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历史小说里流淌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的基因,但是新历史小说家改弦更张,易帜换旗,把笔触伸入历史的领域,以虚构的手段还原历史,以民间的历史观念评判历史,嘲讽、消解与颠覆历史,《故事新编》在新历史小说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使人们对新历史小说也有了一个全新的审美感知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对鲁迅《故事新编》的八篇小说的喜剧特色的解析,使人们对中国传统中的神话英雄(从女娲到后羿、夏禹)与对圣人们(从孔子到庄子、老子、墨子,以及伯夷、叙齐)作了一次全新的审视。在《故事新编》中,作把这些英雄和圣人从神圣的高台上拉回到日常生活中,抹去了他们头上绕之不去的神光,还以常人、凡人的本相揭示了他们身上的矛盾和遭遇的尴尬与挫折,以及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展示出鲁迅无羁的艺术创造活力,从而彰显出《故事新编》之于当代学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故事新编》实乃一种互文体。八篇小说打破时空界限,古人与今人,古代的文本,现代的情景,甚至外国的语言都聚合于同一平台。此外,它还习惯用喧闹的方言俗语以及各种形式的插科打诨,以表现不同人群的意识形态差异,造就一个拥挤杂乱的互话语空间,一个众声喧哗的弹性环境,从而赋予语言或意义一种不确定性。所有这些虽呈现互异性,但又都有机地统一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4.
虽然在新历史小说中存在《故事新编》的遗传基因,但由于小说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不同,小说家的审美趣味与道德成规不同,以及小说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完成了《呐喊》、《彷徨》两部现代题材小说创作之后,在继续开掘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同时,企冀用历史小说的形式描绘“中国人的脊梁”式人物。当他进行这种正面描绘的时候,却发现了民族脊梁上的精神负累,历史的混沌性与历史的清晰性相混杂;发现了主人公自我确定的艰难,自我确定的庄严性与滑稽性相结合。由这两个发现形成的悖论组合的艺术张力,使《故事新编》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虽然在新历史小说中存在《故事新编》的遗传基因,但由于小说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不同,小说家的审美趣味与道德成规不同,以及小说家的价值取向与精神状态不同,使《故事新编》在新历史小说中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艾凡赫》为对象,探讨了司各特历史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史诗性。作者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矛盾,再现出时代的本质特点与历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创作总是与他的生命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创作于作家生命中苦闷、孤独的时候。完成于鲁迅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新编》必然与他晚年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也必然反映了鲁迅对某种创作道路的执著探索,这条道路是不同于《呐喊》、《彷徨》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整体风格庄严而又荒诞,突出体现了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不仅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也是他借以突围生命困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故事新编>包括故事八则,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故事新编>创作方法的问题上,争议是颇大的.有人认为它是浪漫的主义的,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总之,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故事新编>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反映现实存在的问题,既有浪漫主义的描写,也有现实主义的反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刘震云历史小说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刘震云分别以小说和杂文的形式显示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知,并由此形成了历史循环观。在历史小说中他们又都从世俗化入手,以喜剧的方式解构正史的崇高;他们笔下的知识者形象“狂人”与小林皆构成了时代的卡里斯马典型,二者面貌有异,却显示了作家共通的精神血缘。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中知识分子是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但二者的创作主旨完全不同,鲁迅否定和拒绝了传统文明,强调和突出了现代文明。而沈从文与之相反,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完全放弃了“五四”文学的主题和灵魂。  相似文献   

13.
《十字街头》是“左联”机关刊物之一,鲁迅参与了主编工作,并在刊物发表诗、杂文、通信等计11篇。鲁迅以《十字街头》为阵地,抨击国民党对日不抵抗政策,揭露其派系斗争和奴化教育政策,批评明显倾向国民党统治的文人、政客,扶植革命文学青年,给予《十字街头》这一刊物以战斗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可以说鲁迅和托尔斯泰都是农民的代言人,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曾经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他“真实、热烈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鲁迅和托翁的小说中都充满了对底层社会人民的同情和爱。本文将对《祥林嫂》和《穷人》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杰符什金·瓦尔瓦拉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并在主人公形象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以鲁迅的乡土小说为代表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体现了作家们觉醒后对封建传统文化的背离和反叛,贯穿着"失乐园"的忧伤与痛苦和"复乐园"的甜蜜与希望,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卡夫卡的作品在反映社会,表现人的生存处境上所运用的手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为他们都运用了怪诞与真实相结合的手法来传达自己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慨;不同之处具体则表现在怪诞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上:鲁迅表现为真实之中的怪诞,而卡夫卡则为怪诞之中的真实。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其原因,对认识这两位作家所处时代人生困境的世界性、世界文化的异同性以及当下社会现实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考评了清代狭邪小说的艺术渊源、发展阶段、内容及艺术特点,很多观点至今仍泽被后人。但鲁迅的狭邪小说观还具有局限性,他对狭邪小说的滥觞之作、成因、阶段性变化原因及使用方言写作等问题的论述都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