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显然,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过程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2.
情境是指激发学生认知发展和参与行为的情景、场景、问题的背景、条件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富于情节的、丰富的、现实的案例,除了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活用所学知识或技能处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的综合性、简约性、板块式、主题式,使本来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等知识内容的情境性有所逊色。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有必要根据学生、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形象、生动、感人、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做到以境导情、情境交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入手,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知识的双重情境化。其一是指,将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其二是指,将知识与学〉-7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成的主体情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案例与反思 《请你相信我》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理应在学生具体的生活体验中内化品质,生成品格。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大胆走出教材局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并通过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案例](内容《怎样与人相处》) 师:我们都渴望别人真诚的赞美,由此及彼,别人也渴望我们的赞美。所以,学会赞美别人往往会成为你与人相处的法宝。下面做个小游戏名叫“优点轰炸法”。  相似文献   

7.
张玉喜 《农村教育》2007,(1):125-125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观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傅俊 《湖北教育》2006,(4):34-35
本节课以活动的形式贯穿始终,学生在一个个有趣、真实的情境中积极活动、真切感受,实现善待动物、爱护动物道德观点的生成与发展,在情境体验中分享与动物交朋友的快乐,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王翠娟 《广西教育》2014,(1):121-121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因而它不仅是一门预设课程,更是一门现实的、真实的、不断生成的活的课程。随着时代和形势的不断发展,成人社会的多种道德价值观不断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各种媒体中接收着各种新的信息,使得道德判断显示出多元化的趋势,因而课堂上会生成教材以外更丰富的鲜活的资源,这样以来,预设与生成这对矛盾的冲突就更为明显。但是预设与生成又是一对统一体,生成性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课前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陈敬文 《生活教育》2014,(20):37-38
基于"道德体验"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突出基于"道德体验"的教学实践着力点和"品德"与"社会"最佳联结点的探究,通过研究团队的验证、完善,构建了基于"道德体验"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情境犹如一把钥匙,只要教师善于运甩,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3.
顾新红 《生活教育》2012,(24):45-46
《为什么是母亲河》一课的重难点突破需要另辟蹊径,即要从生活出发,唤起学生生活的记忆;从体验入手,通过视频的冲击、历史的互访、数据的证明、文化的探寻等几个方面切入,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相似文献   

14.
高超楠 《辅导员》2010,(10):50-50
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文化知识的基础教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性。曾经,教师的教只为课本知识而教,"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黯然失色,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眼中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其技能,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获得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庄丽敏 《教育》2014,(30):18-19
每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和完满人生之路,起步于早期的情绪与情感生活状态,即儿童情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形成。儿童期是情感发展的最佳期。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体验、感悟又是情感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儿童充分感受、体验,有效激发儿童的内在情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各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教学案例】(内容《怎样与人相处》)师:我们都渴望别人真诚的赞美,由此及彼,别人也渴望我们的赞美。所以,学会赞美别人往往会成为你与人相处的法宝。下面做个小游戏名叫"优点轰炸法"。提示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人们对品德学科的评价褒贬参半,许多人指责品德课堂教学僵化,实效低微。在课程改革之前,品德学科更是受到了质疑.甚至许多人主张取消品德课程。然而,庆幸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到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逢时而立,成了一门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我满怀激情地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理想的品德课应是怎么样的。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右。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种,情境体验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情境体验教学,就是教师从学生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具体情景和遇到的问题入手,通过语言、媒体演示等方式设置情景,使学生在兴趣和求知、探索等动力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融入情境体验之中,从而使枯燥的灌输与说教变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使深奥的教育内容变为潜移默化的内化,最终同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内化为良好的道德情感、外化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情境体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