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也是星     
他不是整天怨天尤人、小肚鸡肠的男孩:他也不是整天叫“爽”喊“酷”、大玩深沉的男孩。他不一定是团员,但也一定不是一听“爱国主义”“雷锋精神”就皱眉头的后进少年。他不一定是班干,但也一定不会对班级的事情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不管发生什么,他都会站在浪之头、峰之顶,“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不一定是所谓的“好学  相似文献   

2.
短文的分量     
文章的分量不是以字数多寡篇幅长短衡量的。当年梁启超向清华研究院推荐陈寅恪为导师,校长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问:“那他总该有大作吧?”答:“也没有著作。”曹为难:“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对曰:“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体育爱好     
庄再迪 《高中生》2014,(1):63-63
有4个人在一起谈论体育爱好问题。第一位是男士,他说:“我知道白小姐不喜欢羽毛球。”第二位也是男士,他说:“我喜欢足球,但我不是何先生。”第三位是女士,她说:“有一位男士喜欢排球,但他不是李先生。”第四位也是女士,她说:“我喜欢网球,可惜赵小姐不喜欢。”  相似文献   

4.
王树人 《华章》2011,(8):53-53
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编辑赵景琛曾翻译过一些外国作品。但由于他对外文不是十分精通,所以他的译作中时有“笔误”出现。一次,他将“银河”误译为“牛奶路”;还有一次,  相似文献   

5.
短文的分量     
章的分量不是以字数多寡篇幅长短衡量的。‘当年梁启超向清华研究院推荐陈寅恪为导师,校长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问:“那他总该有大吧?”答:“也没有作。”曹为难:“既不是博士,又没有作,这就难了!”对曰:“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让一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在他看来,哲学就是探讨存在,但他关注的不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而是人的存在即自为。自为的特征就是“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一句话,就是自由。  相似文献   

7.
这里讲两个故事。一是郑板桥尊师。郑板桥是清代大书画家,“杨州八怪之一”。有一次,他在一家画店看到一幅墨竹,落款“郑板桥”。这不是他的作品,但画得不错,他买下了。  相似文献   

8.
殷永纯是一名北京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2000年9月,他出人意料地辞去京城某报记者的职务,来到安徽利辛的一所乡村民办学校当上了一名不计报酬的“孩子王”。殷永纯放弃城里优裕的生活,这究竟是为什么?“他是个冒牌货,不是个流窜犯就是个骗子,但绝不是北大学生。”人们在惯性思维驱使下,开始核实,开始“打假”,可谁知,这一“打”,打出了一个知识英雄。  相似文献   

9.
应该试试     
我突然发现说话无益,——说话不是一切。我正在和一位青年谈话,他的考试成绩出来了,他想到河边走走,以避开开罗的喧闹和消除复习考试的疲劳。他对我说:“你给我什么忠告?”我说:“在什么事情上?”他说:“在任何问题上。”我说:“你以为我了解一切?”他说:“当然不,但你懂得比我多。”我说:“不错,我知道的比你多些,但你想叫我给你哪方面的忠告呢?”他说:“我在假期做些什么?”我说:“如果你工作,那就不是什么假期了。我要是像你,——我曾经像你,我就只读书。我读很多东西,慢慢地读,这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但我们并不懂得它。”我们讨论了好多问…  相似文献   

10.
鬼屋     
无论你何时醒来总有一扇门关着。一对幽灵般的夫妇手牵着手,从一间屋子走到另外一间,一会儿把东西提起来,一会儿又把它们打开,不停地确定。“现在我们离开它了。”她说。他又补充道, “噢,但它还在这儿!”“它在楼上,”她嘟哝着。“也在花园里。”他悄声说。“安静,”他们说,“否则就惊醒他们了。”但不是你弄醒我们的。哦,不是。“他们正在找他;他们正在拉上窗帘,”一个可能说,然后继续看上一两页。“现在他们已经找到它了,”一个将很肯定,  相似文献   

11.
鸡不知道     
一个人有心理疾病,他老以为自己是一粒玉米,看到鸡就跑,生怕鸡把他吃了。他的朋友把他送到了心理医生那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医生准许他出院了。忽然,他看见了一只鸡,很害怕。医生鼓励他,说:“别怕,你是人,不是玉米。”那人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是的,我知道自己不是一粒玉米,但那只鸡不知道呀?”鸡不知道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师用当时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但效果并不如预期所料,律师不是全国最有名的,商人不是最富开创性的,公务员不是全国最优秀的……一天,他带着7个学生外出实习,路过街头的时候,看见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在乞讨。“你要钱干什么?”他问。“买衣服。”“是给你自己穿的吗?”他想问个究竟。“给奶奶穿,她快冻死了,还没有一件过冬的衣服。”“还差多少钱?”“15英镑。”教师二话没说,掏出身上的钱塞在孩子手里:“孩子,天冷,快回家吧。”第二天,孩子和他穿着棉衣的奶奶出现在教室门口。20年后,这7个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有一个白手起家…  相似文献   

13.
再听水手     
有一位智者正在被人们无情地遗忘,他就是台湾歌手郑智化。我不是追星族,无意收集这星那星的小档案,但我知道郑智化是个残疾人,患小儿麻痹症所致。事实上他并不会作曲,甚至连简谱都不识,但他心中有歌,并且渴望高唱,他那些脍灸人口,足以流芳后世的好歌正是这种渴望的产物。感谢他有个好朋友,那位朋友悄悄地将他那些几乎是无意中哼出来的曲子记下来,从此让我们认识了另一种声音,另一种灵魂。据说郑智化的成名作《水手》,就是这样诞生的,从此“郑智化”这个名字风靡海峡两岸,传遍大江南北。但郑智化不是披上了商业外衣的“歌星”,他是真正的歌手,是诗人,是太阳,是医生。“歌星不是星,歌星是流星”——当我们听厌了过多的平庸之作,被无病呻吟的旋律折磨得无病呻吟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对“歌星”二  相似文献   

14.
有一天,一位男同学来到办公室,愁眉紧锁地说他有个上课说话的毛病,只要一上课,他就开始找“话源”,前面不行就后面,左边不行就右边,致使经常被老师叫起或请家长。他说他其实自己也不是很想说话,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有人开玩笑,说他是“语言多动症”!听了这位既单纯又冒着灵气的男孩儿的自述,我不由得笑着对他说:“暂且不论你这算不算是一种毛病,也不论你这是不是‘语言多动症’,但至少是一种精神不集中的表现,对吧!”他点点头……“那么你为什么精神不集中呢?”“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师讲的你都会了呢?”“不是!”“那就是老师讲得不好?…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文本(一)“风雪夜归人”,究竟是“作者”归,还是“他人”归?笔者认为,“归人”不是“作者”,而是“他人”。理由有三点:1.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宿”意为借宿。它告诉我们,作者是因遇上风雪而借宿芙蓉山主人家的,这就表明他是“客人”,不是“主人”;他是“路过”,不是“回家”。因此他只能是“旅  相似文献   

16.
钓鱼     
三个月前,当爷爷专程去阿拉斯加钓鱼的时候,爸爸说他也要带我去钓鱼。“星期一,我一下班就去。”他说。但星期一晚上他加班,很晚才回家。“星期六吧,一定。”他说。但星期六我们的狗病了,我们只好带它去看兽医。“从现在起一个月后的星期天,6月21日。”他说。但那天到来的时候,他忘了。我也忘了。“别人的爸爸带他们去钓鱼。”我说,“别人钓到许多许多鱼。”“别抱太大的希望。”他说“,我不是这个世界最优秀的钓鱼选手。相反,我有可能是最糟糕的。”第二个周二的晚上,爸爸和我下西洋跳棋。“爷爷从阿拉斯加寄来一张照片给我,”我说,“等会…  相似文献   

17.
爱心遮过错     
周之夫 《师道》2002,(9):42-43
《圣经》说:“爱心遮过错”。初看此话,尚觉不出其中的哲理。但几经历练,便慢慢感受到它内蕴的滋味。最开始是读鲍叔牙与管仲的著名故事。两人合伙经商,管仲多取利润,鲍叔牙说:“他不是贪,是因他家里穷。”管仲经商失败,拖累了鲍叔牙,鲍叔牙说:“他不是无能,是因他时运不济。”管仲三次做官被辞,鲍叔牙说:“不是他不长进,是他运气不好。”管仲三次出征都临阵脱逃,口碑很差,鲍叔牙说:“不要骂他胆小鬼,他是  相似文献   

18.
有一天,我们收到一位同学的求助信,他说他活得有点窝囊,每天一走出校门就被一伙同龄人索要“保护费”,还经常挨打。在信的末尾,他写道:“如果你们不能想出好办法,我就去拉一帮人,铲平他们!”多么令人心惊的校园暴力!我们当然有“好办法”帮那位同学解决问题,但我们知道,这绝不是他一  相似文献   

19.
“砰!”的一声,门被狠狠地关上,背着书包的他直奔楼下冲去。我敏感地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大喊一声:“站住!”并紧追下去。追到他,我拿出班主任的权威先发制人:“了不起了,跟老师生气,往家跑了!”“不是生气。”“不是生气是什么?”我反问道。孩子不说话了,突然他边哭边喊边跑:“我穷、我笨、我什么也没有好吧?”担心发生的终于发生了,我没拉他,但我用低沉的声音留住了他:“回教室,别让英语老师误会伤心,我送你回去,装着没事一样。”孩子迟疑了片刻,跟我走了。  相似文献   

20.
大师之大     
朱晖 《教师博览》2009,(11):17-17
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恪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