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从制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与建设、创新生态环境优化和科技创新布局四个维度,构建创新策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了我国31个省市的创新策源能力水平,分析创新策源能力的发展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地方省市创新策源能力评价体系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提高创新策源能力既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应对当今国际挑战的战略选择。本文通过对创新策源能力内涵的梳理,从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四个方面,选取40个三级指标,构建区域创新策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1个省市区的统计数据,运用AHP-TOPSIS法确定创新策源能力评价值,利用SOM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确定区域创新能力等级。本评价方法有助于区域创新策源能力的评价和建设。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要矿业经济区评价及未来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客观评价第二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年-2015年),确定75个矿业经济区发展现状,选取对所在区域的经济贡献程度、转型能力、发展潜力和环境容量4个一级指标、矿业税收占本区域财政收入比重等12个二级指标,将变异系数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建立矿业经济区发展阶段的综合评价模型。将矿业经济区划分为聚集-成长、成长-发展、发展-稳定,稳定-转型4个阶段,归纳出每个阶段的特征;最后根据矿业经济区各阶段发展的特征提出整合现存各类政策,制定可操作、针对性强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八大经济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借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划分八大经济区的观点,以八大经济区为分析单元,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并通过对各经济区优劣势的比较,对不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的途径进行了讨论,试图为我国科技力量布局调整和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对策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元对应分析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多元对应分析方法对我国六大行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重点分析行政区域、自主创新投入和自主创新产出三者的对应关系.以多元对应分析图的形式揭示出我国六大行政区域在自主创新投入和产出上的差距,为促进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平衡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创新策源能力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国际挑战的战略选择。基于创新策源能力的相关研究和贝叶斯网络基本原理,构建了创新策源能力影响机制贝叶斯网络模型,运用数学推理、算法简化和算例分析,通过改变贝叶斯网络中初始节点先验概率和中间节点条件概率,对创新策源能力多元化、复杂化、不确定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状态进行了模拟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创新策源能力研究,不仅将理论化、复杂化、系统化、结构化的创新策源能力问题转化成了可量化、可比较的数学问题,而且打破了传统研究影响机制问题单一、静态的局限,为创新策源能力影响机制的动态变化过程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为创新策源能力的培育、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设计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生态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医药制造业为例,采用灰色关联法和信息熵法,测算了11个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与企业生态化水平综合指标的关联度,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分析了各个指标对企业生态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和不足之处,指出企业应当从加强科技机构的建立、加大生态化技术创新投入、重视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化工作等几个方面着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生态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面对高速发展的区域创新发展形势,现有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难以适应。更多样的评价指标在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被合理考虑,从而单一维度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亟须完善,这对于认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可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从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切入,将区域创新划分为创新环境、创新合作、创新潜力、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应用六个一级指标构建分析框架。通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综合测度将区域创新划分为5种类型:创新正反馈型、创新潜力型、能力引领型、效率引领型以及创新萌芽型。通过对每个聚类的特征进行探究,证实了我国各经济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的适配性存在区域间的显著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德尔斐法的各自特点,构建了二者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以30个省区的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对2001- 2007年各省高校科技创新条件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科技成果销售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就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将突变级数法和熵值法结合构建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构建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层级突变系统类型及利用归一公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模型对中国29个制造行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得到29个制造行业的绿色工艺创新能力及其绿色工艺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的顺序,根据该排序及特点将29个制造行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划分为较差、差、一般、好、较好共5个水平,并根据各能力水平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行政划分的省域内自主创新绩效为评价对象,在分析国内外区域自主创新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我国自主创新评价体系,并对具体的评价指标进行细化;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构建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数理模型,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验证。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创新产出能力、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水平等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进而,在分析分布密度(SPREAD)选取原则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高度的容错性和鲁棒性等、小样本适应性、训练速度快、模糊处理等特点,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03-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和距离协同模型对产品和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程度进行了总体、东中西分区域以及分省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总体产品和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程度呈现持续提升态势,但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发展程度要小于其协同程度;东中西部的区域制造业产品和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程度差异显著:东部地区领先,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各省域制造业产品和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均衡。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制造业产品和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摘 要:本文基于创新驱动视角,构建农业创新驱动过程模型,运用灰关联分析法对所建立的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采用熵权TOPSIS法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模型,测算广西2010~2016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增速大幅放缓;投入能力对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产生直接拉动作用,但此模式不可持续;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专利申请授权数与人均教育投资支出对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正效应;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水平较低,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5.
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要素和科技金融发展现状,以我国29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并分为东北、东南、西北、中部和南部5个区域,建立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同度模型计算区域复合系统的有序度和协同度,结果显示:东南地区的协同状况最好,其次是中部和南部地区,东北和西北地区呈非协同状态,发展水平最低。进而建立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引入空间因素探究各因素对区域复合系统协同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支持、资本市场回报、财政科技支出强度和高新市场竞争力对区域复合系统协同度有正反馈效应,而开放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促进区域复合系统协同度提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制定能够长期而持久地促进和提升区域知识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战略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和创新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西部12个地区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区域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了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进而提出着眼于构建和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长期教育创新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余东华  王青 《软科学》2009,23(8):74-81
在界定行政性垄断程度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各个省域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和三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行政性垄断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发现行政性垄断阻碍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并且行政性垄断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别。在随后的实证研究中,分别使用随机效用模型和双因素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30个省区1998~200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和测度了行政性垄断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负向影响及其区域差别。  相似文献   

18.
在借用并优化刘君构建的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05—201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显示,全国各省域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断提高并保持良好发展趋势,但不同区域间高等教育科技发展存有较大差距。在科技创新结构方面,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虽有提高,但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始终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为此,可通过建设科技城、实施高等教育圈发展战略等措施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09-2018年海南省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测海南省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测算二者的宏观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考察经济系统各指标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借以揭示指标层面的微观耦合机制.研究发现:海南省整体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两系统经历了由劣质高耦合、中等高耦合到优质高耦合三阶段,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经济因素中,地区生产总值等一般经济环境因素对创新环境影响最强,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环境的影响最弱.提出海南省值得引起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关注,要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水平,应首先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给高技术产业以更多支持、促使其发挥更大的创新影响,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于明洁  郭鹏  贾颖颖 《情报杂志》2012,31(4):196-201
以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应用熵权法对二者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我国30个省际区域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测算;最后,分别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Jonckheere-Terpstra检验对我国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度的差异显著性和变动趋势性进行了统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协调发展度较低,约一半区域处于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失调的状态;省际区域之间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三大经济区之间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存在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到东部地区呈现依次递进的趋势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