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云 《军事记者》2004,(10):62-62
每年我都要订两份《军事记》,一份留给自己,另一份则送给曾经和我一起并肩战斗过的战士报道员陈家礼。他因去年部队编制体制调整.退出了现役,临走时我俩约定:每期《军事记》都有他的份,不管天涯海角。  相似文献   

2.
记是人,然而,姓“军”的记咋一个人了得。军事记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战士”。军事记的别名叫“战士”。  相似文献   

3.
看看这两幅照片,就想到和彭泽成同志一起到部队采访的情景。彭泽成是解放军报驻海南的记者。他对部队很熟悉,每到一处,不但认识那里的干部,还认识许多战士,见面之后,谈工作,谈生活,十分亲热。开始,我以为是海南地方小、部队少的原因,不久就发现,绝不仅仅如此,而是因为他能同战士打成一片,并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因此战士们喜欢他,有的喊他“彭记者”,有的则直呼“老彭!”一天到机枪连去。我们和战士们一起吃过晚饭后,几个战士就叫阵要和彭泽成打篮球。彭泽成也不推辞,脱下外衣上了场,战士们都无拘无束地拚抢,仿佛彭泽…  相似文献   

4.
许学芳 《青年记者》2006,(15):94-94
我是1979年初和徐熙玉一起从编辑部调到潍坊记站去做记的。记站原有两个“老”记,加上我们两个新去的,一共4个人,徐熙玉当站长。  相似文献   

5.
去年底,我由记换岗当了编辑,并接手《战士视点》。该专栏前任责任编辑何呜鸿告诉我,这个专栏的宗旨是:替战士说话,为战士解忧,帮战士明理,让战士发言。我理解就是要为战士掘一口井。井中有清泉,泉透明、纯净、甘洌、滋润,具有“解渴”、“养人”之功效。  相似文献   

6.
《军事记者》2005,(9):F0002-F0002
高艾苏.1973年入伍,第二年从侦察连战士调师宣传科当报道员,后连任师、军和军区新闻干事。自学考试获中专业大专学历。1985年至2005年任军报记,整20年。历任驻北京军区记、站长,机动组记、组长,记部副主任。  相似文献   

7.
绿色军营不能没有梦想,金色年华不能没有希望!当一名名尉其实的军事记一直是我的梦想。然而,命运总跟我作对,从军15个年头.我当过战士、班长.上过军校,当过排长、副连长、指导员,设有一项工作与记沾边.有时也兵能是记记日记、办办板报.就算是过把记瘾”了。  相似文献   

8.
徐在心同志是湖北省档案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他离开我们已有一年了。最近,部分徐在心同志生前的老同事、老部下相聚在一起,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湖北省档案事业忠诚战士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恽逸群同志是我国现代名的记,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也是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今年是恽逸群同志100周年诞辰,我们纪念他,旨在表达我们对恽逸群同志的敬慕和缅怀之情,旨在学习恽逸群同志的优秀品德,弘扬恽逸群同志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06,(10):76-76
据新华网新近报道: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曹爱最近在现场采访一起少女落水事件时,危急之际放弃采访而先对被捞上岸的少女,进行嘴对嘴人工呼吸抢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等网友及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赞扬,一天中约有10万人跟帖子阅读了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1.
《河北广播》2004,(6):12-13
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也是我们记自己的节日,张毅副书记带着省纪委监察厅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到我们电台现场办公,一起和我们共度节日,共享节日的欢乐,直接参加我们《阳光热线》的节目,一起切磋如何提高我们《阳光热线》节目的水平,改进提高电台和广电局的工作水平,借此机会我代表电台、代表广电局,代表我们广电系统干部职工向张毅副书记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2.
今年记会前夕,记部让每位记上报一篇过去一年的得意之作。回首曾经的奔波生涯。虽然也打着“本报记”的旗号在报上刊发了数十篇新闻稿件,但自己还是毫不犹豫地选中了《“用餐七小件”摆上战士餐桌》(刊军报9月14日三版头条),个中原因,除了此稿是部领导、社领导圈点过的解放军报季度优质槁,更多的则是,自我感觉这篇新闻有点味道。  相似文献   

13.
莫必斯归来印象记陈生明最近,江苏省出版总社的两张多媒体光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和《国之魂宝·宋庆龄》,与其他三张中国光盘一起入围巴黎第七届莫必斯多媒体光盘国际大奖赛。在法国参赛期间,所见所闻很有感触,写来供同行们参考。大奖赛印象1998年10月2...  相似文献   

14.
何正君 《军事记者》2006,(10):68-68
近日,从广西桂林市传来消息,广州军区某工兵团原报道员、二级士官刘教清被《桂林晚报》社聘为记。刘教清在担任报道员8年时间里,刻苦钻研新闻写作和摄影技术,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写出了不少反映军营新貌的稿件,先后在《解放军报》、《战士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新闻作品500多篇(幅),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战士报》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15.
记下连蹲点,是报社的一个优良传统。为了尽快熟悉基层、了解基层,采写出贴近基层、贴近战士的作品,去年3月19日至4月26日和今年4月12日至5月10日.我先后两次住到连队,体验基层连队生活,体味战士喜怒哀乐,在编辑部领导和记部领导的具体指导下,分别采写了两组记蹲连稿件(共6篇),稿件见报后受到了不少好评。在采写稿件的过程中,我对寻找线索、提炼主题和框架构思等产生了一些感悟,觉得颇有些收获。  相似文献   

16.
金鸣 《新闻三昧》2006,(1):80-80
当今社会,人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新闻媒体也不例外。笔最近遇到这样一件事,感到记在写批评稿件时,人关怀意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今年6月,我作为全国八省市青联慰问团团员,和北京日报另外一名记者邵镇军一起,奔赴云南老山、者阴山前线慰问子弟兵,同时采写战地报道。在前线,我们度过了令人终生难忘的十几个日日夜夜。到达前线指挥部以后,我们每天跟随各慰问小组上前沿,下连队,和战士们一起跨战壕,钻猫耳洞,一起坐在炮弹箱上吃罐头,啃压缩饼干,一面慰问,一面采访。6月26日黄昏时  相似文献   

18.
西藏历险记     
在许多人眼里,记是一种很浪漫的职业。殊不知,这种浪漫背后是艰辛、坎坷,有时甚至还有牺牲生命的危险。在西藏部队服役16年,从战士报道员到军事记,我的足迹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总计行程不下10万公里。其间,多少次身陷绝境,又多少次死里逃生,已无法准确计数。这里,不妨从记忆中挖掘几个镜头,读从中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19.
20余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名连队战士报道员,到团、师、军新闻干事,再到《解放军报》的记、编辑。回顾这条虽不辉煌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成长之路,我有一条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越是同行、越是同吃一锅饭、同揭一杆旗的“自家人”,越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否则,就越容易出现“一家人常说两家话”、“最陌生的人是自己人”这样的滑稽和尴尬。2001年元宵节刚过,《解放军报》年度记会在北京召开了。作为一个记的凳子尚有余温、编辑的椅子还没有坐热的“老”记、新编辑,我发现不管是会上还是会下,编辑、记之间,最热切的渴望、最迫切的期盼,是希望彼此能够有更多的沟通、更深的理解。联想起平日里经常听到有的作抱怨“真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而编辑又常常感叹一些作“说了那么多还是没领会我们的意图”这样的“残酷现实”。我更加感觉到通过《军事记》这个桥梁,加强记与通讯员队伍沟通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谈了上述感想并提出上述建议时,《军事记》的领导和编辑们非常重视,当即决定推出《编辑心语》这个小栏目,并厚爱加错爱地让我来先开几炮。面对记、通讯员队伍中的如林好手,面对编辑阵容中的方家硕儒,我战战兢兢地接下了这“烫手的山芋”……唉,不多罗嗦了,反正是聊天,聊得大伙觉得中听,我就多聊它几回。如若大家听得乏味,不妨直吹“口哨”,我会赶紧闭嘴,另请高明。  相似文献   

20.
基层是我军各项工作落实的终端,战士是我军各项工作的基点和起点。作为我军政治工作重要载体和阵地的解放军报,就应该把基层作为自己的重要服务方向,把战士作为自己关注的主要目标。让我们欣喜的是,解放军报已告别一度出现的“离兵”现象,采取了“零距离”接近战士的策略,开设了一些充分关注基层、热情为战士服务的好专栏,其中包括《战士视点》这个深受好评的专栏。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