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乾是我国伟大的作家、记者和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翻译家,萧乾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还自译了十几部自己创作的小说和散文。该文结合经验总结和策略研究,对萧乾自译作品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评析,来探讨萧乾自译作品的特点及其自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孙贝 《海外英语》2013,(16):126-127
萧乾是我国伟大的作家、记者和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翻译家,萧乾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还自译了十几部自己创作的小说和散文。该文结合经验总结和策略研究,对萧乾自译作品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评析,来探讨萧乾自译作品的特点及其自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著名翻译家文洁若先生与丈夫萧乾合译的乔伊斯名著《尤利西斯》,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推崇,也是文先生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文先生提出翻译需遵循“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理论,主张译文在意义、通顺和文体3个层面尽量忠实原文,并在《尤利西斯》译文中身体力行,很好地坚持了自己的译论。  相似文献   

4.
萧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他老人家的名字怎么读,本不需我们现在来讨论。但不料我前日与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谈话间,竟意外地听到他把“萧乾”称为“萧干(gān)”,这着实让我大跌眼镜。我当即纠正说那个“乾”字读qián,可他却坚持说应读“gān”,并随即找来1999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8·9期合刊与我论理。该刊中有一篇题为《萧乾的“乾”字怎么读》(署名田传宝)的短文,明确提出“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应是‘gān’”。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育》2005,(11):63-63
并没有多少作家有萧乾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生于北京,留学英伦,二战时奔赴欧洲战场,几度劫难,四次婚姻。一辈子集记、作家、翻译家诸多职业于一身,且都卓有所成。  相似文献   

6.
萧乾是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同时也是记者、翻译家。作为欧洲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过程的唯一中国记者,他深入二战并用其文学性语言进行了深刻的报道,使国人更真实客观地了解战争的全貌。本文拟从萧乾的文学作品入手,通过对萧乾在欧洲的战地报道分析,论证萧乾文学观和新闻观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虚心接受批评》是小学中段思想品德课的一篇课,主要讲的是我国名翻译家、新闻工作萧乾先生为了一词之误而郑重地向一位普通青年读致歉的事。章语言浅显,不难理解。如果照一般的“激情导入-学明理-榜样导行-总结提高”的模式教,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创作的道路上,萧乾合理地运用新闻写作技巧,写出了诸如《皈依》、《梦之谷》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萧乾丰富的新闻经历对其小说创作艺术与思想倾向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萧乾小说创作的轨迹和解析他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9.
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揭牌成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国家开放大学及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揭牌,并发表题为《努力办好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重要讲话.会议由教育部部长袁责仁主持.  相似文献   

10.
读萧乾的《吆喝》,极易联想到老舍的《想北平》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不仅由于其京味十足的语言,更由于其潜藏在文字背后的一种对昔日风物的幽远怀念,一种对旧式的北京生活的深深眷恋。  相似文献   

11.
《虚心接受批评》是小学中段思想品德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新闻工作者萧乾先生为了一词之误而郑重地向一位普通青年读者致歉的事。文章语言浅显,不难理解。如果照一般的“激情导入-学文明理-榜样导行-总结提高”的模式教,倒也是四平八稳,学生对诸如“对待别人的批评,我们应该怎样?”“虚心接受批评有  相似文献   

12.
吆喝声声     
作家萧乾的《吆喝》一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旧北京城胡同里的吆喝声,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激起了我对旧北京城各色美食的无限向往,也勾起丫我对家乡小巷里的吆喝声的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13.
萧乾塑造的“老北京”形象:从危难深重的都市到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既折射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萧乾独特的北京情怀。萧乾早期将北京视作现代化进程中的危难中国的缩影,后期则将北京视为家国情怀之“家”、民族文化之“根”。在时代和文化浪潮中,萧乾的北京书写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在危难多变、逝去不返的故都中重拾启蒙话语,寄予乡愁别绪;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达成从“乡下人”到寻根者的身份转换。  相似文献   

14.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萧乾、文洁若的中文全译本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能使译文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同样的共鸣。以《尤利西斯》第十八章为例,从翻译风格、语言特征、以及注释这三个方面来评析萧乾、文洁若之译文。  相似文献   

15.
风雪叩门人     
江乙 《师道》2006,(2):58-58
193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萧乾照例到阅报栏去看报,忽然在《大公报》上看到了小说《蚕》和自己的名字。小说原是他寄给沈从文先生请予指教的,没想到就这样登了出来。看到自己的创作第一次变成铅字,萧乾真是喜出望外。更令人兴奋的事还在后面。几天后,他接到沈先生的信,大意是说: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看了你那篇《蚕》,要请你去她家吃茶。接下来的星期六下午萧乾羞怯怯地随沈先生步入总布胡同一间客厅,见到了“最美丽的女主人”林徽音,那间客厅便是名满京城的“小姐的客厅”。从此,萧乾得以出入顶尖的文化沙龙,在那里听朱光潜、…  相似文献   

16.
萧乾对斯诺编译《活的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不仅向斯诺推荐了优秀的中国作家作品,对入选的作品进行初译,还帮助斯诺直接与"左翼"作家进行沟通与交往。在与斯诺交往的过程中,萧乾也受益匪浅,斯诺的翻译观以及新闻观都对萧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直接改变了萧乾的人生道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走进市场,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这是最寻常、最世俗也最平民化的声音.往往显得喧嚣、嘈杂,令人不胜其烦。但在作家萧乾的《吆喝》中,旧北京城的胡同小巷里游商小贩的各种吆喝声却是那样的起伏有致,读之不厌其烦乱,听之更觉它有情韵。  相似文献   

18.
风雪叩门人     
江乙 《当代电大》2006,(3):36-37
193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萧乾照例到阅报栏去看报.忽然在《大公报》上看到了小说《蚕》和自己的名字。小说是他寄给沈从文先生请予以指教的.没想到就这样登了出来。看到自己的创作第一次变成铅字.萧乾真是喜出望外。更令人兴奋的事还在后面。  相似文献   

19.
<正>书名:老先生(书屋里的书生底色)作者:周实编者:臧杰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1月本书是《书屋》创办人周实先生主编该刊七年间,与最早鼎力支持、热情供稿的一批全国知名学者、作家、诗人、翻译家、书画家的交往的记录。李慎之、萧乾、张中行、资中筠……都是各具特色的写手。他们蕴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鲜明个人色彩的精神佳肴,在周实这位敬业"大厨"的调配下,为《书屋》这席新开张的大宴奠定了优良质地。在主编和这群"智囊"作者的共同悉心耕耘下,《书屋》在全国刊物中呈现出自己的亮色。视作者、读者为衣食父母的生性热诚的主编周实,分外珍视跟他们的交情。他随时留存了编作  相似文献   

20.
鼓声     
入选初中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的萧乾的《吆喝》,引发了我们无尽的遐思与想象,从这篇文章里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娴熟的语言艺术及浓厚的情感。为了配合教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在此我们特选了萧乾的另一篇文章《鼓声》,并附上赏析,供同学们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