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 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就利用各种手段对苏联实施意识形态外交,意识形态的侵略也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以反攻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国随即将意识形态外交的触角伸向了中亚独联体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中国自然也成为美国意识形态外交的主要目标.但是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美国意识形态外交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2.
传媒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和传播的主渠道。在苏联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中,传媒被推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传媒意识形态的变迁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蜕变的前奏,经历了从僵化到否定化、虚无化、到多元化和彻底西化的发展历程。媒体舆论失控对苏共、传媒、公众和社会舆论场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3.
王晶 《大观周刊》2012,(48):39-39,27
苏联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没有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艾的指导思想地位,实行了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方针,使社会主义理想。实际上遭到否定.人民群众的思想产生了混乱.各民族失去了联合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使苏联这个国家迷失了未来的方向,失去了主心骨。最终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有多种原因,"公开化"与"媒体的解冻"是其重要因素。但苏联解体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认为的是由于苏联的"媒介催化"或"舆论失控"所致,相反,苏联的解体是长期信息封锁、传播扭曲所造成的。将苏联解体归之于"舆论失控",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即严密的舆论控制对苏联解体造成的影响。新闻传播的确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不过不是由于"舆论失控",而是由于系统性的传播失灵。传播失灵导致了苏联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被严重透支,为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改革培养了潜在的支持者。在传播失灵的作用下,苏联社会表面光鲜,深层的社会矛盾却被掩盖,以致苏联社会脆弱得不堪一击。经常性的传播失灵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这直接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杜凯 《大观周刊》2012,(37):13-13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多方面的,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既要坚持合力论,又要明确指出在诸多原因中苏联、苏共内部的原因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编辑工作中 ,常常遇到“苏联”之前加不加“前”字的问题。自 1991年苏联解体 ,这个问题就存在了。或许 ,人们习惯在称呼刚过去不久的朝代时加一个“前”字 ,如清代初年说“前明” ,民国初年说“前清”。在一个时期内 ,这个“前”字可以起到某种提示作用 ,避免读者思维惯性导致  相似文献   

7.
李雪娇 《大观周刊》2011,(17):31-32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顶降落下来,宣告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有制度性因素,有外部因素,有民族政策的失误,等等。其中戈尔巴乔夫偏离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诱发了社会的全面危机,直接促成了苏共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8.
国际上对冷战有一个共识:冷战的中心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从这一观点出发,人们可能会期待,随着苏联的解体、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的消失和冷战的结束,国际关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将会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9.
对于现今50岁左右的人来说,苏联文学作品是根植于人们潜意识中而无法跟随这个国家解体并消逝的印记。高尔基、肖洛霍夫、绥拉菲靡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一连串的名字,是在青少年时代就印到脑海的。到了30多岁以后才知道,原来这些人的作品,并不代表那个已经解体的国家的文学最高成就,相反,被意识形态遮蔽的作品——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倒更让读者对苏联文学产生敬意。这,多半要感谢蓝  相似文献   

10.
钱立勇 《军事记者》2013,(12):47-48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西方对立的意识形态和在朝鲜战场激烈交手等因素,西方国家大肆鼓吹中国军队是“红祸”和“好战分子”等论调.80年代随着中西方关系的改善.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军队大体保持了努力实现现代化的正面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基本结束。很多西方国家预言下一个崩溃的将是中国。然而.  相似文献   

11.
张敬 《全国新书目》2010,(15):69-69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aton)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谢飞 《青年记者》2006,37(7):77-79
1991年底,苏联,这个世界上最大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整个国家进入了“转型期”。“转型”最初是一个限定很狭窄的概念,指的是经济的转型(transitional economy),后来才逐渐扩展到涵盖经济之外的众多方面,本提到的所谓“转型”,是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继承国并由原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转向西方式的“民主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而这种转变过程仍在持续之中,尚没有完全定型。  相似文献   

13.
苏联的兴亡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至巨的大事件,它直接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大格局。如今,苏联的兴亡史,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及其后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理论工作者研究社会主义前景和实践的重要课题。雷日科夫是苏联解体前的部长会议主席,亲历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对彼时的真实景况和内幕有非他人能比的了解和洞悉,雷日科夫的著述因而就多了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意义。书中除了叙述苏联发  相似文献   

14.
论苏联解体前后新闻控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宁 《新闻大学》2003,(2):38-41
1991年12月25日,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原有的15个加盟共和国成为15个独立的国家。苏联从立国到解体,成为20世纪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共产党领导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一朝覆亡了呢?在其政权更迭过程中,苏联的大众传媒起了什么作用?特别值得研究的是,在叶利钦执政后,俄罗斯媒体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其中,新闻媒体所受到的控制是如何演变的?这是本文着重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报业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报业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解体后的“新”俄罗斯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相较于苏联时期发生了本质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地影响到它的报业市场,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现象就是苏联时期“金字塔式”的报业结构为俄罗斯的平行式的报业结构所取代。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与俄罗斯报业市场相关的读者因素、报刊的地区化现象以及报刊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兴亡历程在世界近代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共对于新闻的公开性把握的尺度问题上出现的失误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舆论伏笔。苏联作为实践社会主义的制度的先行者,它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反思。我国在大力推进社会民主进程,捍卫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防止这种权利的滥用。  相似文献   

17.
张欣然 《新闻世界》2013,(1):168-169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拉开了社会转型的序幕。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进入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过渡的时期。这场变革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版业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必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其政府规制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第四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的档案工作 1991年底,苏联由于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总统废除联盟条约而解体.  相似文献   

19.
赵民  陆晔 《新闻大学》2007,6(1):116-121
本文以流行歌曲《沙鸯之歌》(月光小夜曲)为个案,探讨外部的政治意识形态与权力实践方式对台湾原住民文化身份建构的影响;即从《沙鸯之钟》到《月光小夜曲》的衍变来解释,历史事实如何被政治与意识形态所挑选、解释和评价,对不同时期文化身份的形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来自外部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功能已成为其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被持续关注的关键问题。文章将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功能拆解为“解读”与“塑造”两个层面:首先,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可以被看作是其出版活动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解读”。其次,主题出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从本质上来说是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再生产过程,即主题出版在个体意识与社会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由此形成了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最后,为提升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别从政策、价值和意蕴三个层面入手,提出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