创作致力于寻求自我身份.她的代表作<女勇士>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通过讲述中国母亲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中国女性在父权和西方霸权双重压力下寻求自我的反抗与...  相似文献   

2.
阿蕾是彝族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者,她的作品主要关注彝族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尤其关注彝族女性的生存状态。而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作为美国当代炙手可热的少数族裔作家之一,同样是站在女性立场进行女性书写,所写作品大多关注少数族裔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女性地位低下等问题,因此以阿蕾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嫂子》以及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为例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西少数族裔在创作中的异同,求同存异,借鉴吸收也就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宪  墙晓容 《考试周刊》2013,(28):22-23
《秀拉》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秀拉是一位性格叛逆,并不惜一切代价寻求自我的黑人女性。本文基于秀拉特立独行的生命旅程,探讨了其叛逆性格的成因,寻求自我的方式,以及寻求自我的成功与失败,揭示了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哈代作品《还乡》的女主人公游苔莎充满了朦胧的现代意识,她的行动背离了男权社会对传统女性的期待和道德规范,张扬了女性确立自我,肯定自我的精神,体现了女性超越自身内在性,寻求自我身份的主体性追寻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哈代女性角色中最为坚定的反叛者。  相似文献   

5.
小说<骨>(Bone)展示了族裔社区过去和现在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关联的张力.这种张力表现在历史对现在的族裔个体寻求自我认识的决定性影响,历史是当代亚/华裔个体在建构自我身份认识的过程中需要与之商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邓瑶 《文教资料》2010,(15):20-22
《黄色壁纸》是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创作的一篇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本文从女性哥特主义的视角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即从女性哥特的元素:封闭空间。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求,以及女性疯癫三个方面,揭示在男权社会禁锢下,女性作家建构自己的声音,寻求女性身份意识的艰难道路。  相似文献   

7.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以西语裔移民后代的身份创作了《芒果街上的小屋》这部典型的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作品糅合了女性成长小说的基本元素及女性原型,展现了成长于美国移民社区的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的人生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许多美好的梦想和追求,表明她渴望独立和自由,并为追寻少数族裔女性的独特身份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特定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赋予了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独特的写作主题、手法和风格。黑人女性戏剧作家们从女性视角出发,将本族裔的文化特征融入创作之中,表现身处族裔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挣扎与反抗。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文学,也为从文化视角了解黑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参考。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表达的争取自由、平等的观念和建构独立身份的观点,为黑人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做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中,女主人公莉迪亚面临着身份建构的难题。后殖民学者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的"杂糅性"和"第三空间"为文化殖民背景下少数族裔寻求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美籍华裔女性来说,霍米·巴巴的理论也是帮助她们利用自我意识抵抗美国白人文化权威、平衡文化身份、完成身份建构的有效策略。而莉迪亚正是缺乏相应的自我意识,忽略了自我身份的"杂糅性",无法在中美文化身份中找寻出一个居间的"第三空间",从而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走向了失败,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她痛苦而短暂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背景下,少数族裔女性作家承担着既要反对性别歧视又要反对种族歧视的双重责任.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和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正是讲述了两位女主人公在双重压迫下由沉默到觉醒的过程,揭示了作品主题所反映的妇女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少数裔妇女寻求解放与平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西方两部女性觉醒题材代表作《莎菲日记》和《觉醒》。一方面,两部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觉醒过程中展现出相同的模式,是进步与倒退、解放与孤立的并存。女性回归本真的向往受到男权社会的束缚,自我解放的过程也意味着自我孤立。另一方面,两部作品深入探讨了女性觉醒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对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体现出中西方女性觉醒题材作品的共性和不同。  相似文献   

12.
英国移民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在《白牙》中高度关注女性移民的生存状况.文章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探讨《白牙》中少数族裔女性移民的社会困境,指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父权社会的压迫和西方白人女性的歧视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女性移民在白人主流社会迷失自我身份,处于失语状态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生活在西方主流文化的中心,关于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她的作品之中.在小说《天堂》中,作者将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带向历史的源头,重新检查文化的生产和发布过程,希望能为充满焦虑的少数族裔身份找到可以安放的位置,从而寻求到真正天堂之所在.同样有着少数族裔身份的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认为文化意义的生产必然要穿越一个他称之为“第三空间”的地带,由于第三空间的介入,文化始源的纯真性遭受颠覆.为了重新寻回属于少数族裔的自我认同,带领黑人群体找到真正的天堂,英里森在《天堂》中构建了一个类似的介入性空同.文章旨在援引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莫里森在小说《天堂》对于黑人少数族裔乃至整个人类出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谭恩美作为美国文坛一名女性少数族裔作家,在性别和种族上都处于边缘性的境地。作为女性,在男权话语为主的文坛,她是一个"他者";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美国主流文化而言,她也是一个"他者"。但是这种复杂的双重身份却赋予她的作品一种鲜明而独特的女性主义特征。文章重点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文本,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作为美国文坛一名女性少数族裔作家,在性别和种族上都处于边缘性的境地。作为女性,在男权话语为主的文坛,她是一个“他者”;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美国主流文化而言,她也是一个“他者”。但是这种复杂的双重身份却赋予她的作品一种鲜明而独特的女性主义特征。文章重点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文本,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莆田学院学报》2021,(1):64-67
叙述《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大部分女性角色在长期父权制的影响下自我意识缺失,沦为父亲或丈夫的附属品。探讨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历程:通过自我努力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中逐渐成长并建立起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种种遭遇逐步唤醒了她的女性意识、写作意识以及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埃斯佩朗莎决心通过写作来改变族裔女性的艰难处境,帮助她们成长为敢于与困境斗争和对未来充满乐观精神的坚强女性,最终实现其女性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  相似文献   

17.
汤婷婷的代表作《女战士》是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以自传体的形式,表现了华裔女性在族裔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下所作的挣扎和努力。被边缘化了的华裔女性像传说中的“女战士”花木兰一样,勇敢而坚定地在多元化的美国文化中寻找自我的位置,并以独特的方式重塑自我。  相似文献   

18.
谭恩美的《喜福会》和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均描绘了美国社会中族裔女性们艰辛的成长历程。她们从天真无知、苦恼迷茫逐步走向成熟独立,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与探索。从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成长阶段中女性身上所展现的异同点,可以揭示华裔和墨裔女性自我追寻过程中的共同性,同时可以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二者构建新身份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该文描写了主人公珍妮通过三次婚姻,挣脱了传统习俗的束缚,逐渐成长为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独立的妇女.她不甘愿成为第一任丈夫的劳动工具,也不愿被第二任丈夫作为摆设,她不断地寻求自我,最终发现并了解自我.黑人女性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只有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不懈的追求才能使她们实现自我的完满.珍妮这个人物成为美国女性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中影响深远的角色.这部作品也可以称作黑人文学的经典.  相似文献   

20.
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女性文学又是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一支。其中,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家在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族裔背景下创作的,多数作品揭示了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两大主题,展现了少数族裔女性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论文通过对艾丽斯沃克作品的分析,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透视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多重的、复杂的族裔文化身份及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