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一生,酷爱史学,于史学成就亦最大。在中国传统的封建旧史学向近代的资产阶级新史学转化的过程中,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严厉抨击旧史学;努力介绍西方的新史学,并写出了一批崭新的史学论著,在近代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史学研究等方面开拓了一条新路,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批判传统史学中创立新的史学理论梁启超一向把史学研究和提高国民素质、解救民族危亡。求强求富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只有史学才是“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①。欧美之所以强大,史学发达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近代所以落伍,史学没有跟上…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史学的奠基人,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至今仍有研究的价值,它不仅是史学理论问题,还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思考与探求。 一 梁启超早年以激烈批判传统史学闻名,其代表作是1902年发表的《新史学》,他把旧史学的问题归纳为四弊二病三恶果,认为中国史学之所以不能象近代西方史学那样成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推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兴起,是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一代先进的史学工作者探求史学“究当世之务”的结果。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新史学具有以进化论史学代替传统鉴戒史学的特瓦,以及史学为现实服务的明确目的。  相似文献   

4.
谈中国近代史学的演变,总绕不开梁启超,尤其是他的《新史学》,对传统史学所带来的震荡效应,至今余波荡漾。吾国史学在经历近代百年的变化,此一吸收与反思的过程中,究竟所谓“新史学”的观念带给中国近现代史学何种面貌?又产生了何种影响?这是值得吾侪深思的大哉问!梁启超及近代史学的前辈们,无论直接或间接引进欧美、日本的近代史学方法与观念,其目的均在借异域之学改造旧史,以达其所谓之“新”。然而,在新、旧二分法下,往往是以西方史律衡绳吾国旧史,如此关照下,旧史仿佛“镜中之妖”,史家本人于镜中观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旧史,绝非传统史学的原貌。梁启超的学术思想素以多变著称,其史学的变化深受时代环境及知识来源的影响。本文非全面性检视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反聚焦在其“新史学”倡议下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如采进化主义观点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对史学定义的游移与多变性以及向传统史学的复归等议题。梁启超史学的诸议题,提供我们对现代中国史学的多元想象。  相似文献   

5.
程群 《历史教学问题》2004,(6):50-53,25
自古代迄近代 ,文史不分 ,文学兴也 ,史学兴焉。近代以降 ,乘启蒙之风 ,浴理性之光 ,追科学为楷模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分立 ,历史学打着真实、考究、实证、客观的旗号闹出许多巨大的声势来。声势之威猛 ,足以在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诞生近 2 0个世纪之后 ,又催生了一位西方近代史学之父———兰克。因此 ,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二十世纪业已终了。在这个不曾冠名为“历史学的世纪”的世纪 ,兰克史学不仅遭到了新史学的挑战 ,而且与新史学一起遭遇了“新新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挑战。何以有“科学”的兰克史学 ,却遭到…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在对传统史学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史学的热情介绍基础上,他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倡导“新史学”;他将进化论引入史学并重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传统史学结束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在理论上的初步确立。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梁启超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性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世言史家之书法,其义过于狭隘,对其研究,亦往往流于形式主义,道路越走越窄。本文拟就书法之涵义略述浅见,以求专家指教。 世言史家之书法,盖从《春秋》书法来。在中国史学史上,学者似乎皆由《春秋》之书法而论及他史之书法,历代相因,绵绵不绝,使之成为一个不可改易的老传统,不可不涉及的大问题,似乎成为中国之史家的“独一无二之天职”,“独一无二之能事”。何谓书法?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在本世纪初所著《新史学》中,曾专门论过书法,他说:  相似文献   

8.
“新史学”的提出,是近代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对“新史学”酝酿与诞生之际的社会契机等重要问题进行充分的解释,对于把握新史学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清楚地认识整个世纪更迭之际的史学嬗变现象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傅斯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史学思想的主要源流是:一、继承传统乾嘉考据学思想;二、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思想。他将两者加以融合,找到了中西史学的结合点:强调直接材料,从而使西方的史学理论、科学方法移植于中华传统史学的沃土中,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新史学的转型,反映了中国新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 史学思潮史学思潮是史学发展过程中在思想领域最活跃的表现,它最能反映史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20世纪的中国史学,前50年思潮迭起,或接踵而兴,或齐流并进,推动着史学的发展;后50年则思潮时隐时现,似无却有,影响着史学的发展。概括说来,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学有三大思潮:“新史学”思潮、新历史考证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新史学”思潮 “新史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的前三四十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金毓黻在40年代就指出:“倡言新史学之建设,始于梁启超,而何炳松尤屡言之而不厌。”①这确是指出了“新史学”思潮的主要趋…  相似文献   

11.
粱启超创立的新史学对近代中国的史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粱启超史学思想发展形成的漫长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史学理论的继承时期,新史学思想的酝酿时期、形成时期、完善时期。每一阶段粱启超的史学思想都有其独特的光辉点。  相似文献   

12.
发轫于20世纪上半段的中国近代三大史学主潮:新史学思潮、疑古思潮、马克思主义史学都与日本的近代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中国近代三大史学思潮中的日本影响因素这一课题,国内外学术界的已有相当的积累,体现了中日史学交流研究的深入与繁荣。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学者们潜心探索。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创立的新史学对近代中国的史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梁启超史学思想发展形成的漫长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史学理论的继承时期,新史学思想的酝酿时期、形成时期、完善时期。每一阶段梁启超的史学思想都有其独特的光辉点。  相似文献   

14.
下篇(198-1994)文学接受与阐释80年代中期,由于“新技术革命对中国的挑战”之刺激,遂使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针对性地展开了广泛地讨论。这是国人在新的历史时期谋求国家出路一次深沉地思索。“弃旧图新”成为关注的主题。在史学领域,建立“新史学”的要求应运应时而出。虽然,论者认为,“新史学”不自今日始: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是唐代史学的改革;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清代的新史学;梁启超也曾写过一部《新史学》;李大别的《史学纲要》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部著述。但是,“新”与“旧”系相对而言,随着…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史学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新史学”以来,中国史学的叙事性传统趋于萎缩,从而弱化了历史化的传播功能,因此,史学振兴的途径在于复兴传统的历史叙事,充分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大众化消费产品的生产,同时应该建立旨在史学社会化的“应用史学”学科,并从学术机制上予以积极扶持。  相似文献   

16.
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陈黻宸对史学的本体化、客观性和科学性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其史学思想在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基础上,又吸收了一些西方史学元素;陈氏对史学理论及方法论有独特见解,并形成了自己写作新史的方法,因而,其在中国近代“新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本从史学观、史学方法论、史料观三个角度对20世纪上半叶“新史学”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它们对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主要影响,旨在揭示在“新史学”视域下中国教育史呈现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在对传统史学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史学的热情介绍基础上,他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倡导“新史学”;他将进化论引入史学并重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传统史学结束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在理论上的初步确立。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梁启超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性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君史"与"民史"之争为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年的中国史学界热议话题。新近整理出版的四部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义中,屠寄的讲义已多少染上了一点民史的色彩。陈黻宸的讲义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公理与公例,专门讨论"社会之原理",是对君史的一种对抗。王舟瑶置学术史于第一位,也有疏离君史、接近民史之意。但王舟瑶认为旧史学中有君亦有民,不能引申为旧史学只是君史。汪荣宝大讲清代政治、军事和外交,叙述爱新觉罗一姓之兴衰,所编讲义基本上可以认定为一部清朝君史。于是,我们观察到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编纂民史者,反对摒弃旧史学;撰写君史者,又深谙新史学。君史与民史在京师大学堂的讲台上共同演绎了史学的变调。这或许不合乎人们固有的印象与想象,但却可能更接近清季史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20.
当中国史学即将告别 2 0世纪的时候 ,人们回首本世纪初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 ,总忘不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垣、陈寅格、傅斯年、顾颉刚等几位史学大师为推动中国史学近代化所创树的赫赫功绩。他们承前启后、汇通中西 ,吸取近代科学的营养 ,开辟了史学的新时代 ,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其中的陈垣先生则以论证缜密、建树体例、融会贯通的新史学考据独树一帜 ,在宗教史、历史文献学、元史诸领域进行了精深的研究 ,作出了典范性的贡献。  一、一位爱国学者的不倦追求陈垣 ( 1880— 1971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