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备着全人格的大艺术家"--志贺直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学史上的名作家、白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浸透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调和意识。体生动简洁,格调清新淡雅,语言精练优美,在日本近代作家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志贺直哉作为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其作品多为短篇小说。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时任谦作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因此,通过志贺直哉的思想变化过程可以找到小说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志贺直哉的文学作品很少涉及社会和阶级的问题,他的灵感思路多来源于家庭矛盾和实际生活中的琐事。志贺直哉在作品中对妇女和婚姻的刻画、对孩子追求梦想的描述使他的作品散发着人道主义魅力,被认为是社会政治思想性单薄的作家。本文将根据志贺直哉的文学作品来分析其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小说”一词随着中国古代典籍至少在平安时代就传入日本,但在日本被用作近代小说(novel)的代名词,却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这时候正好是近代小说形式在日本确立的时期。本文试图明确“小说”一词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雨蛙》与《暗夜行路》都是志贺直哉的代表性作品。《雨蛙》完成于《暗夜行路》的第一次连载中断时期。两部作品在主题上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都是作者完成自己思想救赎的过程。本论将通过两部作品的人物设定以及矛盾冲突的解决方式进行对比,探究二者内在的深层次联系。即《雨蛙》是志贺直哉思想救赎过程中的未完成品,是《暗夜行路》诞生前的早产儿。  相似文献   

6.
山田花袋的名作《棉被》被誉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开创了日本的"私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均来源于现实生活,作者无所顾忌地违反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伦理道德,暴露了社会生活中最丑恶的一面,对后来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棉被》虽然是一部自我告白性质浓厚的文学作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新旧思想相碰撞的社会氛围。解析《棉被》中的人物形象,对研究山田花袋作者本人和了解当时的明治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森鸥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鸥外是日本近代学的奠基人之一、浪漫主义学的先驱。他在小说、诗歌、戏剧、学评论、学翻译、美学理论等诸多领域的建树,为推动日本近代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代表作品《舞姬》,以其自由的空气和对自我觉醒的呼唤而成为日本浪漫主义的源流。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掌篇小说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短小说(掌篇小说)、壁小说、小小说三个阶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掌篇小说作家和评论家,从而使这一体裁得以形成并逐渐传播开来。在日本掌篇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曾两度对中国的小小说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两国间小小说的交流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本身是位诗人。他在小说创作中,力求把小说语言当作诗歌来写,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呈现了浓郁的抒情特色。张贤亮小说的抒情方式及其内涵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他的作品运用了直泻式抒情方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恩之情;歌颂了人民美好的人性、人情和美德,“草根情结”鲜明;作品中闪耀着深刻的理性色彩,具有崇高的审美体验。二是他运用了情景交融式抒情,使作品呈现出空灵、幽美、大气的诗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清末明初是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开始发达的时代,近代报刊的兴盛促进了中国小说、小说理论、小说艺术的发展,传播方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报刊传媒逐渐成为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并成为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1.
二叶亭四迷(1864—1909)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位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文学理论和小说创作奠定了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开辟了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道路,他因此而成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他的代表作品《浮云》(1887—1889)被公认为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作品。  相似文献   

12.
从明代世情小说中可看出当时的媒妁分为官媒和私媒两种;明代世情小说中的媒妁有着圆滑、能说、有心计等共性特征;这些媒妁所呈现出的独特的审美意义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骞"凿通西域世人皆知,他不但出现在史书、教材中,在文学作品中也时有登场。日本作为与中国颇有渊源的邻邦,其近代作家多有创作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本论拟以日本作家陈舜臣的小说《张骞》为例,比对中日间张骞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科学大规模东传过程中,西方科学小说也被翻译过来,并带动了国内科学小说的创作.而近代传入的西方科学成为晚清科学小说家进行翻译与创作的科学知识资源库.反过来,晚清科学小说翻译与创作又成为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一个新途径.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晚清科学小说记载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田宫虎彦是日本当代进步作家,他的作品蕴含着强烈的反战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本拟通过对他的借古讽今的历史小说和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分析,探讨田宫学的批评精神、社会历史意义,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小说的发展在古代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关于“小说”的观念也随着创作实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目录学与文学研究存在一种密切的关系,从历代官私目录对小说的著录部次异同情况去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反映着传统小说观念不断演进的轨迹。本文试图以此为立论基点,将古代目录与小说观念两相比照,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代小说理论盛极,管达如的《说小说》堪称为近代小说理论的总结。他对于小说的性质、特点、分类、艺术魅力及其成因的探究,以及对中外小说的重新审视和优劣的比较、小说作家就具备的创作态度、道德修养、广博的阅历、文学素质等基本理论问题,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可视为近代的一部“小说学”,对其价值应予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除写作大量历史学、古文字学著述外,其文学创作及著述也相当丰富,其中自传的写作是最主要的方面。郭沫若自传的最大特点是在落笔时就力图从个人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脉搏跳动。除自传外,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著述亦值得关注。由1935年到1936年多篇历史小说结集的《豕蹄》成为他该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而伴随着《豕蹄》的创作,郭沫若也形成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关于典型的理论。郭沫若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脱却了从日本无产阶级运动中去机械搬运理论主张的方式,贯注着个人深入独到的思考,成为他后来形成系统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和关于悲剧的美学理论的前奏。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华对小说语言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大胆的实验。他主动借鉴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语言本体论以及陌生化理论,并创造性地运用到他的创作中,使他的小说语言独特而新颖,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本文尝试从音乐感、叙述方式、词语搭配三个方面阐释余华小说的语言特点,以期从一个侧面来展现余华的创作特点,并为现代汉语写作和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血色子午线》和边境三部曲是科马克·麦卡锡创作的西部小说,奠定了他的当代美国西部文学大师地位。在麦卡锡的西部小说中,他无时无刻不营造和建构起一座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美国西部空间。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归纳麦卡锡笔下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研究小说中的空间是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