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字之差到公堂——谈谈“关键词”问题关于“新闻官司”问题已经讨论了那么多,有些朋友和读者建议探讨一下怎样加强新闻工作的自我保护问题。这个问题从“新闻官司”的角度讲,也就是如何防止打官司,万一出了差错怎样避免打官司,而真的打起了官司又怎样争取不输或者少输官司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这组系列文章中,实际上已经贯穿了这个内容。在“面面谈”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只着重补充一个问题,就是在新闻中对于结论性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1988年,《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飞蝇聚车间,杂物堆墙角》的报道,批评某饮料厂卫生差,该厂以侵害名誉权诉诸法院。据报道,在庭审中,“到底有没有苍蝇在车间游荡,成为此案的一大辩题”,一直辩到“有几只苍蝇?几只以上的苍蝇才可称‘聚’?”此案以饮料厂败诉告结①。笔者没有参加此案的旁听。仅从报道来看,似乎在庭审,就是原告也无法否认车间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上海发生了一起独特的“新闻官司”。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专拦新闻。报道一位医生对一种疑难病症有显著疗效;作为例证,配发了一个女孩在治愈前和治愈后的照片各一张。这两张照片医生作为医案资料已保存了二十二年。如今,这个女孩已是一位中年妇女,她看到报纸后,深为不满,向法院起诉报社和医生侵害了她的肖像权,请求追究民事责任。①这件事在上海法律界、新闻界、医务界引起很大反  相似文献   

4.
“新闻官司”,指的是因新闻媒介发表各类新闻作品而发生的侵害公民或者法人的合法权利的纠纷和诉讼。据报道,自《民法通则》生效以来,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新闻官司”已达300起。结果如何,尚无确切统计。在上海,据悉已结案的“新闻官司”中,原告胜诉的约占65%,被告(新闻单位和作者)胜诉的约占35%,看来,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败多胜少。“新闻官司”的出现和骤增,是我国新闻界遇到的一个新问题。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也辟有“新闻与法律”专栏,报道了不少“新闻官司”。可是不久前,它却因为报道“新闻官司”而遇上了“新闻官司”,当了一回被告。这是一起“案中案”和“连环案”。《新闻记者》报道了一起顾某诉解放日报等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是,解放日报报道了一起“一女二夫”的违法婚外婚事件,由三起诉讼案组成,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6.
前两年,当“新闻官司”刚刚出现的时候,有的人曾经提出:为什么非叫记者上公堂不可呢?不可以调解吗? 提出这个问题,反映这些同志对我国法律还不熟悉。对于各种社会纠纷,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  相似文献   

7.
上期谈到上海发生的烤鸭官司,由于照片张冠李戴,新闻失实。为此,报社承担民事责任,除发表更正道歉外,还赔偿“香得来”烤鸭店经济损失1200元。这个案子,记者和报社也许会感到有点“冤”。有的新闻失实,确属道听途说,草率成文,如徐良案中受到指控的  相似文献   

8.
法院的审判活动,公安、工商、税务等行政机关对一些违法行为或者社会纠纷作出处理,往往是社会新闻的好材料。按照我国法制,当事人如果对法院一审不服,可以上诉,对行政机关处理决定不服,可以请求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因此,判决或者行政处分依法作出变更的情况是完全可能出现的。这样,新闻报道就有可能引起纠纷。  相似文献   

9.
我在上一篇“面面谈”中,说到把握“新闻官司”的立案标准有一定困难,这是确实的。因为新闻作品不是法律文书或科学论文,允许而且有时也必须采取一定的文学修辞手段(如上海《新民晚报》《菁薇花下》这样的小品文专栏),对某些词语文句容易产生不同理解,确以判断这些话是不是损害了别人。而对于名誉权、隐私权等侵害行为所造成的精神损害,看不见,摸不着,有没有损害,损害多大,确定也难。所以法院对这类告诉,在一时把握不定的情况下,从保护公民的诉权考虑,先予受理,通过审判来分清是非,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新闻官司”的出现已经历时好几年,我们可以也应该作一些回顾。从笔者掌握的材料来看,在肯定法院审理“新闻官司”的主流是健康的、妥善的前提下,也发现有几起“新闻官司”,从审慎立案的  相似文献   

10.
在现有的“新闻官司”中,新闻机构和记者都是当被告。那么,新闻机构和记者当原告的“官司”有没有呢?从道理上说,应该是有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这叫做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新闻工作要对社会承担许多义务,不得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等只是其中的一项,我们说的“新闻官  相似文献   

11.
今年年初,厦门判处了一起小说诽谤案:一位青年女作家因在纪实小说《太姥山妖氛》中诽谤了某地农村的一些基层干部,被判犯有诽谤罪,处有期徒刑一年。①作家因写小说诽谤他人而被判刑,这在我国尚属首例。小说不同于新闻,但本案与“新闻官司”又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在这里加以分析,以说明诽谤和诽谤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忆当年,周副主席和邓大姐是最关心青年记者健康成长的。青年记者团团地围着他俩问长问短,背后亲昵地管周副主席叫“胡公”。其实那时候,周副主席已经不再留胡子了。早在武汉《新华日报》出版之前,范长江同志提出,要把分布在各战场的青年记者组织起来。“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周副主席是经常说这两句话的,这个倡议立即得到他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官”,是指国家公务员,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虽然尚未建立,但国家公务员是哪些人在中共十三大文件中已有明确阐述。笔者手头有两起属于国家公务员告报社或作者的“新闻官司”的材料。一起是某地一位局长诉某报社和作者的一篇新闻报道失实,侵害了他的名誉权。这篇新闻批评这位局长“以权谋私,使某公司几乎垮台”。经法院审理查明,受到指控的新闻有一些失实之处,而参与用公款吃喝等事例基本符合事实。法院认为:“该报道虽有  相似文献   

14.
老山战斗英雄、歌手徐良名誉权受侵害一案,徐良获得赔偿共26○○元。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徐良不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可予准许;但徐良及其委托的律师因诉讼而往返北京和上海两地支出的合理的、必要的费用,两上诉人(指报社和作者)应酌情给予赔偿。”这就是说,这笔费用,不是赔偿徐良名誉受到损害的精神损失,也不是赔偿他因精神损失而直接导致的物质损失,而是赔偿他在打官司过程中支付的费用。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新闻官司”中,如果被告方报社和作者胜诉,是不是也可以要求败诉的  相似文献   

15.
王平 《新闻传播》2005,(11):23-26
“有偿新闻”,在新闻界由来已久,就是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或明或暗地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它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徐世访 《新闻导刊》2006,(2):28-28,29,30
“说”——一个极简单的表述启始字,从呀呀学语的稚童,到尚能言的耄耋之翁,张口即来,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但恰恰就是这一个“说”字,却让我们这些“靠语言表述事实”吃饭的新闻从业者犯难,或者犯“易”:往往在需要“说”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说、不明白怎样说、不清楚说的作用和要意。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8,(3)
怎样避免新闻官司——谈谈写批评稿的自我保护问题文/郑州·陈亚洲自1987年上海出现第一起新闻官司后,全国新闻官司已逾千起。因新闻批评时常引发新闻官司,成为新闻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报纸开展舆论监督是党的优良传统,五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来诸多的新闻官司中,若论当事人知名度之高、涉及领域之广、审判时间之长、社会影响之大,当属发生在四川的“海灯名誉侵权案”.这一案从法院正式受理到作出一审判决,历时3年零9个月,被称为“中华武林第一公案”.在一审中被判败诉的被告敬永祥不服判决,依法提起上诉.如今又是8个月过去了,二审仍遥遥无期.很自然的,在众多的人们关注这一案件的同时,敬永祥也成为世人关注的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个习惯,买菜时喜欢和庄稼人一起聊聊收成,逛街喜欢看时尚广告,笑称是抓住青春的尾巴。其实,这些举动是为了增加新闻稿中的“泥土味”。  相似文献   

20.
若干年前,凤凰卫视的陈鲁豫乘着<凤凰早班车>如一阵扑面的清风,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清晰亲切的声音、轻松自如的语言,令刚刚睡醒的人们精神为之一振.她一改新闻主持人咄咄逼人的权威口吻,亲切自然,娓娓道来,深受观众喜爱,而"说新闻"这种崭新的播报方式也引起了国内电视界新闻播报方式的革命.一时间,各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说新闻"节目,普遍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我认为,"说新闻"这种播报方式之所以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