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江苏科技大学2002至2004年学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的动态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科技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身高体重指数呈现向较低体重偏态分布、男生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耐力素质严重滑坡等问题。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增加体育设施的投入,提高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强化课内外体育锻炼"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和建立,优化体育课堂实践教材和内容选择,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加强学生对与体质健康相关性较高项目耐力素质的锻炼,有效的促进整体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体质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力活动概念研究大学生体质、体力活动现状及相互关系。从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1所院校共抽取研究对象2 614人,其中男生1 313人,女生1 301人。体质测试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力活动调查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总体良好,男生体质综合得分、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均优于女生;男生超重或肥胖发生率为9.5%,女生低体重发生率为24.5%,身体成分不合理对体质健康构成负面影响;大学生大中强度体力活动主要来源于体育课,课余时间体力活动偏少,女生活动比男生少,大学生每天静坐时间较长;每周有规律地参加大中强度体力活动,尤其是大强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安徽省高校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和体质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安徽省高校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较低,体育运动参与不足。针对肥胖大学生建立健身减肥俱乐部,进行科学健康干预,提高肥胖大学生的体育健身理论知识,提高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吉林警察学院与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公安警察专业共800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对各项研究结果实施逻辑推理。研究发现: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达到一般水平,女生好于男生;男生1000m跑、女生800m跑平均成绩较高,但男生与女生的上下肢爆发能力较弱;男生超重与肥胖现象较为多见,体重偏轻的比例也比较高;女生超重、肥胖人数比较少,但体重过轻、偏轻的人数比较多。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体质健康训练运用模块教学方式,改变过去综合体质健康训练方式,优化体育课程考核制度,进而不断提高公安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超重和肥胖的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身体指标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为标准,心理指标采用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41名超重或肥胖的女大学生实施减肥、健美运动处方的实验研究,探讨运动处方对超重、肥胖女生的身心影响,实验期限5个月。结果显示:超重及肥胖女大学生在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试验等机能指标成绩较差;肥胖组女生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妄想症五个因子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肥胖女生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妄想症五个指标上所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采用新《标准》的测试内容,对黑龙江省8所高校的2015级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男、女学生测试总成绩及格率分别为64.9%和74%、优秀率仅为0.3%和0.2%,其中身体形态评价中女生好于男生,男生肥胖和超重的比例较大;身体机能的测试,大部分学生只能保持在及格区间;身体素质评价中男、女生肌肉力量和耐力均呈现下降趋势;男生引体向上不及格的超过80%,女生仰卧起坐优秀率只有0.3%,1 000m和800m有40%以上的学生不及格.分析其成因:高校学生体质下滑的主要因素是“先天不足”,也与体质健康教育的力度不足和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预警机制的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7.
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对南开大学在校10089名本科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调查结果显示:南开大学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主要表现为正常体重人群比例较低,超重、肥胖学生人数较多,比例较大,身体形态匀程度较差。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肺功能总体情况良好,且女生的总体状况略高于男生,说明男生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肺通气总量对3min运动定量负荷承受能力和女生相比稍差一些。女生柔韧素质良好,男生上肢肌肉力量素质较高,全校学生下肢肌肉爆发力素质较高,但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且女生表现比起男生相对较好,这提示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和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中应加强有氧运动健身,提升耐力素质,降低身体成分中脂肪含量,同时应多加强科学健身与膳食营养补充等知识讲授,发挥体育教育的健康教育功能,并结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监测,从而达到全面促进学生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实施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理工大学2007级大学生连续4年体质健康测试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理工大学2007级大学生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下肢肌肉爆发力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先升后降,上肢肌肉力量素质较好,而超重和肥胖学生呈上升趋势。通过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长期变化趋势,提出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措施,并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提供指导性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超重和肥胖在老年人中的流行现状,研究超重和肥胖老年人体质及体育锻炼行为特征.方法:随机整群抽样60 ~ 69周岁的3 954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的评定方法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人BMI评定标准.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体质测量的方法,均以《2010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为标准.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为37.2%和10.0%,且存在性别(x2=29.997,P<0.01)、城乡(x2 =30.821,P<0.01)和受教育程度(x2 =32.186,P<0.05)的差异;超重肥胖老年人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握力大于体重正常者(P<0.05),坐位体前屈小于体重正常者(P<0.05);67.3%和71.1%的超重和肥胖老年人不参加体育锻炼,76.4%和75.1%的超重和肥胖老年人居住场所配备体育活动场地、设施,54.8%的肥胖老年人经常散步.结论:超重肥胖人群扩大迅速,并呈现中心性肥胖;超重肥胖老年人身体机能和柔韧素质下降,且大多没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加强科学健身宣教,促进健康运动生活方式的形成,对预防和改善肥胖症及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体育锻炼参与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别对高校超重肥胖大学生群体和正常体重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高校超重肥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超重肥胖大学生人群在运动自我效能、体育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信念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体重人群,提示以上四个因素可能是制约超重肥胖大学生人群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高校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认知程度、参与方式、内容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程度不高,"单项体育比赛"、"体育俱乐部"等是主要参与方式;学生周锻炼频率达到3次以上的比例依次降低,高年级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具有降低的趋势等。研究旨在为黑龙江省"阳光体育运动"的持续稳定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采用《锻炼态度量表》及《身体自尊量表》(PSPP)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者80人、非参与者80人进行测试研究。结果:(1)8周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者锻炼态度总分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行为态度、主观标准影响非常显著(P<0.01),在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方面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情感体现、行为控制感方面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非参与者锻炼态度无明显变化。(2)8周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者PSPP总分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影响显著(P<0.05),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影响非常显著(P<0.01);非参与者无明显变化。结论: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身体自尊各方面均有上升趋势;有效改善大学生锻炼态度,增强其参与意识、影响其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3.
杨宝  褚婷 《湖北体育科技》2014,(1):78-79,1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山西省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以健身和娱乐功能为主,但参与的强度和频数明显较低;男同学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明显高于女同学;在锻炼项目上,男同学倾向于同场对抗类和力量类运动项目,女同学更倾向于健身类和隔网对抗类运动项目;场地器材不足、宣传不够、体育锻炼意识差是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体育消费意识和结构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消费行为都呈多层状。大学生对健身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但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意识都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目前河南省高校高年级女生自发和有组织参与课余体育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研究发现:河南省高年级女生对学校有组织的课余体育的参与率较低,参与的空白区较大,但参与需求较高;女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课余体育自发参与率较高,参与效果较好,选择的项目丰富但特点鲜明,体育参与时间空间较为隐蔽,体育消费意识仍需引导和开发。  相似文献   

16.
在普通高校课外活动推行运动处方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是落实健康第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落实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武汉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了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和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大学对运动处方不了解,有92%大学生表示对运动处方指导锻炼非常感兴趣。在高校课外体育锻炼中,运用运动处方原理指导健身的前景是极为广阔。在高校课外体育锻炼中,运用运动处方原理进行体育锻炼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波涛 《精武》2012,(11):91-92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一直延续着高中阶段惯性,女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针对这种情况,教委从增强大学生体制和培养毅力的角度出发,规定了大学生冬季每天要坚持长跑的计划。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加之大学女生的生理特点,长跑训练一直是大专体育活动的难点。根据大学女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从长跑的好处、运动量的确定、长跑注意事项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长跑运动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常生  陈及治 《体育科学》2004,24(9):69-7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问等方法,对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锻炼阶段参加闲暇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和强度差别具有显著性;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年体育消费水平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每周的平均闲暇时间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不存在相关。由此推论,大学生不参加闲暇体育锻炼,非闲暇时间缺乏所致;接受媒体体育信息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建议重视大学生锻炼后的愉悦感受,在对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中,应引导选择集体锻炼形式,促进锻炼氛围的形成,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项目、部位、病理及治疗措施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找出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为有效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对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1~3年级本科在校生的运动损伤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在254名调查对象中,发生过运动损伤的有229名,平均发病率为90.1%。另外,年龄越大,运动损伤的发病率越高,而男生比女生发病率高;体育学专业比运动训练专业发病率高;运动损伤的活动类型多发生在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发病率分别占62.9%、23.2%;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项目主要是大球类项目和田径项目,发病率各占59.0%、42.1%;多发部位集中于四肢和躯干部位,发病率为64.4%、14.0%;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直接原因为缺乏准备活动、运动负荷(局部负担量)过大、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思想上不重视;运动损伤发生后的主要治疗和康复手段为中草药疗法、物理疗法、伤后康复锻炼等。结论:体育专业学生男生运动损伤的发病率高于女生,从总体上看,运动损伤的程度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与年龄、课外活动、大球类项目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