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的小说是独具一格的,创造了属于自己独有的风格"萧红体"小说。不管是她的抒情方式还是语言的表达都有她的特别之处,本文就以她小说的抒情化、散文化等方面来剖析她小说特色。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之一,她的很多作品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萧红小说中有着独特的悲剧意味、鲜明的文体风格和独具一格的女性视角,在我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构筑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其中《呼兰河传》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其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个性而又最为悲剧性的一个女性作家。她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人生极为深刻的生命体验,向现代中国读者充分展示了人的生存困境和灵魂深处无法自慰的精神痛苦。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思想品质,使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萧红离开人间有五十多年了。但她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仍然在熠熠发光,馨香飘远,意念流长。萧红是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乡土作家,她的作品充满着北大荒的地方色彩和乡野韵味。她的作品能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并且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5.
苏雪林是五四时期涌现的女作家、学者,同时又是研究新文学的先行者。尤其是她对新文学的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最系统的、最客观的,她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萧红以其《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学作品著称于现代文学,她以女性又有别于女性的观点描述她生活的民国时代,寒冷、悲凉又带着憧憬,这些是她描绘民国社会的基本方向。本文从萧红的日常生活角度,分析其创作方向的三大源头,萧红独特的个人经验,女性主义观点及写作观,以此认识萧红作品中的痛苦、希望和她当时生活、创作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采用童年视角,反讽叙事以及女性自我悲剧的认同等多种叙事策略,其中浸透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对国民性所造成的悲剧的思考,特别是她作为一名女性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萧红,原名张乃莹,现代文学创造力特出的天才女作家。她一生坎坷,创作活动仅仅九年,三十一岁便在香港寂寞的早逝。长期以来,她的人生和情感经历与她的作品一样吸引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和她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带着凄苦和愤世的情绪。萧红以其思想和才华使她的大部分作品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在小说中流露出很明显的女性自觉意识,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本文以时间为序,分三个阶段,由表及里地对萧红小说所涉及女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肯定了萧红在女性解放道路上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通过萧红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男性作家的比较研究 ,可以发现萧红痛楚、敏锐的个性言说的女性悲剧意识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同凡响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个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萧红与林白.对她们的女性意识做一个链接式的解读,可以勾勒出一条20世纪女性文学发展的心路历程: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以林白为代表的一翼,承接了萧红等一代女作家写作的路数.从另一扇开启的门侧身而出,打开自我救赎的通道,实现了窥破男权社会神话以后从控诉到复仇、从迟逸到飞翔之梦。  相似文献   

13.
李琦 《培训与研究》2006,23(4):10-12
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萧红《生死场》的叙事模式独具一格,它标志着萧红文体由探索向成熟的转折,在萧红文体研究以及在中国现代小说结构史上具有创新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萧红作为东北作家群当中的女性创作主体,对她的批评往往被湮没在群体当中,忽视其个案的倾向。其实,萧红的创作更多的是以文字的方式,从文化层面,民间层面,女性视角层面为失去的土地招魂,以留存深刻、鲜活、完整的东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体特点出发对萧红的抒情语体作了分析,认为:萧红的抒情语体非常重视利用语音来传达情感,在选词构句方面经常偏离语法规范并且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反讽等修辞手段来强化情感的表达。这种抒情语体的形成与萧红的个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展示了东北这个大的地域空间里呼兰河小镇的风土民情和日常生活。其中作者对呼兰河城中大众的日常交流对话的描写最具有艺术性和象征性,民众的闲谈聊天在作者的安排下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导致了女性悲剧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这种“闲聊”以其固有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特征,构成了整个呼兰小城的心理空间,展示了民众的心理特征,从而完成了萧红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反思和国民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中的艺术结晶,窗与镜的边缘性与异质性,与萧红自觉退居边缘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取向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才情的女性作家,萧红的小说在文体上表现出独特的素质,即诗化和散文化的创作风格。从叙事语式看,这一风格一方面使她的小说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抒情的、感性细腻的情调,另一方面也透视出作家基于深刻反思层面上的独特生命体悟和洞察。萧红的后期作品《小城三月》,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段凄婉的情感悲剧,其独特的时空构形表现出女性作为“他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焦虑,是萧红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寂寞心态在其创作中表现相当明显。其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萧红自身处于女性生存悖论之下内心所潜藏的文化心理症结。具体表现在:他者地位的无意识认同与自发自觉的自我求证之间的对立冲突;现实时空的远离与精神灵魂的回归之间的矛盾与无奈;生存的寂寞与死亡的恐惧之间的对立冲突、两难共存。萧红正是在这一文化心理症结影响之下呈现出其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风格——寂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