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朝康熙帝玄烨作为一位程朱派学者和理学皇帝,在位期间(1662—1722年)不仅采取各种措施尊奉程朱理学,确立其官方哲学地位,而且大力提倡真理学,要求自己与大臣们言行守“理”,经世致用,为国计民生作出贡献,对清朝历史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众所周知,程朱理学是由北宋程颢、程颐等人创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的儒学改造流派。他们宣称,精神性的“理”(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封建伦常)是世界的本原,主张“格物穷理”,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等。由于程朱理学给封建统治的合理性作了理论总结,对其存在的根据作了精巧说明,更适于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因此形成…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出现了新发展.人们习惯把新的儒学体系称为宋明理学。按照学术观点的分歧.宋明理学主要可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  相似文献   

3.
在程朱理学体系形成和完善过程中,道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北宋儒学家二程等人借助于道家本体思维模式对传统儒学进行新的诠释,创立了理学这一儒学新形态:南宋朱熹继续借助道家本体思维对原始儒学和北宋新儒学进行综合提升,使北宋新儒家建立起来的理学体系趋于完善.由于程朱理学体系是运用道家具有整体性的本体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故能对先前儒学有所超越:一是较之先前儒学具有思辨性,能更加周全地看待问题;二是更具理性精神,能更多地从当下实际出发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程朱理学的这些新特色在其故乡古徽州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新安理学颇具理性精神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对徽商群体以及徽商文化的形成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陆之辩”肇启于南宋,至明末清初仍有回声余绪。陈法著《明辩录》一书,从本体论、道德修养论等方面对陆王心学提出了严厉批评,即属于回声余绪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法对陆王心学的批评,是站在程朱理学立场上开展的,即以程朱理学为正学、为圣学、为道统,而以陆王心学为异端、为冀道。文章的意义在于透过陈法的批评,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理学和心学之异同。  相似文献   

5.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的批判总结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理学家薛瑄对心与理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存在"吾心之理"是薛瑄心学的基础与出发点,"身心皆天理"是薛瑄心学的进一步推进与提升,在把握心中之理时,"操心"便成了薛瑄心学的归宿。薛瑄的心学不同于程朱,亦不同于陆王,却可以视为程朱向陆王转变在程朱学者身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5):41-46
在通常的观点中,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常被并称之。但这种认识下的陆学遮蔽了象山对理的重视,掩盖了他以理限制心的真相。事实上,陆学确为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简单二分有问题,而理本论、气本论、心本论的三分也有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心本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仅以此脉络推说陆学,是很难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7.
在"新理学"体系中,冯友兰虽自称是接着程朱理学讲,但对陆王心学还是有所汲取。具体来说,在心性论与工夫论方面,"新理学"对陆王心学的汲取带有较多的批评意味,这反映出冯友兰在哲学建构上的开放心胸与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8.
一康熙的哲学思想是理学思想.理学亦称道学,人们以宋儒讲论事物所以如此之理,兼及性命之说,大异于汉儒训诂注释之学,故谓之理学.周、邵、张、程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朱熹集其大成.但因朱熹认为"性即理",世人谓理学;陆象山认为"心即理",世人谓之心学.康熙却是推重朱熹.他曾说理学"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世一定之规.……理正言顺,和平宽宏,非后世浅见而轻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思辨性最强、体系最完整、最具现代哲学意味的一次哲学思潮。宋明理学的兴起迎合了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历史趋势和唐宋以来社会对儒学复兴和儒家伦理道德权威的重建的历史要求,对宋明及其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重建伦理道德权威的两种思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本文试从历史角度考察宋明理学的兴起原因,并以朱陆之辩为切入点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理一分殊"这一命题具有丰厚的思想渊源,具体提出是程颐回答他的学生杨时关于张载<西铭>的疑问时说出的,朱熹则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一分殊"不但是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理学中扮演着方法论的角色.程朱利用"理一分殊"解决了世界万物如何产生以及世界万物统一于什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了程朱理学的哲学性质和发展方向.正是由于"理一分殊"这一方法的运用,使得程朱理学大大超越了先秦儒学、道家哲学和佛学关于宇宙生成和万物统一性的论述,使理学成为更缜密、完善、思辨性更强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心为天下之大本”的心本体论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是指作为理学两大主要流派之一的陆王心学而言,而且,心学也是作为程朱理学体系自身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部分。心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含有“心理”、“心物”、“心性”等多层关系,归根结蒂是主观与客观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2.
晚清的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代儒学,承明季之绪而衍变。明中叶后,阳明心学流播,反映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的衰颓。阳明心学的衍变,为王艮的泰州学派。而泰州学派的发展,则出现了反理学的“异端”。但是,阳明心学的末流流于清谈,被诟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甚至被认为明朝覆亡的原因。清初,学风又发生变化。经世之学与考据学抬头,以改变明末空疏无用的学风。而程朱理学也排拒陆王心学,虽无新意,但仍被尊为官方之学。至乾隆年间,考据学兴盛,成为有清一代的显学。于是有程朱与陆王之辩,宋学与汉学之争。庄存与则治公羊学,开常州学派之端,复兴今文经学。然而这些变化,都是在儒学内部发生的,是儒学内部各派之间的消长兴衰,以及各自地位的竞争,不影响儒学的总体地位。使儒学发生重大变化,是在晚清。本文即试图研讨晚清(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911年辛亥革命)儒学变化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海亮  杨华祥 《文教资料》2010,(18):216-218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借用庄子的"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实际上丢掉了儒家平民性和实用性的一面,把佛老本体论、直觉主义的东西植入儒学,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遭到了实学家的激烈批判。  相似文献   

14.
明代心学     
《现代语文》2007,(10):127-127
宋陆九渊开创了心学学派,明王守仁继承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后人合称“陆王心学”。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早期奉朱熹理学,转而出入佛老,后转向心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有统治地位逾七百年。由于程朱理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研究程朱理学对于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剔除糟粕、汲取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刊组发了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振宏教授、哲学博士徐仪明教授、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杨仁忠副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文章,就程朱理学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从广义上来讲,王阳明"以心说理"的工夫仍然没有跳出理学的论域,但在具体的路径、内涵上他的"心即理"命题却有效地化解了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内在矛盾,其心学成功地解决了儒家内圣与外王的紧张关系.本文拟从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内涵入手,从内在逻辑上比较其与程朱理学以及与陆九渊心学的异同,并指出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两重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整个宋明理学围绕理本论、心本论还是气本论的本体问题展开了旷年持久的争论。程朱理学的理先于气、理静气动、理一分殊难以解决理气相隔的问题,陆王心学用心即是理、心外无物这种化气入理的手法克服了程朱理学的某些缺陷,然而到了王学末流却又流入了狂禅。到了明末清初,实学家以化理入气的手法,提出了元气实体、太虚本动、理在事中等观点,比较圆融地解决了程朱陆王本体论中存在的理气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江门学派     
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发展链条中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陈白沙、湛甘泉以“自得”之学,“随处体认天理”为出发点,形成了本体论层面的心理合一,与程朱理学的绝对主义“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绝对主义“心本论”不同;同时,陈白沙、湛甘泉提倡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的“自然为宗”的工夫论原则,与程朱理学以“道问学”为主的工夫论和陆王心学以“尊德性”为主的工夫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江门学派的本体论、工夫论特色。  相似文献   

19.
儒学思想体系的传承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一是西汉时的董仲舒,他为确立儒学统治做了奠基的工作;二是唐代韩愈,他创立了道统说;三是宋代的程朱理学。宋代理学思想的形成,除了社会原因,还与韩愈和柳宗元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宋时儒道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南宋时才显露的程朱理学是一些读书人追求的时尚。当时僧形儒语随处可见。朱熹推崇理学,他把儒学系统化定格到社会里,成了不可撼动的金科玉律。朱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后来七百年的封建社会。柳宗元是博古通今的大儒,他主张大中之道与韩愈和程朱理学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思想是对陈白沙开创的江门心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构成岭南心学思想路线,此路线是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综合创新.湛氏心学思想包含“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本体论思想,以及主静与主敬相统一、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知疑与创新相统一的功夫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