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是保证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多的劳动力沉淀在农村,不仅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业的规模经营、现代化进程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本文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从内部和外部阐述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趋势和流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数理统计、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在对1800多个农户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看,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选择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并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使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减少是客观经济现象。劳动者的家庭身份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把农村劳动力从家庭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是增加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发展农村要素市场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就业是大有文章可做的。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生活的期望值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就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象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后,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日显突出,如何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成为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热门课题。从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入手,阐明其产生转移的动力机制,进一步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及其对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最后分析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配套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了争相讨论的话题,大量农村人口异地转移进入大中城市务工,这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三农问题造成的种种弊端愈见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无疑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恩施自治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恩施州实际情况和数据资料,分析了恩施州人口与劳动力现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后,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日显突出,如何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成为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热门课题。从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入手,阐明其产生转移的动力机制,进一步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及其对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最后分析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配套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严中  贾芳 《内江科技》2009,30(5):4-4
近年来,资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大批的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本身素质、社会保障、经济制约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为了促进资阳市经济的增长,必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本文对资阳市的剩余劳动力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积极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拓宽转移渠道,加强农民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职以有等是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曹揆昕  邓寿安 《预测》1992,11(6):27-2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尤其是今后困扰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剩余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个矛盾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徽省九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基础。因此,对未来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和转移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于我们能够正确制定经济、社会、人口发展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1 当前安徽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估算农业劳动力规模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是衡量劳动力不足、相适应或过剩的尺度。据调查,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就全国而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对我区而言,这是我们忠实执行“三个代表”,认真贯彻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尽快使西藏农牧民富裕起来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局势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效率是农村金融服务的核心。运用ADF及协整检验方法,以全国样本为参照,对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全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相比,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相对较高,说明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具有区域差异;从长期来看,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均衡稳定的关系,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13.
乡镇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的重点.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协整理论并且运用VAR模型分析的方法采研究科技支农支出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不考虑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那么我国科技支农支出的增加将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关秀献 《大众科技》2016,(8):129-132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农村公共阅览室、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和放置于公共空间的文化设施。文章调查的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农村文化公共设施逐步完善,管理规范,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但仍然存在公共文化设施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使用率不高、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影响了文化设施功能发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有:要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管理,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城镇化视角出发,指出农村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面临的困境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民间组织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艳华  万江红 《学会》2006,(10):14-17
本文从农村民间组织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关系出发,在理论上分析了农村民间组织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博弈”功能、弥补“农村公共产品”不足的功能、充当农村社会“安全阀”机制的功能,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合作经济性组织、农村社会服务性组织、农村社会维权性组织等三类组织,最后提出了应从法律上、从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上、从完善自身组织上加强农村民间组织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王军  谢恩魁  侯沛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212-213
本文对农业大学参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农业大学参与农民培训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普及、促进农业大学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的需求。参与的模式主要有自主开设培训班、与企业或者协会联合培训、专家深入农村开展科技讲座和现场培训、参与相关培训机构的培训活动等。同时从政府、大学和科技人员三个层面及培训内容的拓展等,提出了对农业大学参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这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被誉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长期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发现,从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困难与“民工荒”并存背景下,提出改善这种状况的根本的途径是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利用现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进而能够从根本上缓解“三农”问题,使我国经济得以协调发展,社会得以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20.
薛东前  王莎  王佳宁  唐宇 《资源科学》2022,44(9):1809-1823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使得乡村地域系统面临的压力愈加突出,对乡村人地关系及资源组合状况的研究,是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地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基础。基于2000—2018年黄土高原313个县级行政单元数据,在构建乡村“人水土”系统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法、空间自相关模型、GWR模型等方法研究3个子系统的时空分异规律,识别系统间的协同关系及其主要类型,揭示系统协同演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乡村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和水资源指数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致性,与土地资源指数空间错位显著,3个子系统指数均以较低水平等级为主,县域间不平衡性突出,但有减弱趋势。②黄土高原乡村系统协同关系类型以双维度制约型为主,研究时段内该类型县域数量呈倒U型变化特征,综合协调型县区数量逐渐增多,说明乡村逐步向高水平协调方向发展。③系统协调发展受自然及社会经济要素形成的资源分布与组合、流动与分配、资源需求利用及人口流动转移四元驱动机制所影响,不同要素对系统权衡强度和协调状态的作用不同。本文对优化乡村地域水土资源配置,促进乡村“人水土”系统协调演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