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茶是“国饮”,博大精深,包含着一种文化一种哲学。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我读张炜这篇《父辈的视角》,便如独品一杯酽茶,一杯关于父辈的酽茶,得到的不只是一种对于“父辈视角”的理解,更是对于一段基于父辈视角之后的沉甸甸的民族文化以及在这种民族文化冲击下如何更好生活的沉思。作家张炜的笔触是雄浑而稳健的,这篇散文也不例外。文一落笔,便奠定了它深厚而值得咀嚼的基调。“在记忆中,我们对老一代的见解很多地方是排斥的。这种排斥不仅是源于情绪,而且还来自理性。”理性的东西是耐人寻味的,这便如茶,只能在慢慢品味中才…  相似文献   

2.
关于词语教学的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体会意境,感受词语,灵活运用是重要前提理解是关键,多读多背是手段。把不明白的词语的意思查找出来,再读,读熟。同时可以要求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词语的意境初步体会出来。如“炊烟袅袅”就可以想到乡村天空中飘散的如烟如尘的轻烟等一些画面。最后要求背诵下来,从而达到吟诵之目的。因为吟诵可以直感语言的音韵美,无论白话文还是古文,都可以通过吟诵来体会汉语脉脉的含蓄,清丽的婉转,学生沉浸在这样的语境中,文章的意境可以浮于目,现于心。耳濡目染,自然是润物酽酽。二、运用语言,形成佳句,合作学习是好办法这里的合作应该是同学和…  相似文献   

3.
每读鲁迅的文章,如同于暗夜里看到冲天燃烧的火焰,于沉寂中听得揭竿而起的呐喊,于隆冬时触及漫天鼓荡的春风,那股鲜异浓烈之味,使人如品酽茗,如饮陈醪,顿生酣畅淋漓、回肠荡气之感,且久而弥笃。  相似文献   

4.
学会读书     
读书其实也有读书的学问,正因为如此,才有读一部好书有如交一位好朋友之说。   我最爱读的书不是那些文坛上最走红、最流行、最畅销的长篇巨著,而是些有着真知灼见的小篇什,有时也迫使自己读一些世界名著,但常半途而废。原因是那些名著代表的仅是译者的水平,也有读二至三遍的,如《红楼梦》《羊脂球》《茶花女》,其情其景常感动得我淅淅沥沥地哭泣,有时甚至扑倒在地,落花流水地哭,可见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除这些之外,读的更多的是业务书籍。   我常想,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人间世事,难免孤陋寡闻,“胸中卷帙浩繁,挥笔…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呢?我认为,由“读”入境、汇境,最后上升至造境,即所谓境由“读”造。一、入境入境往往是从吟诵开始的,这是一种心、眼、口、手并用的传统的阅读方法。吟诵可以直感语言的音韵美,无论是白话文还是古文,都可以通过吟诵来体味汉语或清丽婉转或火热的直抒胸臆,深沉的扼腕叹息。学生沐浴于这样的语境中,文章的意境就可以浮于目、现于心,久而久之,目染心感,自然是润物酽酽。我常常激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意境美,再通过吟诵这一媒介…  相似文献   

6.
拙在本刊2001年第10期刊出后收到了几位读的来稿来信。首先我应当感谢广大读对“问题之鉴”栏目的关注和支持。我特别欢迎广大读与我商榷,或对我的观点进行批判,还是那句话,真理越辩越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表示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认识角度,因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只要他是在认真深入地思考问题,那么就一定会有自己明确的答案,无论这个答案是否正确。所谓“不讨论还清楚,越讨论越糊涂”只能说明自己认识上还不到位。而“越学越糊涂”,“越学越不知道该怎样做”,只说明还没有学通,必须加强学习。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旧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威尼斯》练习四把下列四个句子称做修辞上的“词语移用”: 1.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2.颤着酽酽的歌喉。 5.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 4.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  相似文献   

8.
小瑜从7岁开始,父母便让他自个儿洗澡、洗衣服,洗完后,还要自个儿拿到外面晾好。天天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瑜逐渐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父母工作忙时,他便学着煮饭、炒菜。尽管有时水放得少,饭被煮焦,有时炒菜多放了盐,咸得难以下咽,父母还是极力称赞他的懂事和进步,并及时给予指点。渐渐地,小瑜衣服越洗越干净,饭渐煮渐好,菜愈炒愈合口味。现在,小瑜已读五年级,已能自己买菜煮饭。父母偶尔出差,他也能自理生活,不需父母操心。刚开始,教师的家属对此议论纷纷,都说小瑜的父母太狠心,就这么一个儿子,宠都来不心,…  相似文献   

9.
正私悦读想要说个故事给你听,用文字、用影像、用音乐。一字一句地念,一帧一帧地放映,一段一段地弹奏。就这样缓缓的,不着急。原来慢,才能渗得深;原来最好的时光,如流水般悠长,如月光般宁静。为什么要读?1.带着恋物笔记上路,你会发现生活越读越厚,时光越写越长。2.包小丹主编和小美、CUTE的倾力推荐,是我无法抗拒它的最大理由。  相似文献   

10.
周彩芬 《考试周刊》2011,(68):51-52
常言道:化妆的最高境界是若无妆般自然,表演的最高境界是如生活般自然。我想“自然”应该是所有表达美的最高境界。朗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也是表达美的一种形式.所以离不开“自然”。而每每听课,有时听到同学们面无表情地读,有时是眉头紧锁故作焦虑地读,得到的不是赞叹与动容,  相似文献   

11.
元曲之美     
肖琳  刘莉 《课外阅读》2006,(6):36-37
唐诗宋词元曲,但曲远不及前二声名远播。曲原是歌咏之作,我们如今看到的多是话本学,所以画楼红袖酽酒清风明月之下的曲之美,我们再也看不到,只能读元曲,静默地想,歌女吟咏,琵琶为弦,罗袂生香而舞,将是怎样的享受呢?  相似文献   

12.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数理化》2005,(1):30-30
为什么我们有时不太愿意学习呢?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头!学习方法不对头的人,就容易走进不良的学习模式: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越学不好→越不爱学→越不会学.而掌握和运用高效学习方法的人,就会步人快乐的良性学习模式:越会学→越愿意学→越学得好→越愿意学→越会学.你喜欢哪种模式呢?  相似文献   

14.
《江西教育》2004,(13):88-89
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哪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主要是取决于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4类。1.表达欢乐喜悦的感情。2.气势如排山倒海的适合集体读。2.抒发哀怨凄婉的情绪,描述似精雕细刻的宜个别读。3.形式多样,富有变化。段与段如线串珠可以接力渎,层与层对等并列可以轮换读。篇幅长句子拗口可以跟着读,对话多可以分角色读。分角色朗读,有时教师也担任某一角色参与学生共读,学生会兴致更高。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渎.第三还是读。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以读为本、以读代悟等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的课堂上冒出了南郭先生,而且还不止一丽个.有时甚至是泛滥成灾.难道这一现象不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吗?这一问题不值得当事人——学生引以为戒吗?其实,朗读打似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6.
课间偶读一古诗,感触颇多:古诗是中国古老灿烂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珠,为什么古诗会让人觉得越读越有味,越读感触越多呢?如王维的《莲花坞》:“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短短四句说明了采莲的时间、频率、采莲地  相似文献   

17.
小读者们,你读了下面这则故事后,难道不认为舌头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吗?其实,故事的本意,是想形象有趣地说明语言表达的奇妙作用:它有时是“最好的东西”,有时是“最不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快乐阅读》2010,(2):62-63
人人都想睡懒觉,如可爱的懒猫一样,有时你越着急想叫他们起床,他们便越发地“赖床”。以地于12星座的“懒猫陋习”,你一定要有“对症下药”的方法哦……  相似文献   

19.
一 很多人经常发问:“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每天至少上一节语文课,最终却还有很多人写不好字,说不清话。写不顺文章?”所有的学生也似乎没有一个不想把语文学好,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学习语文会越学越觉得吃力,越学越觉得困难,越学越觉得无趣呢?追问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语文,办法似乎也不少,归纳起来能达成共识的,如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感悟……但究竟读什么,怎样读;写什么,  相似文献   

20.
西汉学者刘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善读,即是善于选择、善于吸收、善于使用,做到开卷有益。而不善读者,徒耗时间而已。李白所说的“鲁叟读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以及郑板桥所言:“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恰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就是指这类情况。明朝有一个人叫丘浚,嗜书如命,经史子集无所不诵,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结果越读越僵化,一生少有作为。他的朋友对此曾作过分析,说丘浚读书固然多,但不会消化,所以那些书在他脑子里只等于一堆杂物,毫无用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