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现存七部涉及屠夫形象的元代戏曲,从性格、品质、思想三个方面呈现了元代市井屠夫的真实面貌。相较于前代,元代文人在刻画“屠夫”一类人物形象时,不仅展现出去传奇化而近世俗化的新特点,还摆脱了杀生有罪观,注重表现屠夫的正面品质。同时,元代戏曲中的屠夫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的精神世界,即他们对儒家政治理想的坚守和对道家超脱世俗的向往。元代戏曲中的屠夫书写为人们了解元代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古代戏曲理论家对创作主体的辨识,缘于中国自古以来严格的雅俗文化等级观念。在对创作主体性的探究过程中,他们有着从主体外在社会地位向戏曲内在创作规律的逐步深化过程。元代批评家以社会身份为标准,把伶人俳优从戏曲创作主体队伍中清除出去或隔离开来,以提高创作主体和戏曲文学地位。明清批评家更多地从戏曲内部规律进行探讨,具有明确的戏曲本体的认识自觉和尊体意识。他们对创作主体类型的探索历程,是古代曲论家对戏曲本体特征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漫谈元代戏曲中的邮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邮驿是古时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场所,它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和元代戏曲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元代戏曲反映了元代邮驿的种类、建制、功能以及驿吏的生活等种种状况。反过来驿站对于元代戏曲创作,特别是情节的开展、矛盾冲突的激化、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曲韵韵书,对后代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汉语音韵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分析周德清的汉语通语观,探究周德清对元代汉语通语是如何评价的,对于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元代语音情况,有重要意义。本文指出周德清对元代的汉语通语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是十分重视元代通语即中原之音在戏曲创作上的运用的。有的学者认为,周德清在编撰《中原音韵》时,其家乡方言对他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对这一观点作了否定。本文还比较了《中原音韵》与元代戏曲语言的关系,讨论了《中原音韵》的音系性质。  相似文献   

5.
在元代的统治下,知识分子沦入了介于娼妓和乞丐的社会地位,他们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体系也随之崩溃瓦解。这个被历史和社会遗弃的特殊人群的孤独、凄凉、悲伤、愁苦在马致远的戏曲中有了充分的表现。其悲情意蕴不仅是他个人的,也是整个元代知识分子的,同具典型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戏曲文献中,序跋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资料宝库,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戏曲研究资料匮乏的元代尤其如此。序跋通过介绍或评说作者和作品内容,阐述作者的理论观点,为宣传戏曲理论提供舆论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戏曲理论的建构提供补充。另外,元代戏曲序跋文体初步涉及了戏曲的理论问题,开创了戏曲研究的一些领域,其提出的理论观点虽不够系统成熟,但却有开创之功,初步显示了戏曲理论发展的轨迹,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建构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元代是我国戏曲大繁荣的时代。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繁荣推动了戏曲批评和戏曲理论的发展,首先元人对戏曲演唱进行了论述,继而又对戏曲作家和演员以及戏曲发展进行了评述。对于戏曲剧本结构及编导理论,元人还未能涉及,但就元代戏曲论评所取得的成就看,也已非同一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夏伯和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薄》皆已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评的经典性文献。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宝贵遗产,作为元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结晶,它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剧中所塑造的无赖形象更是真实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文章主要从无赖形象的共性、无赖形象的类型以及无赖形象的社会根源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人物类型。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解读,可以细致剖析无赖形象,并从中得出对元代社会的深层认识。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是在继承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发展成熟。元代,是一个戏剧丰收的时代,优秀剧目层出不穷,表演技巧日臻完善。尤其是在反映社会生活上,较之元代其它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更为广泛深刻。元人胡祗遹在《送宋氏序》曾经这样说明元杂剧内容的广泛与题  相似文献   

10.
夏庭芝所著《青楼集》,是惟一传世的记载元代戏曲演员史料的专书,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元代戏曲演员的较为翔实、可靠的资料,是研究元代戏曲史的重要依据。根据史料对夏氏的生卒年代进行略考,可知夏庭芝出生约在1315年——1325年间,卒于1389年前后,《青楼集》的成书时间约在1362年。  相似文献   

11.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中有多处涉及到了宋元时期的市井民间曲唱,形式包括诸官调、货郎儿、耍令、小曲、慢唱等。这几种曲唱形式在北曲乃至元杂剧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12.
李渔是个喜剧型作家,其喜剧手段主要有戏剧化情节和喜剧型人物,以及"俗中求雅"的语言风格。其小说虽云"无声戏",实可看作"无声的喜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关注五四以后出现的一批"娜拉型"话剧."出走"在"形式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意义,是本文解读的重点."田亚梅"们的"出走",是作为女性解放运动"引路人"的男性知识分子们的现代想像与性别焦虑.  相似文献   

14.
早期的戏曲如元杂剧,吸收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一人(说书人)叙事,变为戏曲的多人(多个角色)叙事,于是,必须由多个不同叙述者才能构成的分层叙述、跨层人物叙述以及复合叙述者叙述等叙述手法,首先在戏曲中出现了。明清长篇小说的叙述分层等手法,就是向戏曲借鉴的结果。打通古代小说、戏曲的文体界限,探寻其叙事艺术相互交融的传承发展轨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1992年从美国回来后,翟永明诗风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原来的“普拉斯”式变为“戏剧化”。翟永明诗歌的“戏剧化”包含如下内容:其一,以戏剧为题材;其二,写现实如戏剧;其三,“细微而平淡的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6.
受草原游牧文化的冲击,元代的审美风尚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而不再固守传统。然而通观现存的元代士妓恋爱杂剧,无论是作品内容、情节结构、情感历程,还是整体风格上都表现出中和美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7.
黄燕妮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5):42-44,45-47
马致远作为元曲大家,元曲选本几乎无不收录其作品。但从曲律、曲韵查核历年出版的八种元曲选本,发现其中马致远曲的点断错误,无一能免。点校元曲时只依据文意而忽视曲律、曲韵必然出现错误,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文章依曲律、曲韵逐一指出各元曲选本中,马致远曲的断句之误及文字、标点的脱漏、讹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实主义话剧主流的形成,不仅受到西方外向型戏剧的影响,更接受了西方内向型戏剧的影响。西方内向型戏剧既促使中国现实主义话剧迅速走向成熟和繁荣,真正确立了话剧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又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话剧风格多样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南戏与杂剧,这两种南北异地成长的戏曲,自宋元始,已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正是在宋元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了明清杂剧,因此除了承袭宋元杂剧的规范,明清杂剧在曲体结构、曲牌运用、表演程式、剧本结构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南戏传奇的传统。本文从音乐方面粗浅地分析了南戏传奇对明清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戏剧小品是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提出的。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被确定为一种新兴的戏剧艺术形式。如今,戏剧小品仍在我国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愈来愈重要。为此,我们试从两个方面探讨戏剧小品的现代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