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是小说的重要因素,但以往的小说家和读者并没能正确认识文本中的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当读者阅读小说时,往往认为自己就是文本唯一的叙述接受者。随着叙事学的发展,当代维吾尔小说家已深刻地认识到叙述接受者与读者的区别,他们在作品中想方设法制造各种叙述接受者,使文本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付琦 《培训与研究》2007,24(4):35-37
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来分析面临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撰写英语求职文书中遇到的问题。指出求职文书的叙述者应从充分了解叙述接受者,充分考虑叙述接受者的需求和正确看待与叙述接受者的关系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达到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传播者千方百计地在电视传播中模拟人际交流方式,以形成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我-你”关系。主要方法有声画层面的受众缝合、节目层面的受众互动及频道层面超级叙述者的话语引导。  相似文献   

4.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刀疤>中的独特叙述方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特征.小说中"刀疤"故事的叙述者将相互对立的人物身份对调,隐藏了自己叛徒的身份,以英雄的视角进行叙述,从而颠覆了正常的叙述视角机制,具有修辞效果.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以及叙述接受者的间接干预,小说产生强烈的反讽.  相似文献   

5.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自我小说《头发的故事》和《在酒楼上》凸显了叙述者的特征,即采用叙述代言人的方式来结构全文。叙述者与接受者身份的相互转换、作者自我的分裂和人物限制视角的使用,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叙事策略上的高明之处,为自我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叙述者、人物与隐含作者之间复杂关系的考察,揭示纳博科夫在处理叙述者问题时的独到之处.纳博科夫的不可靠叙述者不能简单地归入智力低下或道德败坏者之列.他的不可靠叙述者凭借着与人物的高度相似性,用高超的叙述策略来左右读者.看起来简单的《普宁》需要读者精细的阅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普林斯、布恩等人对叙述、叙述者及叙述接受者等理论角度,分析了约瑟夫·康德拉的《黑暗的心》。该作品的叙述角度复杂,叙述方式独特。在这部小说中,约瑟夫·康德拉采用了小说中的人物马洛,作为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观察者、参与者和叙述者,使该小说更具有真实性。本文同时分析了小说中故事内叙述者和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多以第三人称展开全知叙事而缺少第一人称叙事,与西方同时代小说及中国文言小说比较而言这是比较独特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既有小说艺术本身的原因,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无关系。白话小说中的叙述者、接受者及被叙述者的特定性当是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多以第三人称展开全知叙事而缺少第一人称叙事,与西方同时代小说及中国文言小说比较而言这是比较独特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既有小说艺术本身的原因,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无关系。白话小说中的叙述者、接受者及被叙述者的特定性当是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经历了由“我”到吕纬甫到老发奶奶的三次转换,而叙述事件的相因而连,人物的行动元与角色兼具,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视角的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相合而用,叙述者与接受者身份的相互转换,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叙事策略上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1.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能性。这一结构方式能够突破对作家的限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一般阅读状态下读者的姿态。赋予读者以叙述上的参与与阅读时的对话姿态。双层叙事使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展开对话而与第二叙述者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一方面参与叙述建构,另一方面保持对叙述的批判与思考,形成一种“间离化效果”,是能够将读者引向深入思考状态的理想叙事方式。余华与肖洛霍夫的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双层叙事结构的经典范本,同时他们在具体叙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但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2.
伴随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突显而来的是各种读者概念的出现。本文主要分析西方接受反应文论中有代表性的读者概念,它们是里法德尔的“超级读者”,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和艾柯的“标准读者”,指出这些读者概念在理论上的成就以及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文学创作活动是文学创作主体将自己的存在经验与生活感受形式化,并因此而体味某种或某些价值的过程。文学创作主体与潜在的读者进行文学交流是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种基础性的交流行为。在这一行为之上,文学创作活动还可以显现为其他形式的交流行为。文学阅读活动也显现为读者与潜在的作者(潜在的文学创作主体)之间展开的一种交流行为,即"阅读—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14.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主体部分的回忆录中选择强奸犯亨伯特作为叙述者,开启了后现代小说向微型叙事、局部叙事和小人物叙事转变的趋势,用他的不可靠叙述来迷惑、考验读者,同时又让他在美化自己时戏剧化地暴露自己。揭示出主人公和后现代经验中特有的自恋和精神分裂倾向,使读者有机会摆脱亨伯特的蛊惑,对回忆录进行独立阅读和阐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大众传媒时代的儿童文学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一方面,儿童文学面临着大众传媒对儿童和文学的双重消解。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方式,儿童审美趣味和心理特征,以及阅读媒介的种种改变,也为儿童文学的发展和提升造就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北迁季节》具有深层的文学底蕴。小说通过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叙述者的菲勒斯的"在场"和欲望表征的缺失,融汇成作者塔耶布复杂的人生观,其菲勒斯的表征就是《北迁季节》的底蕴。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有助于揭示塔耶布漂浮的能指,这对《北迁季节》传统纯粹的后殖民视觉的解读是一颠覆。  相似文献   

17.
都市报是当前中国报业里发展最迅猛的一类报纸。他的受众观表现出以读者为中心等许多新特点。在传播内容上充分体现读者本位思想,在报道方式上同国际新闻业务接轨。  相似文献   

18.
一部小说对叙述人的选择是十分慎重而又复杂的,而小说《孔乙已》则是十分典型的一篇.在对前人探讨的基础上,以《孔乙已》为例,从叙事线条、叙事眼光及叙述分析的具体操作为切入点,从《孔乙已》的叙事者究竟为何人,作者将其作为叙述者的意图又何在作为探讨的中心,重新作了进一步的深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深入分析了文学语篇的多重结构和动态交际过程,该过程涉及作者、隐合作者、叙述者、角色、读者、隐含读者、听述者等。根据文学语篇的这种特有交流特征,作者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说书人”与《汤姆琼斯》中的叙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的“说书人”与《汤姆·琼斯》中的叙述者在叙述特征上享有共同点,即以第一人称自称和拥有全知的叙事视角。文章运用日奈特有关叙述者"交际功能"理论,从叙述者与读者沟通的方式和程度两个方面着重剖析两者的差异,并试图从创作动机上探寻差异的根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