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戚碟颜 《考试周刊》2014,(58):45-45
<正>作文教学中,我尝试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教材,特别是古诗文阅读教材进行写作训练,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古诗文、背诵古诗文,单纯为了获得试卷中的三十分,那太可惜了,老师可以利用古诗文这个"他山之石"攻作文这块"玉"。这样学生本来对学习古诗文不大感兴趣的,知道对写作有很大促进作用后,也会愿意学习古诗文。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巧用古诗文为学生写作添翼。一、巧用古诗文名句为作文的语言表达添翼  相似文献   

2.
日本捐助防疫物资所附古诗文赠言,一时传誉于社交媒体和官方媒体,由此引发对古诗文教学进行课程学考察。日本属于汉字文化圈,日本语文教材编入中国古诗文,主要课程目标乃是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我国中小学教材十分重视古诗文,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精神指导下,部编本语文教材进一步加强了古诗文的课程地位。但对古诗文来说,"学什么"重要,"怎么学"更重要。古诗文课程的实施,面临着作为"祖母语"的语言之隔阂与作为"意义"的语境之阙如的双重阻碍,也因此承受着来自应试教育的更大压力。价值指引与审美,是古诗文的课程意蕴与功能。审美,因其超越性,使古诗文学习跨越了双重阻碍,也使价值指引成为可能。古诗文课程,因为审美的普遍性与综合性,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古诗文教学,不仅有助于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传承,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然而,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隔"与"不隔"的问题,即"隔"主要在于时空的隔绝而导致的文字表达形式与背景的差异,"不隔"则在于古诗文与现代文学艺术的情理相通,也就是文化的"通联"。基于此,为消除古诗文与现代文化"隔"的壁垒,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文部分教学的有效性,广大语文教师一直都在努力,通过融入课堂、创设情境、挖掘文本、启发想象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古诗文的学习与理解,进而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之一,它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崇高的美学价值;古诗文不但是汉语言的"文物",也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古诗文阅读兴趣的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要让学生学好古诗文,就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阅读兴趣。一、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恐惧感  相似文献   

5.
吴惠琴 《教师》2020,(9):25-26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目前教育部门正逐步增加教材中古诗文的篇数,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传统文化中古诗文的重视。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建立起课内古诗文教学与课外古诗文学习的桥梁,通过对比式教学来实现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同类型古诗文的理解与掌握。文章分享了在小学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三步"教学模式,以期为小学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教学中"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古诗文教学更应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古诗文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读要有不同的策略:初读环节要过生字新词关。要通过初读让学生认识生字、学习词语、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初晓字义,把诗文读通读顺;熟读环节要读出节奏,读出诗味。按照诗文的韵律,尽可能把诗文读出抑扬顿挫;品读环节要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文所表达的主题,从而与诗人产  相似文献   

7.
古诗文是语文文学中的"极品",诗词中意蕴丰厚,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对古诗文的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净化人们的心灵。因此,高中古诗文教学便显得相当重要,但是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结合"少教多学"理念进行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对以后的高中古诗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建议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丽宝藏,吟诵不仅仅是古人对于诗文的传统诵读与流传的方式,也是对于古诗文创作的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的重要形式,其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与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吟诵作为古诗文的声音载体,有效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够帮助古诗文的朗读、背诵与记忆,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与领会起到积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带领学生感受诗文的情境,领会古诗文所蕴含的哲理与魅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在初中生阶段,古诗文背诵与默写是比较重要的考点,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理清它的字面意思,也需要深入理解古诗文。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要重视起来,从每一个小事做起,不断积累古诗文,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对于老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古诗文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文章主要探讨指导学生有效背诵和默写古诗文的方法策略,为初中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文及教师教授古诗文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琴瑟     
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一等奖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二等奖古诗文的深邃、精致,令人赞叹。回想自己学习古诗文的经历,发现竟很符合锦瑟"适、怨、清、和"的四个步调。  相似文献   

11.
姚毅 《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16-217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较之于当前的阅读、写作教研,古诗文教研则显得相对滞后,而且学生对于诗文鉴赏起来也较吃力。因此,学生能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感受诗文的瑰丽语言,萌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一定会收益匪浅。中学古诗文兴趣化教学对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自信心,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指出:"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古诗文学习的价值。"从语文教育自身来看,古诗文选本一直是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古诗文对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情感体验以及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诵读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途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要重视诵读教学,古诗文的诵读训练尤其重要。一、诵读古诗文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因此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学的经典、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的文化传承;古诗文的语言是最具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是学习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古诗文用词准确凝练,字斟句酌,诗句精深华丽,充分表现了汉语  相似文献   

14.
古诗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半壁江山",也是日常教学中的一块难啃的"骨头"。如何引领学生快乐地徜徉于古诗文的殿堂去感悟传统文化的根脉,如何提高古诗文的教学效率,"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叶圣陶语)。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最最紧要的是要调动起学生的言语、行为及思维等各种潜在能力。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其中古诗文占了一定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投入的精力也较多。"愁情"是古诗文中的一大特色,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往往承载着古代诗人、文人的乡愁、离愁、忧国忧民等愁情。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探讨了如何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其中的愁情,探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古诗文学习的个性化是教学的难点,我们用协同学习的方式,借助"四一律",即一"译"呵成、一字封神、一问贯篇、一图解密,解读古诗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打破古诗文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笔者将在古诗文的"朗读"艺术、古诗文的"鉴赏"艺术、古诗文的"拓展"艺术三方面继续进行探索,以期自己的古诗文教学挣脱功利化的枷锁,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更有实效。  相似文献   

18.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粹,它们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对小学生的人文教育、语言文字学习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极大的熏陶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人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起点,是理解古诗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正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古诗文,可以使文章的立意构思更为新颖,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语言更为华丽多姿,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分数。如何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古诗文呢?下面我们就从"运用古诗文的作用""运用古诗文的形式""运用古诗文的位置""运用古诗文的误区"和"运用古诗文的训练"等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一、运用古诗文的作用1.巧用古诗文可使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形象,  相似文献   

20.
陈环 《学周刊C版》2013,(14):110-111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中教材中精选的古诗文可以堪称"文学文化经典",它们是经过了大浪淘沙留存下来文质兼美的篇章,然而由于时空的隔阻、古今语言的流变,使得相当一部分高中生,目前只能在古诗文这扇大门外,透过一道缝隙向里张望,因而也就无法真正领略古诗文五彩斑斓的世界。可见,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正是诱发学生品读古诗文兴趣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