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空图在论述诗歌风格时有独特的说理方式,一是造境说理,通过诗意的语言营造一个个意境来阐述每种诗歌风格,读者在思维想象过程中与作者创造的意境达成共鸣,从而体会诗歌风格的特点;二是直接说理,主要体现在每一品的某些诗句中,概括性的语言将诗歌风格特征高度提炼出来。  相似文献   

2.
抓住诗歌的特点,把握形象,领会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解答的关键。"诗言志",诗人作诗总有其要抒发的感情,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不是纯客观地对待对象,或爱或恨,或喜或怒,总有一定的感情和态度。把这种感情抒发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抒情。人的感情是主观的,抽象的,直接抒发易失之空泛直露,读者只有依附于一定的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才会感到诗意浓郁,令人回味。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离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对诗歌内容、作者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张丽 《成才之路》2009,(17):42-42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感悟诗歌意境提出一种导向,为其接受机制创设一种有利激发兴趣的情景氛围,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让学生与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交流,乃至补充、丰富和发展诗人所未尽之意象。  相似文献   

4.
在欣赏诗歌、把握歌意境、领悟诗人思想感情时,你是否常常感到有难度?想过原因吗?是否把诗人在诗中涉及的景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些景物在你的头脑中是否是散乱的、无序的?这些景物能引起你感情上的共鸣吗?其实,利用诗歌提供的材料,加以联想、想像,在大脑中创作属于自己的MTV,正是理解诗意,领悟诗情的一条很好的途径。MTV是Music Television的缩写.音乐电视的意思。一首好的MTV往往是情景并重、声情并茂的艺术品.极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和诗歌有相通之处。大凡  相似文献   

5.
自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盛行以来,诗歌研究已经真正的从外部研究进入到内部研究。诗歌"运动"当属内部研究的范畴。然而这种内部研究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几个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上,无法取得一个统一的整体。事实上,诗歌总是处于不断持续运动的过程中,并且由各个成份之间相互交错而产生诗意。这种诗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指向和转换方式,两者构成了诗歌内在的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6.
正一、诗歌鉴赏的困境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中华民族应该是最浪漫最有诗意的民族,可作为教师,我却发现这种诗意在渐渐丢失,我们的年轻一代无法领略甚至不愿领略诗歌中的美好。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可怕局面的出现呢?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出发,我认为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铁凝的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诗意美.这种诗意美凝聚在象征物和优美的画面里,凝聚在诗化和抒情散文化的结构中,凝聚在抒情和哲理性的语言里.这种诗意美是作者借鉴诗歌、抒情散文特质融会于小说创作的结晶,是当代小说史上创作的突破和创新,具有创作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探索中的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意型材料可以是富有诗意的一句或几句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要写好这种类型的作文,就必须依靠对诗歌材料的解读。细心体会,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歌的意蕴,体会诗歌的主旨,由此立意,确定写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与中国唐朝禅僧寒山之间,存在着深层的文化共鸣.这种文化共鸣体现在行为方式、宗教信仰与诗歌风格三个方面.实际上,加里·斯奈德所翻译的寒山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深层文化共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其简要的阐释,以此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来重新赏析几首王维的诗歌。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1.
对于诗歌的阅读而言,节奏具有一种“召唤”作用,它以外在音响节奏的形式召唤读者理解词义,想象画面,进而实现情感共鸣,领悟诗意。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阅读为例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2.
在瓦雷里的诗歌中,有大量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通过自然来构筑诗意,既有象征主义诗歌中描写自然的典型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自然在瓦雷里的笔下,在其对于诗意的整体构建,心灵对象化的自然,成为诗意精神的组成,成为诗中瞬时的情感的依托和寄予;在自然转化为精神形态时,这种纯粹的精神,与人的精神达到了等同和交融。  相似文献   

13.
诗歌语言的模糊性蕴含了诗歌艺术的模糊美,构成了诗歌艺术的审美诗性。虚实相生的互渗性、诗情诗意的不确定性和余味曲包的深隐性,构成了诗歌模糊美的诗性表征。揭示这种模糊美的诗性蕴含,可以为探析诗歌的审美品性找到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十分复杂,我们可从“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出阐释。并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重新解读几首王维的诗歌,可以得到新的发现。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澄现。  相似文献   

15.
诗教与诗意     
“诗言志”“诗言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于读者,追求的则是在阅读时,能品味、捕捉到诗情。鉴于这种认识,我们呼唤诗歌教学要教出诗意,这有助于学生高尚志趣与美好情操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如何让诗歌教学更具诗意,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韩偓与冯延巳,都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都是国家重臣,二人相似的处境造成了他们对时政、世事、人生等相似的看法与体验,这种相似的体验是韩偓诗之所以能引起冯延巳共鸣的原因。在南唐末世的背景下,冯延巳出于精神上的仰慕与心理上的认同,以韩偓为榜样,以韩偓诗歌中的思想内涵为精神慰藉,充分吸收韩诗中的文学养分,形成了正中词热烈执着的九死不悔的精神内涵,提高了词的品格,推动了词体的雅化进程,除此之外,冯延巳一些词作的词意也承袭了韩偓诗歌的诗意。探讨冯延巳对韩偓诗歌的继承情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冯延巳词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中的诗歌课堂教学容易俗套,缺少诗意。例谈了让诗歌课堂教学"诗意"起来的四种做法:诗意的导入;诗意的朗读;诗意的表达;诗意的想象。让诗歌课堂教学的"诗意"灵动起来。  相似文献   

18.
诗歌理解与日常交际中的理解有着质的不同,构成诗歌理解的困难。而诗歌对生命的诗意性的言说,又构成人类精神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此,探讨理解诗歌的有效性原则便成为必要。这种有效性原则源于先天的心灵共性、后天的教化过程和诗歌理解的再创性。  相似文献   

19.
王昌龄很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意脉的贯通方式所构成的诗意结构,其诗歌的结构艺术主要有三种:渐进式、逆转式、总—分—总式。渐进式主要指诗情与诗意表达的渐次深入的递进过程;逆转式指诗情与诗意的表达呈现往复回环之势,后一句不是承接前句诗意而来,而是出现转折或逆着前句来写,使情意的表达在这种转折回环之中进一步深化;总—分—总式是指对一种状况进行总的述说,之后再具体分说,最后在结尾做一下总结。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与中国唐朝禅僧寒山之间,存在着深层的文化共鸣。这种文化共鸣体现在行为方式、宗教信仰与诗歌风格三个方面。实际上,加里·斯奈德所翻译的寒山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深层文化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