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得需要对其社会责任进行拷问.本文以上游"重庆"与ZAKER"广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指标评分检视两家地方客户端的媒介社会责任及其差异.二者在信息生产、社会监督、提供娱乐、协调关系四项上得分持平但偏低,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均存在问题.本文从内容、问责制度和规范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刊今年第2期发表了何光珽先生的《论“用事实说话”》一文,针对陈力丹等“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文章发表后,本刊收到一些稿件,或对何光珽先生的文章进行商榷,或从另外的角度对“用事实说话”发表意见。在此,我们选登其中三篇论文的部分内容,以期使“用事实说话”这个新闻学基本论题的讨论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张刚 《青年记者》2003,(5):23-23,27
从2000年7月至今,笔者一直致力于社区新闻报道,根据近三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跑社区“六字诀”。认准一个“苦”字跑社区比较辛苦,这已是新闻记者同行之间的共识。不管有无新闻,社区记者先熟悉社区、深入社区,走千巷进万家。2001年以来,《齐鲁晚报》的社区新闻记者,一直都是骑着自行车,揣一张济南市地图,跑遍了济南的大街小巷。为了增强社区新闻在济南市的影响力,社区新闻部又策划了《冬夜,他们更需要关怀》等多个系列报道,更进一步贴近了市民。  相似文献   

4.
高展 《青年记者》2006,(10):72-73
“说”新闻是新闻类节目的一种创新,但不能一“说”了之,它也有自己的度。“说”与“播”应在各自范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包括他们之间所需要的一些自然交叉和渗透。  相似文献   

5.
郭鹏霞 《青年记者》2007,(20):37-37
社会新闻是指没有鲜明行业特点而又为大众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在我国,都市报与社会新闻有着不解之缘,都市报的崛起与社会新闻的勃兴存在着共时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新闻逐渐由边缘走向了主流。  相似文献   

6.
跟国内视角研究美国新闻自由不同,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审视美国新闻自由首先需要分析行为体,毕竟新闻自由跟统治阶级和国家利益有紧密关系.以此为研究基础,本文认为美国的新闻自由呈现出一体三面性:一是美国主流媒体的相对自由,二是对境外媒体的严格管控,三是对国际新闻采取绝对自由主义.对于其境内的外国媒体,美国可谓严加监管,不但激活古...  相似文献   

7.
辛红 《新闻知识》2007,(10):27-28
古人云:凡是预则立。意思上说,意欲为大事者,必要规划于先。目前需要研究的是,如何与时俱进,立足于自身的基础和条件,运用信息传播的各种手段,进行新闻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扬长避短地参与这场世界范围的新闻竞争。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话语的"品控"构筑出发,认为传统媒体在运营新媒体过程中需要从三个方面构筑新闻话语体系:思想性话语与文学性话语相融合,人文性话语与科学性话语相融合,创造性话语与事实性话语相融合.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一旦离开了真实性,新闻也就失去了其合法性根基,立即坍塌下来。因此,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真实性或客观性问题已经成为新闻行业安身立命的大问题,也成为折磨一代又一代新闻从业者的心结。但是,现实中新闻生产却难与假新闻绝缘,不论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缘自客观原因,假新闻一直如影随形地追逐着真实的新闻。综观中外新闻史,真/假新闻的较量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在中国新闻生产语境中,对假新闻的抵制和阻击一直是十分坚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和报道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没有扎实、细致和成功的采访,就不会有精彩的新闻写作和报道,这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但如何才能搞好新闻采访却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用心琢磨一番的。本文对行业媒体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需要采用的一些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媒体刊登网友发布的消息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被称为"网友曝"。近期《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等针对"网友曝"展开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其实质就是不核实先曝光,容  相似文献   

12.
陈力丹 《新闻知识》2003,(12):21-22
读了董秦同志与我讨论的文章,我感到讲得很全面,所以再谈几句。此前我的那篇小文章是为一本采访的书写的序言的一部分,重点是谈记者的“显本事”,在采访与写作二者之间衡量,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判断应该是不错的。新闻工作与文学创作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所写的东西必须是真实的,而且越来越要求是在第一时间发生的事实,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确切的当事人、目击者、知情者,并且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取关于这个事实的有新闻价值的信  相似文献   

13.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采访.采访既是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又是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既需要"身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需要"心入",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实现新闻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建立一套系统的保障和制约机制,需要新闻行业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新闻公共准则,需要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对新闻重要性的认识。本文通过举例阐述了新闻的连锁效应,在简要分析了新闻连锁效应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规避新闻连锁效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赵金:据《南风窗》2009年第19期报道,2009年8月中旬,云南"少女卖淫案"终于告一段落,一份落款"省纪委、省监察厅联合调查组"的红头文件正式下发,对此案件中一些相关的单位和干部"建议问责"。云南省内四家市场报纸有三家被建议处罚,主要理由是: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些新闻稿选题不错,但因不得要领,写得四平八稳,而使作品流于一般,可读性大打折扣.新闻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探索新闻特有的写作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众多新闻精品人手,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性分析、研究后,发现它们在写作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新闻写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笔者将这些规律简要地概括为"三入三出",即:巧入新出、深入浅出、精入简出.  相似文献   

18.
当信息传播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时,整个社会对新闻传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建设国家软实力,需要新闻教育为政府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二是电信部门抢滩新媒体市场,需要新闻教育为电信行业输送大量的内容制作人才;三是在公民新闻快速崛起的时代,传统媒体需要新闻教育培养更多的能做深度报道的记者。社会的需要既是新闻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是新闻教育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怎样才能判断出新闻价值的高低? 这是一个问题。我的方法是考察它的“三度”和“两知”即新闻事件或事实变动的“广度”、“深度”和“长度”,而且它们是否社会公众“未知”和“想知”的。它们构成了判断新闻价值大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5元素。  相似文献   

20.
张新民 《青年记者》2007,(18):69-69
做了十几年跑城建报道的记者,我体会到,要保持新闻"触角"敏感长久不衰,并能不断地抓到"活鱼",吃透"上情",把握好"下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关键。在我们国家,新闻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党的喉舌。既是"喉舌"就要受到"大脑"的支配。因此,作为"喉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听党的话,坚决按照党的方针政策行事,是起码的条件。而要保持新闻"触角"的敏感,并能不断地抓到"活鱼",仅仅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听党的话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研究党的方针政策,领会精神实质,学会把握住时代脉搏的本领,这样的记者才会有敏感的新闻"触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