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守你自己     
陈丹丹在《我在德国学社会学》一文中提到一个非常小的教育细节,读来耐人寻味:在德国,社会学测验一般是根据一篇关于社会现象的文章,说说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把做完的测验交上去,老师说了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时他脱口而出:唉呀!我写错了。老师很奇怪地说,你为什么觉得你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50年代起,教育社会学在德国成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英美国家相比,德国的教育社会学是一种教育学取向并归于教育学的学科。基于2019版最新谷歌图书语料库(811万种书籍,8 613亿词汇)与期刊库,通过设计、检索德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关键词获得德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历年词频数据,对19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追踪,将德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大致划分为四阶段:学科的奠基时期、学科制度的形成时期、学科的衰落时期以及学科的复兴时期。德国教育社会学在“回归教育”“回应时代”“回溯传统”的逻辑理路的指引下,呈现出教育学的学科归属、社会问题的教育“问诊”以及有组织的联合式循证研究的学科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08,(6):32-32
人们常把社会学和社会科学混在一起,其实社会学只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学才恢复发展,社会学的思想理念是希望用科学的方法来总结或者认识社会现象。我们对待很多社会现象往往会停留在经验层面,或者说一种常识。但是社会学认为很多经验的常识不一定是可靠的,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常识。社会学要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人们认为有道理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一、互动的基本理念 互动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9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最早从生活现象入手提出互动的概念。继齐美尔之后,米德结合进化论和行为论,提出了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互动的理论。他认为,互动是一种基于符号与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的社会互动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说,  相似文献   

5.
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确立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涂尔干的这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体系对教育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它是社会科学中和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并列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社会学是以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以历史唯物主义,或者以社会因素论、社会领域论、社会有机论、社会成层论、管理主义、庸俗社会学、经验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等不同的概念,来解释社会的组织、现象、问  相似文献   

7.
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确立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涂尔干的这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体系对教育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1864—1920年),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精神现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问题.华裔学者余英时先生说过:“韦伯在今天西方的社会科学界和史学界,显然是处于中心的地位.在近代西方哲学上,哲学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他为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代西方社会学发展开辟了一条反实证主义的路线。他的社会学思想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历史唯心主义和绝对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以社会行动理论为核心的“理解社会  相似文献   

10.
教育社会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用社会学理论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社会学本身的理论去分析、解释、甚至于解决教育系统、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这里所称“社会学理论”之所以有此功能是由于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现象,教育系统中的教育现象和问题理所当然属于社会现象范畴之中。另外,这里所指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是指随着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以及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中衍生出来一门中介理论。它的理论基础有很大部分是从社会学中借鉴而来的。教育社会学三大理论流派中的“功能论”和“冲突论”的名称及其理论核心就是来自于社会学理论中“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主义”理论。功能论和冲突论是教育社会学中最有影响、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两大理论。这种理论为何有这样大的影响?它们对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发展有什么不同的贡献与局限?对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解释和指导又有什么作用呢?本文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文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上发表董泽芳、黄学文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新论》一文。文中从三个层面上揭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在认识化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社会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培养人为主旨的教育现象也越来越显示出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分层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在学者对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基础上,用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分析了社会分层现象.对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做了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二十年间"论文集序》中,普列汉诺夫说过,文艺批评首先应该"把某一艺术作品的思想从艺术的语言译成社会学的语言,从而找出那可以称为某一文学现象的社会学的等价物的东西".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明白的.它告诉我们,第一,从本质上说,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社会学同源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第二,艺术和社会学并不是一回事,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艺术作品中的思  相似文献   

14.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严重影响了学科发展。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论上存在误区。并提出确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充分考虑本学科研究的系统性、灵活性、时代性与本土性特点,应根据时代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要求,从三个层面上揭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认识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社会现象;在目的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在选择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中的教育社会问题。研究对象的三个层面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可以在整体上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尤其是对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倾向于从社会学的视角单向度地定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造成了人们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片面认识,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确定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不能忽视从教育到社会的向度,应该将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纳入到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体系之中。本文从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创新的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可将教育社会学定义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探索教育良性运、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条件和机制,以达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倾向于从社会学的视角单向度地定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造成了人们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片面认识,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确定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不能忽视从教育到社会的向度,应该将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纳入到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体系之中。本文从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创新的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可将教育社会学定义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探索教育良性运、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条件和机制,以达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最早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和概括出系统的唯物论社会学科学理论体系,对社会学研究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一、他首倡应以唯物论作为研究社会学的先决问题及其构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框架理论体系,不仅解决了现代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方法问题,而且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基础;二、他揭示的社会现象的形成及其规律性的理论,不仅对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社会进步氛围,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而且为社会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三、他的唯物史观社会进化理论,为当时正在进行的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直接使社会学服务于革命斗争,推动人们自觉地投身革命激流。其中许多理论,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交通社会学是探索社会交通行为、交通现象以及交通行业良性运行和整个交通系统与社会协调发展规律的一门应用社会学,随着社会尤其是交通进步和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而应时产生。它具有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学科特质,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学科功能,它与许多相关学科保持着学术互动关系。这种学术关系与社会现实一样都是交通社会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语言源于人类社会,是人类在社会劳动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生存手段;语言也是诸多社会现象的一种,必然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语言的研究离不开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也必然与社会学的研究密切相关.社会语言学旨在运用以语言学和社会学为核心的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理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深层次地探究语言形成、发展甚至是变异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一、内容与方法 (一)内容 该研究尝试运用社会学的分析视野来解读、分析、研究学前教育中的各种问题与现象,主要包括六大块的内容:学前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概论、学前教育的社会背景、学前教育中的社会角色、学前教育中的组织制度、学前教育中的社会文化以及学前教育中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