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德宏 《收藏》2007,(7):92-93
2003年冬,我于无锡南弹寺一古玩店收得书画成扇一柄。正面扇画是早期海上画坛重要画家周闲于壬申年(1872年)所作,以水墨双钩画白色牡丹,没骨设色画红杜鹃。水墨双钩牡丹线条潇洒挺秀,湿笔画成,花瓣根部以淡墨稍加渲染,使得花朵更具立体感;设色没骨杜鹃为粉色,敷以白粉,艳而不俗。花叶也是用两种方式画之:一是“破墨法”,浓淡相破,饶有逸致;另一是用汁绿。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也是生命化的艺术。唐人张彦远说:"无线者非画也",一根线条的质地、弹性、节奏与韵律,承载着作者的品格、灵气、情性与素养,蕴含了一个人在当下的所有生命信息。白描,无疑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美术史的独特贡献——以"无"为"有"、以"有"为"无",将自然物象中并不存在的"线"概括提取出来,而物象的实处却化为空白。从一根线发端,"紧劲联绵、循环超忽",纯粹地以线造型、以线传情、以线达意,通过线条来表达自己对于整个  相似文献   

3.
我和杨晓阳先生认识,是在20年前一位画家朋友的画室。他擅长人物画,画的像西画。但是,从整体看,线条的描写和笔墨的运用是西画所无法表现的。他偶尔也画山水和花卉。山水画几乎全用线条勾勒、皴擦而成,用少量的淡墨烘染,很少用色。在他那飞动的笔墨线条中,雄健的山岩、古木、泉石等,给人渊深宁静之感。  相似文献   

4.
李禹默 《收藏界》2011,(9):97-97
工笔又称"细笔",与"写意"对称,指中国画中工整、细致、缜密地描绘物象的技法。它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工笔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和没骨工笔。从表现内容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在唐代已盛行起来。  相似文献   

5.
素描是建筑学学,是建筑学的专业课程之一,明暗素描是在平面两维空间来表现三维空间以明暗方法来表现对象的一种作画手段。本文通过对素描形体与光影的研究,利用结构学的原理来解释解明暗素描的表现技巧与方法并且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来解释素描三维构成的若干问题。中国人用线来表现形体已有千年历史,学生们平常接触最多的是线条。当他们面对物体时,首选的表现手段就是线条。同时,用线条来表现有许多优越性,它朴素、美观,易为学生所掌握(从绘画史上看来,无论东西方,人类早期的绘画无一不是用线条表现开始的)。在具体的绘制过程中,效果出现得比较快,一遍完成就可以是它最后的效果。而素描则不然,它有时需要学生在一张画上画二遍三遍。  相似文献   

6.
吴伟忠 《收藏界》2012,(12):113-115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不断繁荣与发展,一种在欧美等地十分流行、在中国逐渐趋热的独立画种—中国新钢笔画,已渐渐浮出水面。新钢笔画是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力的绘画艺术,它靠金属笔尖沾上墨水,通过笔尖在纸面的运行而形成线条。由于作画者手势的轻重、缓疾、转折、点顿或重复所形成线条的疏密、浓淡、凝重、飘逸等各不  相似文献   

7.
李禹默 《收藏界》2011,(7):105-105
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  相似文献   

8.
落墨为品格     
汪为新 《收藏》2013,(7):I0128-I0129
花鸟难工并不在于形似,当下大部分画家对熟知物象的描绘容易落入追求外表形似的俗套之中,这也是近代以来花乌画每况愈下的直接原因。于外有形,于内有神,故优秀画家能够在形似之外有所得。形似之外的神的内涵所指,其实来自内在气质,下笔即有高致,故历代大家能作无上粉本,如果形似备而乏气韵,则奄奄如九泉之下物而无生意。“画花美而艳,画竹野而闲,画禽鸟羽毛精迅”,所言表达物象之物性生意;表现物象之独特风韵;表现物象之所兴起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9.
齐白石与鸡     
《收藏》2017,(5)
正每个画家都有一种自己擅长画的物象,这一物象在人们心目中几乎就成为那个画家的符号,诸如徐悲鸿先生的马、黄胄先生的驴、齐白石先生的虾等。其实这一擅长的物象往往只是画家所画擅长题材中的一种,只是其他的擅长题材的物象被人们忽略了。如徐悲鸿先生画的雄狮、雄鹰,黄胄先生画的人物、马、麻雀,齐白石先生画的螳螂、蚂蚱、螃蟹、鸡等。画家对于这些物象也  相似文献   

10.
简笔画是一种利用简单的点,线,画等符号来表现物象基本特性的,简约而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绘画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笔画简单、生动活泼,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果.笔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过实践也把它引入了体育课堂中来.  相似文献   

11.
曹淦源 《收藏界》2013,(1):34-39
(接上期)四、菊花纹元:可分为精细、简率两类。精工类如图4-1,椭圆花形,网状花蕊,舌形瓣,分内外两层,瓣瓣之间稍有层迭之意。内层瓣留白,外层瓣填色,瓣瓣之间留一道白边,呈旋转状。叶五出,左右皆圆出,中间尖出,均用双线钩绘平填色。菊纹还多与凤凰相配。简率类运用广泛,可分为两式:一式如图4-2,花瓣一层,瓣内填色与上图同。叶由三四笔拓抹笔触绘成,笔出锋成叶尖,叶稍小。二式如图4-3,白描速画花,线条流畅,花瓣之间有明显的层迭,产生旋转之意。拓抹之叶如上图一式,但更率意。空白期:多为折枝式,有一花一蕾式(图  相似文献   

12.
青花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源于唐朝,成熟于元代。属釉下彩装饰品种,以氧化钴为色料。通过用色浓淡、下笔轻重、线条粗细、构图疏密等变化,达到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其图案、色泽在历朝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贯穿幽亮素洁、清新高雅的风格,流淌着优雅的风韵。  相似文献   

13.
应一平 《收藏》2011,(9):38-42
西安美术学院藏曾鲸《苏文忠公笠屐图》,写苏轼远贬海南儋州时,做客黎子云家,归途遇雨,从农户借得笠屐冒雨前行的情景。画中东坡先生头戴斗笠,足登木屐,双手提衣,目光下视泥泞的路面,移步沉谨,表现出他远在天涯海角,备受艰辛之疲态。此图先勾线条,后晕淡彩。  相似文献   

14.
正以形写神,是中国绘画的核心主张。换言之,中国绘画对物象刻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核心精神。从唐代开始,历代画师画马都重视形神兼备,在形体准确的基础上,追求天马昂扬、雄浑的内在精神。传统画师在画马时,细致入微,对形骨、毛色、动作做多方观察之后,再结合自己的心得加以夸张、塑造,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画马风格。在技法上,传统中国马画多重视线条与晕染的结合,以线造型,再以墨色或者浅色表现出马的体积感,唐、宋、元三代,马画传承的韩幹、李公麟、任仁发等,都是以线造型的高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时,在准备场地时画一定的点、线或区域是正常的.但是,有的教师对场地的画线有点"过"了,必须的画上、可有可无的画上,完全不需要的也画上了.一天学生活动下来,操场就成了"大花脸".一周课下来,操场基本上成了线的海洋,线对场地的干扰,线与线的干扰,让教师和学生如何能有效的区分、利用?那么如何避免多画线,如何巧妙节省画线?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妙笔入神     
孙文忠 《收藏界》2012,(10):142
古人绘画,特重品格、气韵,实是绘画审美追求的一种外化。绘画品格的高低,与绘画是否设色无关,而在画面的立意,是画家内在修养的体现。绘画的品格,体现于笔墨之间,诚如清代张庚《浦山论画》所言:"墨不论浓淡干湿,要不带半点烟火食气,斯为极致。"要求笔墨具有静、净、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4,(5):F0003-F0003
谢天赐先生大写意花鸟画给大家一个新的气象,他是广东画家中杰出的一位。按道理说,咱们的岭南派地域特点已经大大地突破了,已经把我们现代的花鸟画的精神融汇存里而了。当然我们也看到现存的几位广东画家,包括尚涛、谢天赐都画得很雄厚,很独特,传统的东西表现得很到他,存艺术造型上、在物象的表现上,真是达到了似与不似之间,非常有特点。过去说岭南派宴际上是指的一种比较开放的状态,其中吸取了日本画的特点,吸取了一些西方的艺术特点。当然日本画也是从西方传过去的,我们后来把它拿过来,其中一些画还是很精彩的,笔墨非常之好,是注重造型的。  相似文献   

18.
以虎为题材的中国绘画属中国花鸟画的范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画种。它既要求画者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得虎之性情,达人之思想的哲学理念,又要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准备再现虎的性情、运动规律、肌肉变化、环境等,还要掌握笔、墨、色、线等中国绘画的技  相似文献   

19.
孙艺灵 《收藏界》2011,(11):71-72
福建德化窑青花瓷在线条的用笔,意境的经营,气韵的掌握上.充满了浓厚的乡上气息,何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不仪在写实的绘画中能灵活地运厢各种笔法,打破了官谢谢花工细谨严的局限,而且往图案纹饰上,也不受束缚,纵笔挥洒,以写意之法进行装饰。德化窑青花瓷除了带线条之外,还善下利用钴料的浓淡晕敬的多变色调.获得水翠画一样的绘画效果。因而,从笔法、愠趣、诗意、意境等打面击-铺开,都啦小出德化窑工卓越的艺术创作才能,这里介绍几件德化窑青仡瓷器物,以俱鉴赏: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4,(2)
<正>本次封面上梁铨先生的"千里马",是使用茶、色、墨宣纸拼贴而成的作品,与夏姿·陈2014春夏主题图案结合,夏姿·陈藉由毕加索和蒙德里安的线条解构重组,与梁铨作品在点与线、墨与色、空与实之间呼应,在抒情的同时加入点点诗意,在时间与空间上自由舒张,整幅画面显得唯美而轻盈,充分体现了当代东方美学特质。墨黑、明白、亮橘、中国红、淡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