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数学教学中,倾听并不局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包括通过数学内容与古人建立联系,即“倾听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放、包容地对待古人的数学见解,站在古人的立场看待数学知识。“倾听历史”除了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更为深刻的认识,还在教学中发挥了数学史的德育价值。“倾听历史”的做法包括:分析古今差异,理解数学知识;探寻古人错误,提升学习信心;体悟古人思想,把握数学本质。  相似文献   

2.
"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在《二十四史》正文中被征引了十八次,频率相当高。但古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的译文,今人(译者)对这句话的理解虽然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又与古人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有下列三种情况:一是正文理解不误,译文也不误,凡9例;二是正文理解错误,译文也跟着错误,凡4例;三是正文理解正确,译文却理解错误,凡5例。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常用文言虚词、诗词和句式;学习古人语言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分;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品位;从古人言行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情操;接受情的感染和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古人智慧之土圭之法”是“综合与实践”新增的主题活动内容。通过学科融合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数”说二十四节气,发现数学规律;品味经典古文,探究土圭之法;制作简易圭表,感受土圭奥妙;课后拓展延伸,理解古人智慧。  相似文献   

5.
《资治通鉴》当中曾提到了冬季“桃、李华”一句。那么如何理解“桃李华”呢?笔者认为应当从古人认为的祥瑞或灾祸因素,即后世所谓的谶纬思想以及自然因素这两方面来考虑。按照古人的理解这是一种灾祸;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出发,汉朝出现“桃、李华”现象也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正>一、语文课堂洋溢"读之美"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的重要性。多读才能理解,使文章自现;多读才能学会表达,使人下笔有神。不仅古人这样启示后人,现代的教育家、语言学家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要  相似文献   

7.
张全忠 《考试周刊》2012,(18):32-32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要从内容编排、学习方法、情感教育上下工夫,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通过欣赏古人,理解古人,学习古人,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传承文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南宋人的法观念在南宋的司法实践中充分地予以展现,其对法的理解外延较为广泛,既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也包括家法族规等非国家制定法。中国古人对法的理解是一种大法律观、大规范观,这种法观念满足了南宋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和谐、纠纷化解做出积极贡献。本文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判例为主要依据揭示古人对法的理解,再现古人法观念,以期对当代司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单元教学要求:一、让学生理解文天祥的爱国情怀;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和侯嬴等人以死报恩的思想感情;理解古人的尊师爱弟子的思想感情。二、进一步了解《史记》这样的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了解正史、逸事、序言与赠序等不同文体的特征。三、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使学...  相似文献   

10.
高中阶段的学习丰富而精彩,通过学习语文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同时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古诗文内涵,体会古人的情感,品味古人的风采。作为一名高中生,我通过反复地涵咏诵读古诗文,强化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达到与古人情感的共鸣,品味古人的真性情,最后通过与古诗文节奏的互动,彻悟古人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与白话文有很大不同,特别主题显得深邃。学生既要理解文言,又要突破时空隔阂,体会古人情感,认识并理解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信息是比较困难的。文言文这种特殊文体特点决定文言教学和主题教学两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2.
理解真好     
理解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理解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纽带,理解是人与人心灵的默契,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合力,正如古人所说的“人心齐, 泰山移”。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免不了要了解课文的出处,在了解时,往往会遇到有些书名难于理解,这就需要大体上了解古人书名与作者、编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古人给书取名的一般方法。现把新编部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牵涉到的古籍介绍一下。一、以作者的名字题名 1.用字题名:王勃,字子安;李白,字太白;魏禧,字叔子;袁宏道,字中郎;李商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大声诵读,反复吟咏,容易入情入境,帮助理解;多次默读,可以集中注意力,读与思结合,加深理解。不论朗读、默读,都可通过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同时训练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初中文言诗词中不少作者在姓名后还有字号,比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那么,对古人的这些名、字、号应该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评点,蕴含了深刻的解释学思想。作品的意义存在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还是存在于读者的理解中,读者能否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这都是金圣叹在评点中思考过的问题。在金圣叹那里,人都有"至诚之性",读者应当能够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但由于作者创作情境和读者理解境域的复杂性,重建作者创作意图在实际上又是不可能的,也是无从判断的。面对这一困惑,金圣叹提出,读者要"眼照古人",以自己的理解去迎合作者的意图,"与古人捉笔一刹那顷精神,融成水乳"。  相似文献   

17.
    
钟申昌 《当代学生》2011,(24):47-48
我承认自己是个浮躁的人,也承认自己是个粗心的人。古人为读书悬梁刺股,我做不到;古人为读书凿壁偷光,我做不到。我甚至是一个无法始终对读书充满兴趣的人,但我这样的人,也并不拒绝读书给人带来的快乐。我没有古人"一卷书、半盏茶"的闲情逸趣,我耐不住寂寞。我所能做的,只是在兴致高昂的时候,翻开某本书,或靠在床头,或席地而坐,细细品味这字里行间的情趣。也许我会读错字,也许我的理解差之千里,但  相似文献   

18.
在“互文”概念形成之初,古人对互文的理解是含糊的,不成熟的。现有部分学者从古人所举互文之例出发,以古律今,强把变文同义等现象拉入互文范畴,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悟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学生不能把一篇文章读通读顺,谈何理解,反之,如果学生能够把一篇文章读得有声有色、人隋入境,说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可见,朗读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20.
古人写诗作文常常因为某种需要(字数、声韵、句式等等),把一个词语加以割裂,只用其中的一部分来称人或事物,这就是“词语割裂指称”现象。这是古人的行文习惯,但给我们今天学习和理解古诗文带来一些困难,特别是对古人古事与其出处不了解的话,还会产生误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