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榆林窟第3窟开凿于西夏时代,窟内画显密经变画和曼荼罗12幅。其中南壁西侧画恶趣清净曼荼罗,上方绘制五守护佛母曼荼罗。五守护佛母曼荼罗在藏传密教中属所作怛特罗的信仰范畴,又称之为五护曼荼罗、五守护曼荼罗等,是大随求等五篇陀罗尼佛格化后组合到一起的一组尊像,广泛流行在我国的西藏地区和尼泊尔。五守护佛母曼荼罗的相关经典成立在公元1100年前后,见于印度后期密教大师无畏生护(Abhay karagupta)著《金刚鬘》(Vajravali)和《究竟瑜伽鬘》(Nispannayogavali),它的发现和解读,对研究敦煌石窟西夏密教图像的源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霍旭初 《家教指南》2001,(3):153-160
唐代龟兹僧人勿提提犀鱼在龟兹用汉文翻译了《十力经》 ,本文考证该经为早期佛教宣说佛智慧力的经典。有的佛教文献和学者判定该经为密教经典 ,由 此引申龟兹流行密教。本文对此说进行考辨,并对佛教文献记载龟兹“滴溜成音”的传说加 以考证。  相似文献   

3.
金申 《家教指南》2003,(4):34-39
安国寺20世纪50年代出土的一批密教石像,至今对佛名有多种称说,较为混乱。本文重新考证佛名,简折教理和风格并考证其雕刻时代。  相似文献   

4.
唐代佛教大盛,佛曲亦随之兴起。敦煌写卷保存了大量唐代佛曲的歌辞文本,从中可见敦煌佛曲存在套语、重句、定格等程式。佛曲的程式是适应口头传播的需要,也是佛教为了向世俗大众传播,对佛教义理及宣教的手段进行世俗化改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李白剔骨葬友的宗教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文献Ф 176《佛顶尊胜洗骨变胜灵验别行法》以及相关的道教灵宝经典 ,特别是李白自己的《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清楚地表明 :诗人剔骨葬友的宗教根源极可能在于盛唐密教之佛顶尊胜信仰和道教救冥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有唐一代,密教一宗,异常兴盛,写经造像,不一而足。其中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理论依据的尊胜陀罗尼信仰,在帝王及密教高僧的合力推动下朝野敬信,且因之形成了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尊胜陀罗尼经幢的民俗,风靡一时。本文试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传译与流播,及建尊胜陀罗尼经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一步说明密宗是中唐神秘文化发展的一个促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曼陀罗绘画心理疗法源自心理学家荣格的自性理论,通过曼陀罗绘画能激发绘画者的自性原型,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曼陀罗绘画心理疗法操作简易,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能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升。通过重体验、玩变式、拓空间等方式发挥曼陀罗绘画的疗愈作用,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情绪得到宣泄,发现生命的美好。  相似文献   

8.
韩愈一生排佛不遗余力。与僧徒的交往并不影响他的排佛。韩愈排佛的关注点仅仅在于佛教对社会的危害,并不涉及佛教义理精微之处。韩愈排佛的成效不大,而且其在发展儒教的过程中还受到了佛教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莫高窟第39窟是一个中心塔柱窟,但中心柱不像北魏那样四面开龛,而仅仅在正面开了一个方形龛。洞窟的西壁又开一个横长方形龛,龛内塑涅槃佛像及众多的弟子。壁画则配合塑像画出了佛母下天看望释迦及佛母返宫的情节。《大般涅槃经》中曾记载,当佛涅槃时,"诸天于空散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并作天乐种种供养"。  相似文献   

10.
嘎巴拉碗是藏传佛教密宗的重要法器,用人的头颅制成,头颅骨乃密宗供佛之法器,是大修行者身前发心将自己的头颅供养佛的,密教中对佛、菩萨有外、内、密三种供养法,头颅的供养属内供养法,象征行都将自己的清净身、口中、意供养佛,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大供养法。  相似文献   

11.
石刻资料和传统文献表明 ,辽代家庭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佛教文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在思想上 ,拔苦灭罪、行善积德、祈祥增福、报恩尽孝这样以佛为本、儒释相融的观念成为主流 ;第二 ,在家庭财产的处置上 ,出现了组织佛教邑社和捐资修建寺院、佛塔 ,刊刻佛经等助佛现象 ;第三 ,在日常行为上 ,除了剃度出家以外 ,还出现了大量的居家念佛、诵经立幢的现象 ;第四 ,在生活习俗上 ,生子取名用佛号、妇女化妆用佛装 (妆 )、节日庆典遵佛诞等成为时尚。到了辽代中后期 ,这种影响在长城以南燕云地区汉族下层民众的家庭生活中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佛教文化传播最主要的方式有二:一是佛典翻译,二是教义宣畅,由此产生了两类性质迥异的文体,即经典文体和应用文体.它们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有的直接得名于佛典翻译,如偈、绝句与散文;有的得名于教义宣畅,如导文与散花词;有的则是华梵文体共同作用的产物,如志怪、传奇、变文等.  相似文献   

13.
汉译佛典语言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的通俗性,随着佛教的弘传而直接影响中古汉语词汇系统。此时的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俗语词剧增。本以中古汉译佛典《六度集经》为对象,从中爬梳中古俗语语汇,以大量实证材料,进一步印证汉译佛典是中古语汇发生剧变的重要媒体。  相似文献   

14.
佛教逻辑也称为因明学,是印度逻辑和中国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逻辑的产生与古印度的激烈论辩风气紧密相关,与古因明家的学术探索相互促成,正理派的逻辑研究更是功不可没,这三方面的融合便促使佛教逻辑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齐己生活在一个万方多难、遍地刀兵、生灵涂炭、灾难深重的时代。他自幼为僧,安禅静习,四处游方;60岁时任荆州僧正,掌管荆南僧务。齐己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既面对现实,描述唐末五代战乱,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并揭示其苦难的根源,提出了对理想政治的见解;又着力宣传佛理,阐述对佛教教义的解悟。齐己勤于写诗,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第一诗僧。  相似文献   

16.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01,(3):161-171
西域、敦煌出土的为数相当丰富的古代回鹘语佛教文献,是古代回鹘佛教研究的 第一手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填 补了西域佛教史研究的许多空白,可以说,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是20世纪西域佛教史研 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梧州是岭南古代佛城,拥有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梧州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深度开发应从深挖佛教旅游文化内涵、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走区域联合发展之路、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特色化、系列化佛教文化旅游商品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龙璐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101-102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国佛经翻译和古代《圣经》翻译的历史,总结了两者发展的共同规律并对其中的直译现象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宗教翻译中直译现象占主导地位的本质并阐明了直译法在古代欧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