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那年,我十八岁。高三,黑色的七月。 落了榜,雨季就来了。 好像是没完没了了,雨一直存下,我只差三分就上线了,老师说我上重点都没有问题的,可我落榜了。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启人深思的美文,从这篇美文中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人生哲理:攸关人生成功与失败的无非是四个字:攻、守、进、退。我们何时当进、当攻,何时当退、当守,如果我们掌握了攻守进退的学问,也就把握了事关人生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那年,我十八岁。高三,黑色的七月。落了榜,雨季就来了。好像是没完没了的,雨一直在下,我只差三分就上线了,老师说我上重点都没有问题的,可我落榜了。  相似文献   

4.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十七岁那年     
《寂寞的十七岁》,是一本很有名的书。在很久以前,拜读过。在今天,这书突然跃进脑海里。17,是个有特别味道的岁数。孩童的稚气,早已消逝;象征成年的18岁,就在眼前,却偏偏又探不着。这样一来,一股尴尬扩散开来——不再是个孩童,却也未成年。因为如此,17岁的她,显得特别多愁善感。  相似文献   

6.
那年,是在东莞。 炎热的夏天,大雨滂沱的夏天,我高考落榜了,打工又不顺,滞留在一家没有发展前途的工厂。在那些前途未卜的日子里,雨水下个不停,像所有彷徨难堪的人滔滔不绝的眼泪,淹没了我十八岁的夏天。唯一幸运的是,身边的工友对我很好。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情节极不合情理,而语言新奇独特、别具一格。他以"仿梦"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强烈的碰撞,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纯净的语言,精巧的叙述,又使小说成  相似文献   

8.
我是17岁那年进入高二的,在这之前,我像一个男生,穿肥大裤子,短发,不知道在男生面前害羞。我的生理成熟得比较晚,所以,所有的能量都用在长个子上,就像一棵疯长的树,似乎是一夜之间,我就成了班里个子最高的女生。班主任是新换的,刚刚从师院毕业的大学生,仅仅比我大5岁。他清秀得像一枚月亮。我知道用月亮形容男人是不合适的,但他的确像月亮,每当他给我们念那些  相似文献   

9.
王跃龙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余华被很多人所欣赏。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定位上,以前的理解我是不敢苟同的。笔认为,作刻画的是一个有一点童真,还不十分成熟的小无赖的形象,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10.
十七岁那年     
17岁那年我放荡不羁,是学校出了名的“小混混”。 一天黄昏,我们学校有个女生找到我,告诉我她被邻校的一个男生给骗了,让我给她出这口气。年少轻狂的我想都没想就带着几个兄弟去了。  相似文献   

11.
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与接受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美国》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为例,具体地从人物设置、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来发掘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对余华这部作品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肖阳 《青年教师》2007,(5):32-35
新课程改革,使得余华的一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中。这是中学课本第一次收录余华的文章,也是第一次收录先锋派小说家的文章。近年来,许多人开始研究余华以及他的作品。但是,我认为,这些研究性的文章多停留在归纳余华生平,总结余华发表过的文章大致内容上。  相似文献   

13.
章平 《阅读与鉴赏》2007,(11):25-27
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感觉始终朦胧模糊。在路上,不可名状的种种情形围绕着"我"。在天行将暗下来的时候,茫然的恐惧缠绕着"我"。这种氛围的形成得益于小说中"旅店"的反复强化和小说单一的叙述视角。  相似文献   

14.
那年大雪     
我靠近小绵羊,小绵羊“咩咩”地叫了两声。它是认识我的,同在一个村里生活,它吃草我吃饭,抬头不见低头见。  相似文献   

15.
凌霜降 《成长》2007,(4):39-41
17岁那年,文静乖巧的我有了自己的秘密,看着自己柳枝一样细软开来的腰身,以及春笋破土一样的胸部,这让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春寒料峭中想要开放的蔷薇花。  相似文献   

16.
16岁,一直是诗人眼里的花季。但是,我知道,我的16岁不是花季,它更像一棵沙漠中的仙人掌.只因为。我那时是个寂寞孤傲的坏少年。  相似文献   

17.
西方童话《小红帽》和中国"先锋文学"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均关注成长主题,两者在创作背景、主人公形象刻画和线索意象的选取上有着相似之处,在成长引导方式和故事结局开放性上有着差异化处理。《小红帽》和《十八岁出门远行》展示了成长题材小说的共通式原型、特色式处理手段以及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对成长话题的差异性理解和应对心理。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调动成长的亲身体验感悟,以我读“我”,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理解文章要表达的隐晦主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提高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2.把握“我”的心情曲线,整体感知荒诞情节,剖析人物形象,进而多角度挖掘文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3.激扬学生青春的热情与梦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独立要强、勇敢执著、正直善良的健全人格。教学重点:从把握“我”的心情曲线切入,带动情节的感  相似文献   

19.
那年,我十八岁。高三,黑色的七月。落了榜,雨季就来了。好像是没完没了,雨一直在下,我只差三分就上线了,老师说我上重点都没有问题的,可我落榜了。看了榜回来我就病了,父亲说带我去北京买上次没舍得买的那件裙子,母亲煮了我爱喝的红枣汤。  相似文献   

20.
感谢18岁那年的远行,它让我明白,有些人生必得经历挫折,有些花必得等待春天。虽然有的花儿春天来得晚一些,可每一朵花儿,必有自己开的模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