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服务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活动和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活动和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与发展良好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的理论基础是服务劳动价值论、服务产品理论、“学生中心论”和“以人为本”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生活德育的两个基本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生活德育课题研究对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是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接受社会性规则。要达成上述目标,我们的德育实践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点”,即“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着力构建鲜活的、智慧的、充满成长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实现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综合改变。下面以我校生活德育研究中的重点活动“打造团队品牌,营造团队文化”为例,谈谈德育中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一、价值引导新课改理论指出,所谓“引导”,…  相似文献   

3.
一、推动德育创新,提高实践教育的育人成效 为了组织开展好实践教育,我们在反复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有关德育理论和经验,构建了德育新载体——“经历教育”,即引导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各种经历,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追求成功、学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德育工作难做吗?难!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要么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要么是把德育片面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更有甚者,把德育知识当作条文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有没有快乐的德育?有没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有没有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德育?泗洪县中小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生命整体,在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理想志向三个维度,广泛开展以“诚信、自信、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诚信是立身之本,自信是成才之基,信念是力量之源。由此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为生命奠基,小活动做出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5.
服务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与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德育,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校应该重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领会。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在时间上无所不在,是流动的课堂。在校内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狠抓理想信念教育,让师生深入到农村、工厂、社区、老区,使德育无处不有。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指导,理解、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明确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功能;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道德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往往要选择某些形式、手段作为“中介”,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这里的“中介”,即是学校德育的载体。德育实践表明,无视载体作用的德育,容易流于空洞的说教,而选用不同的载体组织德育活动,则会收到不同的教育效果,所以,德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发掘学生乐于接受、且行之有效的载体,以取得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消除"意义障碍"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少年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产生的“意义障碍”严重影响着德育实效性的发挥。其中德育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性、德育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是“意义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消除“意义障碍”,促进学生对德育积极态度的形成,除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开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等具体对策外,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0.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教育活动要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融合。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生活化、创新性的德育更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这种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广西教育》2005,(10B):9-9
蒋一之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它在德育观上主要表现为;1、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虽然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但这种规范性对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外部强制,而是人类追求理性和自身完美的工具,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在于承认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余薇 《教书育人》2001,(24):39-4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理解的深化,是我国教育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文中把德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显示了德育的重要性。德育(道德教育)是教师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规范教育。目前,对学生的德…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学校隐性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是通过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互融合的形式进行的。显性德育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而对于隐性德育,人们还关注得不多、研究得不够。随着现代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隐性德育的问题已被提了出来。 一、隐性德育的概念   1隐性德育概念的界定   隐性德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2隐性德育的结构   隐性德育要素构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存在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双主互动”之中的要素,称主体性要素;另一类是存在于…  相似文献   

14.
刘巨广 《天津教育》2007,(12):22-22
一、“纪律教育”与“活动感受”相结合 德育和智育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思维的参与。相比较而言,智育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德育则需要学生意向型思维的参与。意向型思维的特点是情感性和体验性。为了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应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活动途径和情感途径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如,我校一位教师对一个纪律意识差的学生进行了多次说服教育,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彭在羹 《中国德育》2007,2(5):44-44
大型的德育活动往往声势浩大,影响广泛,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大小不同、发展水平各异,而大型活动又无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效果不好。笔者以为,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学科教学、班队活动等途径多向渗透,才能产生实效。因此,德育活动不能一味求“大”,教师应多从“小”处着手,设计一些学生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的小型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抓深抓实。  相似文献   

16.
德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在这个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传统的以“灌输”方法为主的德育模式,坚持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丰富德育方法,重视德育实践,构建主体性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一、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礼貌行为训练 近年来,面对中专生源的变化,我校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针对青年学生的新特点,编织德育“互联网”,构筑品行“防火墙”。通过教学、学管两条线,多样式、多渠道,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宣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思想进步、身心健康的课堂和课余活动,寓教于乐,施教于行,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真正能够落到实处,起到实效,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8.
著名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知心姐姐”卢勤说:“学校的德育是给学生一枚永远的‘人生指南’”。德育工作做得好,能增强学生上进心、激发求知热情,使之具有远大理想,促进学生智育更好发展,使学生终生受益。五四路小学始终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根据时代特点,更新德育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载体,不断探索实践,开展了“十爱伴我成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了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天津教育》2014,(8):F0003-F0003
学校德育工作践行“为每个学生成功的一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坚守“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德育要打好品德基础”“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潜能提供支持性环境和条件”这三个主题。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立足“四大阵地”建设,即德育科研、优秀班集体创建、情感体验活动及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促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生活·实践”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新模态,探索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视界。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凸显以生活为中心,倡导学生在具身生活实践中全面发展。分析“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校本德育课程的内涵;透析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原则,建构“立足三个岗位、弘扬四种精神、争做五好学生”为宗旨的校本德育课程,并设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主题活动。通过创设生活实践教育场馆,在学生获得多元生活实践体验中,推动“生活·实践”教育与校本德育课程内容的双向对象化,在互为转化中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精神发展和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